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月
【適用話題】名人效應 城市文學 宣傳
趙雷一曲《成都》刷爆了朋友圈,讓人不禁要問:為什么民謠歌手都愛寫城市?還愛得那么深沉?其實這還真不是特例——古往今來,那些詩人、作家、文藝分子都是這樣干的。
要說古代文人心中首選的安居城市,多半就是揚州了。南北朝時期就有了“腰纏十萬貫,騎鶴下?lián)P州”的說法,到了唐朝,又有“揚一益二”的新口號。但奠定揚州最宜居城市地位的,還是唐代那幾位大詩人的吹捧。
最早也最出名的“廣告”,當數李白寫的“煙花三月下?lián)P州”,只字不提揚州如何好,如何繁華,卻盡得風流——在最美的時候,應該去最好的地方。揚州有多好,杜牧也很清楚。早年間他來揚州給淮南節(jié)度使牛僧孺當秘書,常常私服外出,飲酒宴游。杜牧出身世家,本有貴公子習氣,來到揚州正是如魚得水。于是“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就化為了當年的年少輕狂。
賈島也曾慕名而來。他到揚州,寫了首詩很有意思:“聞說到揚州,吹簫有舊游。人來多不見,莫非上迷樓。”大意就是聽說大家都往揚州跑,但怎么街上都看不見人呢?莫非都上迷樓去玩了?所謂迷樓,就是隋煬帝當年在揚州修的豪華宮殿,尋歡作樂之所。
大詩人李白,愛旅游,也愛追星。他是南朝詩人謝朓的粉絲,因為謝朓曾在宣城做過兩年的太守,李白便也前后七次來宣城,寫了不少好詩,給宣城做了不少形象廣告。比如宣城的杜鵑花,李白看見了就寫出“一叫一回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這樣的好句子。后來他又登謝朓樓懷念偶像,寫出“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的名句,簡直要把宣城的風景吹上天。
李白來宣城,本為追星,但萬萬沒想到,他也成了后人追星的對象。李白的偶像效應,就這么轉化成宣城的旅游效應。更好玩的是,當時竟然還有人懂得利用李白做旅游營銷。宣城附近的涇縣名士汪倫給李白寫信,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飲乎?此地有萬家酒店。”這一下子打動了李白,他欣然前往。結果去了就被坑,汪倫告訴他,“桃花”其實是潭水的名字,“萬家”其實是酒家姓氏,根本沒那么夸張。雖然受騙,但汪倫熱情款待李白,李白的心情也好得很,他在桃花潭邊住了十多日。臨走那天,汪倫戀戀不舍,唱著山歌為他送行。
李白很感動,詩興大發(fā),寫出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不僅讓汪倫出了名,也讓宣城這個桃花潭,從一個既無特色又無關注度的小眾冷門景點,搖身一變成為千百年來無數文人墨客飲酒、聚會、懷古之圣地。
趙雷唱火了成都,但古時的揚州在一眾詩人的唱和下想必粉絲一定不比成都少吧?
【素材分析】人們常愛說“人以文傳”,經過歷史長河的蕩滌,精妙的文藝作品在成就作者的同時,也成就了諸多城市的美名。揚州、宣城美在“煙花三月下?lián)P州”里,美在“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里,美在“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里。它們因為與天才詩人李白的結合成為無數文人騷客飲酒、聚會、懷古的圣地。今日的成都因為趙雷的一支妙曲而刷爆朋友圈,同樣是開啟了古已有之的“美化城市”模式!
NEW視野
俗話說:“江山也要文人捧?!睉{借文學作品捧紅景點的例子數不勝數: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使“蘭亭”這座紹興市西南蘭渚山下的普通小亭名聞天下;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使紹興城的菜地和民居成為游人如織的名勝古跡;被收入語文課本的俞平伯、朱自清等人的同題散文使南京的秦淮河名聲大噪。
(特約教師 李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