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皓峰
古人以減省來營造意境,說滿、說顯了,便無意境。營造意境是為了讓人有更多體會,可惜今人拒絕體會,只求告知。
于是敘事傳統(tǒng)不成立了,敘事者迎來了時代變局。我們不需要“羅貫中”講什么“浪花淘盡英雄”,只需他明確告知好人壞人;也不需要“曹雪芹”講什么“還淚祭花”,只需他告知誰跟誰在一起了。
如今,對一個導(dǎo)演的批判語,往往是“他沒有能力講一個整故事”,而不是20世紀80年代的“他沒文化”。
我們追求好萊塢故事模式30多年,一個導(dǎo)演身邊聚集著那么多編劇,故事基本上環(huán)環(huán)相扣,因果明顯得都搶眼了,為何還會被說成漏洞百出?
因為沒有理念的電影,總是漏洞百出的,觀眾得不到終極滿足感。沒有精神實質(zhì),電影批評也成了邏輯游戲,大家就容易迷失。
電影成了電子游戲,開始是精神亢奮,最終變成智力、體力上的消耗,消耗成了最終目的。消耗帶來消費,所以電影市場可以維持下去。
另一種電影,在情節(jié)上敢于偷工減料,在人物上敢于不掏心掏肺,卻因為有一個心胸開闊的理念、有一份值得辨析的真情,讓人覺得完整。
情節(jié)的完整并非完整,人物行動的心理依據(jù)也非依據(jù)。完整,對于觀眾而言,是心緒滿足,而不是技術(shù)達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