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思敏 郭雅玲
摘要 就馬來西亞飲茶風氣的形成與發(fā)展展開論述,介紹了馬來西亞茶的起源與發(fā)展、馬來西亞的飲茶風氣,并介紹了馬來西亞茶的種類。在此基礎上,總結(jié)了馬來西亞的茶文化及其發(fā)展與傳播情況,進而論述了中國茶對馬來西亞的影響,探討在“一帶一路”的推動下,中國茶在馬來西亞的傳播與發(fā)展以及馬來西亞茶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前景。
關鍵詞 茶文化;一帶一路;馬來西亞;中國茶
中圖分類號 TS971.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7)13-0256-03
The Diversification of Tea Drinking and Its Development in Malaysia
XU Si-min,GUO Ya-ling*
(College of Horticulture,F(xiàn)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F(xiàn)uzhou,F(xiàn)ujian 350002)
Abstract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ea drinking in Malaysia was disscused,and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Malaysia tea,Malaysia tea drinking was introduced,as well as the varieties of Malaysia tea.On this basis,the tea culture in Malaysia and its development and spread were summarized,and the influence of Chinese tea on Malaysia was discussed,in order to discuss the spread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ea in Malaysia and the prospect of tea industry in Malaysia under the promotion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Key words Tea culture;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Malaysia;The Chinese tea
茶葉具有清熱解暑、生津止渴、降火明目等功效,是任何飲品都不可比擬的[1]。茶文化是中華民族古老的文化之一,有著豐富、深厚的文化底蘊。在我國,茶被奉為“國飲”。茶自古以來就是和平友好的使者,陸上絲綢之路是早期茶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我國與其他國家和地區(qū)貿(mào)易往來的重要商品之一就是茶葉,茶文化也是中華民族文化傳播到世界的象征。隨著古絲綢之路及海上絲綢之路傳播中華文明的歷程,茶文化也一并進入世界,與全球各地文化相互滲透、相互融合?,F(xiàn)在,以習近平總書記為代表的黨中央提出的建設絲綢之路經(jīng)濟帶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簡稱“一帶一路”)的議案得到了全世界的廣泛響應。“一帶一路”的背景之下,中國茶再次作為和平和諧的使者走出國門,邁向世界,用茶獨特的魅力展示出了華夏博大精深的茶文化,使蘊藏中華元素的茶韻飄向世界[2]。地處東南亞核心地帶的馬來西亞飲茶風氣也極其盛行,筆者就馬來西亞飲茶的多元化以及對其茶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展開思考,闡述了中國茶在馬來西亞的傳播與發(fā)展,進而探求中國茶在國際社會的傳播與發(fā)展。
1 馬來西亞茶的起源與發(fā)展
位于東南亞核心地帶的馬來西亞與我國有2 000多年的交往歷史,馬來西亞與我國相距較近,不管在海上或者是在陸上都能夠直接相通,這種得天獨厚的地理優(yōu)勢構建了兩國親密的外交關系[3]。中馬友好往來憑借著海上絲綢之路不斷推進,在15世紀到達了鼎盛時期。鄭和七下西洋,東南亞是必經(jīng)之路,多次經(jīng)過馬六甲海峽,為其帶去了陶瓷、布匹以及茶葉等,也帶回了象牙、犀牛角等物產(chǎn)。17世紀,我國閩粵地區(qū)的一些人南遷時,將飲茶習俗也一同帶去,剛剛來到馬來西亞的華人先祖,幾番波折,歷經(jīng)艱辛,創(chuàng)造出屬于自己的天下。因此,早前的茶人,飲茶的同時也是在緬懷先祖,回想茶背后折射出的各種往事。有華人的地方就有茶香,說的就是茶葉隨著華人一起遷徙到東南亞的歷史,記載著海外華人背井離鄉(xiāng)、艱苦奮斗的故事,承載著他們對故鄉(xiāng)深深的思念[4]。
對于我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合作方案,尤其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規(guī)劃,馬來西亞政府和民間都給予了積極的響應。在“一帶一路”的戰(zhàn)略大背景下,我國茶實施走出去戰(zhàn)略。例如“閩茶海絲行”走進馬來西亞,通過茶道表演、訓練等方式,推介中國工夫茶道;與馬來西亞一起建立茶文化民間組織,利用重要節(jié)日等對茶文化進行宣傳,使得中國茶文化在這樣一個血統(tǒng)融合、文化雜糅的國家得到不斷進步與發(fā)展,它將與馬來西亞的茶文化相互融合、相互滲透,形成一種新的獨特的茶文化[5]。
2 馬來西亞的飲茶風氣
移居馬來西亞的華人來自廣東、福建等地,他們保留了品飲烏龍茶、茉莉花茶、六堡茶、普洱茶的習俗,在吉隆坡、冰城等城市茶行、茶館都可以見到福建茶葉貿(mào)易往來的茶商品和飲茶景觀。
早些時候,由于交通不便利,當時的中馬交易遠不如現(xiàn)在發(fā)達。因此,馬來華人為了有充足的茶飲用,許多愛茶人士積攢了一些普洱茶、六堡茶與六安茶。在當?shù)厝A人的印象中,以前馬來西亞也有很多六堡茶,大部分是在茶樓飲用,也有一些家庭購買用于拜神,從而使普洱茶和六堡茶進入馬來家庭中。因為這幾年普洱茶炒作愈演愈烈,在馬來西亞,普洱茶的進口量急劇增多,而六堡茶的持有量就減少了。由于更多的人追求“越陳越香”的茶葉品質(zhì),六堡茶也引起了很多愛茶人士的重視。
因地理氣候環(huán)境的因素,馬來西亞適合普洱茶的后發(fā)酵。20世紀90年代后期,許多臺灣人就將普洱茶帶入馬來西亞,歷經(jīng)數(shù)年,2005年馬來西亞流行了一股普洱風,到2006—2007年更是達到了高潮。馬來西亞終年恒溫恒濕,極適宜普洱茶的制作。2007年“大馬倉”的出現(xiàn)使馬來西亞成為許多國家的普洱茶集散中心[6]。
2014年12月,第九屆中國國際茶產(chǎn)業(yè)博覽會在深圳隆重舉辦。其中,馬來西亞以“天后街”的形象呈現(xiàn),不但包含老六堡、老六安等市場上罕見的大馬倉老茶,并且還有老銀壺、老鐵壺甚至是世上珍貴的工藝品等,其曲水流觴的茶道表演更是使展會進入了又一個高潮。此次活動不僅體現(xiàn)了中國茶道功夫,宣傳了中國茶文化,也加深了人們對馬來西亞茶文化和茶道功夫的了解[7]。
3 馬來西亞的特色茶品
馬來西亞年均氣溫在22~32 ℃,它是熱帶型氣候,濕度為70%~90%,年雨量約2 500 mm,主要盛產(chǎn)紅茶。馬來西亞文化具有多元性,所以不同人的飲茶習慣也都不相同。馬來族人比較愛喝較濃烈的茶,約80%的人喜歡喝紅茶;但是馬來西亞華人卻比較喜歡喝清淡的茶。馬來西亞還擁有特色茶,如拉茶、肉骨茶、花草茶等[8]。
3.1 拉茶 拉茶是由印度傳至馬來西亞的,卻在當?shù)嘏畈l(fā)展。在馬來西亞,無論身處熱鬧喧囂的城市,或是居于寧靜偏遠的鄉(xiāng)鎮(zhèn)街邊,都有機會品嘗到順滑可口的拉茶。馬來西亞拉茶的材料一般都是紅茶。方法是:手持不銹鋼茶杯倒6分滿后,把已經(jīng)泡好的紅茶與煉乳融合,在離人約1 m的距離將其一并倒入空罐中,來回反復至少7次。期間,雙手拿罐的距離從近到遠,像拉的動作,所以稱之為“拉茶”。通過一定的高度和距離下的翻滾,調(diào)制成一杯香甜順滑的拉茶[9]。
3.2 肉骨茶 肉骨茶在馬來西亞極其暢銷。通過肉和骨有效結(jié)合再配以中藥煮成的湯,在食用中加入茶來消除湯肉的肥膩之感,因此稱為肉骨茶。這種肉骨茶味道鮮美,而且能夠解油膩、助消化、滋補身體等。肉骨茶也體現(xiàn)著濃濃的中華氣息,黃褐色的茶湯伴隨閃閃的油花,將肉骨全部沉浸,肉香和藥香相互結(jié)合,密不可分。碗中的湯并非拿來喝的,喝肉骨茶的人都可以得到一碗專門的茶湯,這比肉湯更濃厚,并且更加爽口、不油膩。辣椒的裝點讓這些菜品增添了許多中華飲食的味道[10]。
3.3 花草茶 馬來西亞地處熱帶,長期青山綠樹、花朵茂盛,可做花草茶的原料資源十分充足,再加上其炎熱的天氣,以及人們對飲品的巨大需要,都為花草茶開拓了市場?;ú莶璩蔀轳R來人的日常飲品,它并非茶,而是一種采于田野中且品質(zhì)較好的、可以食用的花草的根、莖、花、葉、果等,將其干燥后保留它的形狀、顏色與氣味,之后再經(jīng)特殊配方,喝時再煎煮或者沖泡而制成飲品[11]。
4 雅茶之論
馬來西亞的茶藝文化是在1980年之后開始萌芽的,因為那時茶藝與茶藝中心的缺乏以及許多客觀因素的影響,它的茶文化并沒有得到很好的發(fā)展。茶文化興起于中國,傳播于世界。隨著馬來西亞經(jīng)濟的蓬勃發(fā)展,在生活水平以及保健意識提高的大前提下,人們對飲茶也開始講究,品茶風氣因此開始普及。時至今日,中國與馬來西亞充分利用中國茶文化在馬來西亞的深厚積淀,以茶文化外交,不斷拓展兩國的合作空間,新的茶文化就此誕生了。它非常注重中國茶,既把它看成一種文化,又注重茶葉的品質(zhì)、泡茶的技藝、喝茶的環(huán)境氣氛及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交流等。
茶之所以能夠風靡于世界,是因為它能與當?shù)仫L俗習慣相互融合。近年來,隨著全球茶文化運動的興起,馬來西亞茶藝文化也隨之蓬勃發(fā)展。憑借著促進精神文明、豐富文化空間、實踐人文生活意境為宗旨的茶文化活動和交流,在馬來西亞這樣一個多元種族、文化的國家,對于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融和種族融合已經(jīng)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獲得了國家和各族人民的肯定。如今馬來西亞街頭到處可見茶檔、茶館、茶行、茶樓。在這多種族多文化的和諧社會中,大家共同創(chuàng)造了一個能夠響應彼此心聲的茶文化空間。
說到茶文化的傳播,不得不提的就是紫藤集團,它作為中國茶在馬來西亞的傳播使者,創(chuàng)辦了馬來西亞茶文化的多個第一,如第一家提升飲料價值的茶藝館、第一家茶菜餐廳等,它將傳播茶文化作為其發(fā)展的核心,致力于推動中國茶在馬來的發(fā)展。如今馬來西亞隨處可見的茶藝館為人們提供了優(yōu)美清靜的地點,使顧客以茶會友,享受品茶帶來的樂趣。在茶館中品飲的客人最大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夠找到一種精神寄托,找到一個緬懷文化鄉(xiāng)愁、感受華人文化氣息的空間[12]。
5 馬來茶都——金馬倫高原
說到馬來西亞的茶產(chǎn)區(qū),首推金馬倫高原,其主要產(chǎn)紅碎茶,品質(zhì)較好,從而以優(yōu)越的氣候環(huán)境創(chuàng)造出獨樹一幟的茶產(chǎn)品。金馬倫高原產(chǎn)的茶富有活性與濃醇口感,其優(yōu)越的生長環(huán)境,介于4.0~5.5的土壤酸堿性,造就天生為茶而準備的生長地,因此J.A.Russell于1929年在高地上開辟了首座茶園。現(xiàn)如今,金馬倫高原已成為馬來西亞境內(nèi)最大的茶葉生產(chǎn)地。金馬倫茶葉可以分為全葉茶、碎形茶、片茶、茶末4個等級。全葉茶和碎形茶可以喝出紅茶的甘甜鮮美,后兩個則根據(jù)馬來人喜歡的重底濃郁口感,經(jīng)常搭配糖與奶制作成飲品。馬來西亞的環(huán)境條件優(yōu)越,茶葉一年四季都有產(chǎn)出[8]。
6 中馬茶道——從茶文化到大國外交
6.1 中國茶對馬來西亞的影響 華人早在很久以前就將中國茶帶入馬來西亞。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交通的日益便利,越來越多的中國茶被引入馬來西亞。近年來,中國與馬來西亞深入探討兩國的經(jīng)濟往來以及發(fā)展現(xiàn)狀,不僅持續(xù)推動中國茶文化在馬來傳播,也為其茶產(chǎn)業(yè)帶來了突破性的進展[13]。
中國茶走進馬來,不僅推動了兩國經(jīng)濟的共同進步,而且還宣揚了中國茶文化,更加推動了中國與馬來西亞在政治上與人文氣息上的友好往來,有利于促進兩國之間的交往。茶葉將成為中國實施“一帶一路”戰(zhàn)略的重要紐帶,成為中馬建交友好往來的重要文化使者。
6.2 走向馬來西亞的中國茶 貴州西南部有一條穿梭于崇山峻嶺之間的古道,連著高山和大海。2 000年來,我國的祖先通過古道將馬匹、茶葉等運送至印度、東南亞,更有到達歐洲的,它是貴州走出去、融入經(jīng)濟全球化的早期代表。貴州人與茶有剪不斷的關系。2016年貴州省啟動“絲綢之路,黔茶飄香”系列活動,實行貴州茶“走出去”戰(zhàn)略。與這條古道毗鄰的,由高速、高鐵和航空等聯(lián)合建立的立體交通網(wǎng)絡將助力貴州“新絲路”。油茶是貴州仡佬族的傳統(tǒng)美食,它是用茶葉、油渣等攪碎后加水煮成的。吃油茶的飲食習慣薪火相傳,在仡佬族,油茶被稱為“干勁湯”,人們在任何季節(jié)都會食用,它成為貴州茶走進馬來西亞的香餑餑,在馬來西亞具有良好的口碑[14]。
福建是我國的茶葉大省。閩茶文化歷史悠久,更是中國茶文化的代表。如今,福建打算將武夷巖茶、安溪鐵觀音等著名的茶葉帶進海上絲綢之路,重振茶業(yè),啟動以“絲路遠帆,茶香五洲”為主題的大型福建茶經(jīng)貿(mào)茶文化交流合作活動——“閩茶海絲行”。福建產(chǎn)茶歷史久遠,名優(yōu)茶種類繁多,如福鼎白茶、安溪鐵觀音、武夷巖茶、正山小種、茉莉花茶等,組成史上最強陣容的“閩茶團軍”。它們走過鄭和下西洋的路徑,走進東南亞,進入馬來西亞?!伴}茶海絲行”傳播閩茶文化,使歷史悠久的閩茶及閩茶文化進一步走出國門、飄香馬來。在“一帶一路”的背景之下,中華文明、中華茶文化、中國茶產(chǎn)業(yè)迎來了重大歷史機遇,因而茶和茶文化也將成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jīng)濟發(fā)展與文化交流的最佳橋梁。品品香茶葉借助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這個契機,通過“閩茶海絲行”活動,將福鼎白茶推向更加廣闊的國際舞臺。
7 馬來西亞茶產(chǎn)業(yè)發(fā)展前景
馬來西亞茶產(chǎn)業(yè)面臨著許多挫折,如全球氣候環(huán)境的改變、勞動力缺乏以及產(chǎn)業(yè)內(nèi)各種不確定危害的存在,這些都給馬來西亞的茶產(chǎn)業(yè)帶來了一定程度的沖擊。在馬來西亞政府和茶文化團體的共同努力下,茶產(chǎn)業(yè)和茶文化事業(yè)仍然穩(wěn)步前進,除成功地研發(fā)出散茶、袋泡茶和茶粉之外,又研發(fā)出即溶茶、冰茶、水果茶、保健茶等,并且茶葉食品與茶葉糕點也廣受喜愛。同時,在富有南國風情、蕉風椰雨的馬來西亞,茶藝文化的氛圍也空前高漲。它不僅促進了馬來西亞精神文明建設,還推動了文化建設,實現(xiàn)不同文化種族之間的相互滲透、相互融合,促進和平發(fā)展與團結(jié)[11]。
好風憑借力,揚帆正當時,如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一帶一路”經(jīng)濟帶獲得了馬來西亞的積極響應,雙方圍繞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展開合作,范圍廣泛,涉及經(jīng)濟、文化、教育等不同領域。中國茶也借機融入馬來西亞人的生活中,激起了全國各族人民極厚的興趣。在“一帶一路”的背景下,中國與馬來西亞的合作關系將更加牢固[15]。
8 結(jié)語
總之,茶文化屬于中國,也屬于世界,絲綢之路傳播了茶文化,帶動茶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具有廣袤的前景。面對新形勢,站在新起點,中國、馬來西亞兩國唯有放眼大局,努力經(jīng)營,才能在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實現(xiàn)攜手共贏[16]。茶香飄萬里,絲韻續(xù)千年,在馬來西亞這個多種族與多文化交融的國家中,茶還代表著一種生活方式、一種文化象征,更代表著推動國家間外交關系穩(wěn)定發(fā)展的紐帶。因此,在這個文化多元性的國家中,茶就自然地成為人們的飲品,無論何時何地,茶都能派上用場。健康綠色的茶作為一種大眾生活飲料和保健飲料,正朝著人與人之間的溝通飲料、文化飲料、交流飲料的方向提升。
參考文獻
[1] 楊科庭.茶的作用[J].廣東食品,1996(1):13.
[2] 張冰潔.“一帶一路”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下中國茶文化的國際推介[J].福建茶葉,2016,38(5):220-221.
[3] 陳曉律,葉璐.中國構建海上絲綢之路的兩個節(jié)點:馬來西亞與泰國[J].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15(1):73-78.
[4] 蔡泉寶.南洋茶情 別有情趣:馬來西亞見聞錄[J].農(nóng)業(yè)考古,2002(4):313-315.
[5] 鄒錫蘭.中國茶火爆馬來西亞[J].中國經(jīng)濟周刊,2006(21):43.
[6] 李三白.普洱茶的海外高地[J].普洱,2011(Z1):177-185.
[7] 張小靈.一場茶和茶文化的盛宴:第9屆深圳茶博會紀實[J].茶博覽,2015(1):40-41.
[8] VERWOERD R, FACENDA V L.Discovering tea in Malaysia:Malaysia contributes just a small part to the total tea production worldwide, yet the tea it produces is of international quality[J].Tea and coffee trade journal,2013,185(7):40,42-43.
[9] 沈麗芳.拉茶 一段茶與奶的風情舞[J].茶(健康天地),2009(3):50-51.
[10] 曉宇.異國風情 馬來西亞肉骨茶[J].飲食科學,2012(10):54.
[11] 權啟愛.馬來西亞拉茶與花草茶[J].中國茶葉,2002,24(6):36-37.
[12] 鄒錫蘭,吳尚清.紫藤集團:盤根中國茶文化[J].中國經(jīng)濟周刊,2006(23):41.
[13] 田可.馬來西亞的茶人茶事[J].北方人,2006(8):42-43.
[14] 王艷霞.絲綢之路黔茶飄香[J].當代貴州,2016(32):42-43.
[15] 廖中萊.馬來西亞全力支持和參與“一帶一路”建設[J].當代世界,2015(11):28.
[16] 方彩琴.“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國茶文化的國際傳播[J].農(nóng)業(yè)考古,2015,37(5):4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