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錦
【摘要】紫蒙為鮮阜慕客氏之先世代所居之地,歷代史籍雖均有提及,但具體方位卻仍難確定。此外,胡三省注認(rèn)以紫蒙川為城邑也是不對的。筆者認(rèn)為,紫蒙或紫濛即紫蒙川的簡稱,其實就是現(xiàn)令的老哈河。
【關(guān)鍵字】紫蒙;白狼水;威德城;契丹
一、紫蒙即紫蒙川
《晉書》卷一〇八《慕容廆載記》云其先“世居北夷,邑于紫蒙之野,號曰東胡。后與匈奴并盛,控弦之士二十余萬,風(fēng)俗官號與匈奴略同。秦漢之際為匈奴所敗,分保鮮卑山,因以為號?!笔侵r卑慕容氏之先未從東胡分離出時即世居紫蒙之野。
歷代記載中除“紫蒙”外,還有“紫蒙川”,并且紫蒙即為紫蒙川之簡稱?!蹲x史方輿紀(jì)要》卷一八有“紫蒙川”云:
“在營州西北?!稌x書·載記》:‘秦、漢之間東胡邑于紫蒙川。晉時南匈奴別部宇文氏國于此,為慕容皝所滅?!短浦尽菲街萦凶厦伞桌?、昌黎等戍,蓋平州之北境,契丹之南界也。開元二十二年,幽州節(jié)度使張守珪初平契丹,大閱于紫蒙川以鎮(zhèn)撫之,即此?!?/p>
這里顧祖禹認(rèn)為《晉書》卷一〇八《慕容廆載記》所謂的“紫蒙”就是“紫蒙川”的簡稱。筆者贊同他的觀點。但其稱《晉書》記載:“秦、漢之間東胡邑于紫蒙川”的說法是不嚴(yán)謹(jǐn)?shù)?。案《晉書》之意鮮卑慕容氏之先世居紫蒙之野是在其從東胡分化出來之前,秦漢之際鮮卑慕容氏之先已保據(jù)鮮卑山。需要注意的是這里的“紫蒙川”很可能為遼西西北某一河流,故《十六國春秋輯補(bǔ)》作“紫漾”。另外根據(jù)東胡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活動范圍,“紫蒙”當(dāng)在東到遼河、南到大凌河、西到灤河、北到烏力木吉仁河這一范圍內(nèi)。
二、字文部都紫蒙川
《資治通鑒》卷九七“康帝建元二年(三四四)春正月”條云:
“燕王慕容皝與左司馬高詡謀伐宇文逸豆歸……逸豆歸遣南羅大涉夜干精兵逆戰(zhàn),(南羅,城名。大,城大也。慕容既克宇文,改南羅城為威德城。)……慕容霸從旁邀擊,遂斬涉夜干。宇文士卒見涉夜干死,不戰(zhàn)而潰;燕軍乘勝逐之,遂克其都城。(宇文國,都遼西紫蒙川。)逸豆歸走死漠北,宇文氏由是散亡。皝悉收其畜產(chǎn)、資貨。徙其部眾五千余落于昌黎,開地千余里。更命涉夜干所居城日威德城,使弟彪戍之而還?!?/p>
胡三省認(rèn)為宇文部都于紫蒙川,這一觀點被廣泛采納。但是從記載來看,宇文部的國都當(dāng)為威德城。慕容霸(即慕容垂)大敗涉夜歸后,燕軍遂克宇文部之都城。接著慕容皝又悉收宇文部財物。徙其部眾于昌黎同時改南羅城為威德城,命慕容彪戍守。從記載來看,威德城應(yīng)為當(dāng)時宇文部之國都。關(guān)于這一點,王希恩先生《宇文部事跡勾勒》一文早有詳細(xì)論證。如果宇文部國都為威德城,那么胡三省注似當(dāng)有誤。關(guān)于這一點,王希恩先生《宇文部事跡勾勒》認(rèn)為,紫蒙川曾為宇文部國都所在,但是在與慕容部的爭斗中,宇文部又將國都前往威德城。筆者認(rèn)為胡三省所注是正確的。
三、紫蒙川所在
威德城為宇文氏國都且在紫蒙川附近,若知威德城所在則大致可知紫蒙川的位置。
《資治通鑒》卷一〇二“海西公太和五年(三七〇)三月”條云:
“慕容令自度終不免,密謀起兵,沙城中謫戍士數(shù)千人,令皆厚撫之?!鞄浿喪繓|襲威德城,(威德城,即宇文涉夜干所居城也,燕王皝改曰威德城。)殺城郎慕容倉,……鎮(zhèn)東將軍渤海王亮鎮(zhèn)龍城,令將襲之?!?/p>
《資治通鑒》卷一〇二“海西公太和五年(三七〇)春正月”條云:
“燕人以令叛而復(fù)還……徙之沙城,在龍都東北六百里。(沙城,在沙野。龍都,即龍城。)”
由上可知威德城在沙城之東,而沙城在龍城東北六百里,是知威德城亦在龍城以東北約六百里外。然《讀史方輿紀(jì)要》以紫蒙川在營州西北,二者似有抵牾。筆者前已論及紫蒙川為一河流,若此河流大致為東西走向則此問題可解??歼|西塞外,澆水頗似此河?!顿Y治通鑒》卷九三“明帝太寧三年(三二五)春二月”條云:
“后趙王勒加宇文乞得歸官爵,使之擊慕容廆。(以元年廆執(zhí)其使送建康也。)魔遣世子皝、索頭、段國共擊之,(索頭,即拓跋氏。)以遼東相裴嶷為右翼,慕容仁為左翼。乞得龜據(jù)澆水以拒皝,(澆水,即澆洛水也。)遣兄子悉拔雄拒仁。仁擊悉拔熊,斬之;乘勝與皝攻乞得歸,大破之。乞得歸棄軍走,皝、仁進(jìn)入其國城,使輕兵追乞得歸,過其國三百余里而還,盡獲其國重器,畜產(chǎn)以百萬計,民之降附者數(shù)萬?!?/p>
從材料可知,澆水亦當(dāng)去宇文氏國都不遠(yuǎn),紫蒙川或即為澆水。澆水又名澆洛水、饒樂水,也就是今西拉木倫河。然胡三省并注“紫蒙川”、“澆水”,似不認(rèn)為二者為同一河流。
《讀史方輿紀(jì)要》稱“紫蒙川”在“平州之北,契丹南境?!弊厦纱ó?dāng)于平州與契丹邊界問求之,這又說明澆水非紫蒙川。又《通典》卷一七八《州郡八》“柳城郡”條云:“北至契丹界五十里……西北到契丹界七十里,東北到契丹界九十里?!庇纱丝芍醯つ辖缭谔拼雅c柳城郡相近。契丹最早居于松漠之間,《魏書》卷一〇〇《庫莫奚傳》云:
“庫莫奚國之先,東部宇文之別種也。初為慕容元真所破,遺落者竄匿松漠之間……登國三年,太祖親自出討,至弱洛水南,大破之。”
同書同卷《契丹傳》云:“契丹國,在庫莫奚東,異種同類,俱竄于松漠之間……經(jīng)數(shù)十年,稍滋蔓,有部落,于和龍之北數(shù)百里,多為寇盜……(太和三年)求人內(nèi)附,止于白狼水東”
契丹本為宇文部別種,因宇文部為前燕所破而竄匿于和龍之北數(shù)百里的松漠之間。北魏孝文帝太中華書局1974年,第2222-2223頁
[101《遼史地理志考》卷一“上京道和三年契丹又徙居到白狼水東。此后至唐代,契丹一直居住于此,故而與柳城郡相近。所以契丹南境當(dāng)在白狼水附近,那么紫蒙川亦在白狼水一帶尋求。又《新唐書》卷三十九“平州北平郡”條注云:
“有溫溝、白望、西狹石、東狹石、綠疇、米磚、長楊、黃花、紫蒙、白狼、昌黎、遼西等十二戍?!?/p>
由上可知紫蒙川在北平郡附近,但白狼、紫蒙并存,故白狼水(今大凌河)絕非紫蒙川。今人張博泉先生《東北歷代疆域史》指出“紫蒙川在朝陽市西北,當(dāng)指今老哈河中下游?!苯Y(jié)合之前的考證,紫蒙川在契丹南境、營州西北、與北平郡相近,考今之老哈河是極其符合的。根據(jù)以上考證,雖不能完全確指老哈河即為紫蒙川,但老哈河為紫蒙川是完全存在可能的。且若以老哈河為紫蒙川,那么諸書看似矛盾的記載又完全符合了。首先是《讀史方輿紀(jì)要》稱:“開元二十二年,幽州節(jié)度使張守珪初平契丹,大閱于紫蒙川以鎮(zhèn)撫之?!崩瞎优c白狼水相近,考契丹在北魏時遷到白狼水,故至唐代老哈河一帶有契丹人居住。那么張守珪大破老哈河附近的契丹后,在此大閱部隊是可以理解的。其次,《資治通鑒》云宇文逸豆歸據(jù)澆水(今西拉木倫河)為慕容皝所敗后,其國都即被攻破,而胡三省又注其國都在紫蒙川??雌饋碜厦纱ㄋ坪蹙褪菨菜?,但這與紫蒙川在契丹南境是完全矛盾的。大概胡三省并不知道老哈河(紫蒙川)與澆水會合于澆水中下游,而誤以澆水中下游亦為紫蒙川,所以導(dǎo)致《資治通鑒》以宇文氏都于澆水附近,而胡三省注卻稱宇文氏都于紫蒙川。最后,《讀史方輿紀(jì)要》稱紫蒙川在營州西北,而根據(jù)筆者考證宇文部國都威德城卻在營州東北,這還是因為老哈河由西南往東北與西拉木倫河交會,故而產(chǎn)生不同方位的記載。綜合以上考證,紫蒙川為今老哈河的結(jié)論是可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