人總是分裂的,尤其是在戀愛的時候。有一種說法是,你總是會愛上那個幻想中的自己的倒影;另一種說法是,你最終會愛上自己成為不了的那種人。在彭浩翔的鏡頭前,那對著名的姐弟戀在經歷了前兩部的分分合合之后,又迎來了他們第三部的故事。
帶著女朋友去看《春嬌救志明》是一個愚蠢的選擇,因為幾乎每一個女生都會一邊看著銀幕上的余春嬌一邊在心底默默感慨,“這不就是我嘛!”隨著她們代入自我,坐在旁邊的你也即將迎來一場新的“批斗教育”。其實,這正是彭浩翔的小聰明所在,無論是“春嬌救志明”這個片名,還是反復強調的“長不大”,似乎都在暗示這是一個幼稚大男孩逐步成長的故事。在這樣的大前提下,每一對走進影院的女孩都成了余春嬌,而她旁邊的倒霉蛋,自然也要扮演“改過自新”的張志明。于是,這個故事就成了我們共同的故事。
但看完影片之后,你卻發(fā)現(xiàn),這并不是一個“她救了他”的故事,其實是一個春嬌和志明互救的故事。春嬌毫無疑問讓志明長大,但志明也溫柔細心地填補了春嬌內心的不安。在影片中段,一個頗為魔幻主義的場景中,春嬌可以代表地球人問外星人問題,春嬌問了一個格局相當小的疑慮:她應不應該和張志明分手?對此,外星人的回答是,經過兩兆億次的計算,他們倆的感情,有一半會成功,有一半可能不會成功。春嬌對于這樣的答案顯然并不滿意,這種困惑正如我們面對生活和感情的毫無規(guī)律時一樣。在“愛不愛”“夠不夠”這樣的初級問題過去之后,《春嬌救志明》討論的是男女戀愛中更為成熟、更為現(xiàn)實的話題。那就是,當未來不確定的時候,我們是否應該堅持下去?
這其實是一個無解的問題,因為當下相愛,并不能解答未來。在這個頗為無厘頭的場景中,其實折射出了余春嬌心里的那個“大背景”,那就是,她始終對感情抱有強烈的不安,影片也通過余春嬌和父親的關系,揭露了這一塊心理陰影。余春嬌和張志明之間的問題,根本就不是張志明長不大,而是他們彼此都無法面對自己內心深處的困惑。對于志明來說,是“責任”;對于春嬌來說,是“不安”。影片的整個前半段都在講述春嬌對這段感情的困惑和不安。而后來出現(xiàn)的張志明“干媽”,年紀居然比余春嬌還小。她向張志明提出借精生子的請求,則是從另一個側面,展現(xiàn)了志明在責任感上的“退縮”。
就像所有的愛情都會有一個轉折點一樣,前半段對不安全感的鋪墊,都在春嬌和志明在一起去臺灣旅游的時候爆發(fā)。在突發(fā)地震的時候,春嬌扒著門框不肯撒手,志明拉不動她,就自己躲到了桌子下面,還帶著幾分笨拙地把桌子挪到春嬌面前,喊道,“你快過來啊”。
這或許是會讓每一個女人都寒心的時刻。春嬌所懼怕的,其實并不是張志明不愛她了;她所害怕的,是張志明會自私到不夠愛她。這個“不夠”,遠比“不愛”更加可怕。她所想要的,是兩個人交付彼此的“全部”,而不是總在計算得失的“關系”。所以,春嬌才會在之后對志明說,“地震的時候,你居然跑掉不管我,你只在乎你自己。”然后拖著行李箱,結束了這段旅行,也離開了志明。在春嬌心里,從不負責任的志明身上她看到了那個不負責任的父親。
然而,作為觀眾的我們從旁冷靜來看,張志明并不是“長不大”,也并沒有“不負責任”,甚至在很多人看來,一切都只是因為春嬌敏感的內心和過去的陰影讓她變得無理取鬧,變得有點“作”。是的,這都沒錯。但是最終,還是志明認錯了,甚至鬧出了一場求婚大戲,來讓春嬌回心轉意。因為他接受了春嬌的柔弱、不安和恐懼,他在那個各有一半可能的問題中,站在了“繼續(xù)”那一邊,而這,才是整部影片的最大壯舉。
所以,“春嬌救志明”其實是一個偽命題,在又一次的分而復合的情節(jié)里,不是春嬌給了志明成長,也不是志明給了春嬌安全感,而是他們在面對無法預知的未來時,克服了自己的惶恐、逃避、懷疑,而選擇繼續(xù)愛下去。而相愛這道無解的問題,正因為我們的選擇,才有了解答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