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可慧
西班牙旅行的時候,碰到一對中國父子。父親到歐洲出差,帶著孩子一路游歷歐洲城市,先到巴塞羅那,然后又去巴黎。他的父親研究生畢業(yè)之后,赴國外工作,若干年后回國內(nèi)的一個大型企業(yè)工作。你可以感受到他身上的那種平和與從容,見過外面的世界,也知禮節(jié)。
孩子很開心,在高迪建筑的展覽館出來之后,他的父親說,我覺得今天兩小時的參觀,收獲并不會比學校里一學期的藝術課少。雖然我們請了假,但我們行萬里路,都是知識。這是我第一次聽到有父親這樣贊嘆多元化培養(yǎng)的妥當。
吃飯的時候,他說了一段話,讓我印象深刻,他說:我總覺得,我們那一代人,是有貧窮基因的,沒有良好的物質(zhì)條件,也沒出去見過世面。這樣的基因,是囿于自身以及上一代人的局限。所以,一直到成年之后,都會有一種對生活的不安全感,希望拼命賺錢,希望出人頭地,拼命地用物質(zhì)裝點自己。而我希望,下一代人,不會是這樣。所以,他盡可能多地讓孩子去看外面的世界,見外面的人。
他的孩子今年十歲,衣著樸實,會坐長途巴士去巴黎,也可以與人用英語流利地交談,低調(diào)而內(nèi)斂。見到這對父子,讓我想起一句話:父母見過世面,對孩子真的很重要。
有見識的父母,不等同于有錢的父母。他們往往具備的是:非常努力,也非常勤奮,有以此拼搏而來的經(jīng)濟基礎,有后天養(yǎng)成的教養(yǎng),最重要的,是擁有對萬事萬物的平和。他們讓孩子知道,一個人非常努力,是可以有機會成功的;一個人不應該囿于江湖,而是應該走南闖北;一個人不需要為了物質(zhì)而束縛自己,有更廣闊的天空可以去走。所以,父母見過世面的孩子,更容易對物質(zhì)保持一種天然的寧靜,對欲望有天生的收斂,對精神有無限的渴求。因為他們從小不缺少物質(zhì),所以,不需要用買買買來滿足自己;因為從小被不斷地滿足,所以沒有那么一刻會因為得到而炫耀;因為他們走過大山大水,所以不會局限于眼前的一切。
我的一個朋友,我們喜歡叫他小寧,現(xiàn)在已經(jīng)是企業(yè)的高管,他的身上,永遠藏著兩個字“見識”。他一直到年收入80萬的時候,依然開著一輛20萬不到的車子;他聚餐的時候常常一身運動服,休閑得絲毫不像是領導;他也會去路邊燒烤攤吃串串,和我們大快朵頤。他有很多朋友,在他眼里,只有值得信賴和不值得信賴的朋友,沒有所謂的窮朋友和富朋友。
他的父親曾經(jīng)也是一個國營企業(yè)的小領導。他說,他的父親非??炭啵謴透呖己?,立刻去考取了大學。他的父親喜歡讀書和打拼,于是,他小時候,總是看到父親一個人在臺燈下看書,父親后來成了小領導,沒有任何背景的他,成了一家人的驕傲。衣食自然無缺,小寧說,那時,帶給他的并不僅僅是物質(zhì)的滿足,而是他通過父親,堅定地覺得,自己的努力是可以改變命運的。
除此之外,他的父親最大的特點,是總帶他去游山玩水。小寧說,那些年里,他比其他孩子幸福的,不是有沒有錢,而是發(fā)現(xiàn)自己走過了大山大水,變得開朗和從容?!暗浆F(xiàn)在,我自己成了孩子的父親,我父親還是告訴我,作為父親,一定要足夠努力,給孩子優(yōu)渥的環(huán)境,并且讓孩子知道通過努力,可以得到想要的一切;一定要給孩子廣闊的天地,而不是永遠讀書不去走路。”小寧說,可能他們家境并不是最優(yōu)越的,但他自始至終仍然抱有謝意,因為父母讓他知道,從容地對待物質(zhì),努力地面對生活。
所以,我現(xiàn)在盡可能地讓自己保持一種向上的姿態(tài),我也很希望成為一個有見識的母親,在孩子眼中,是勤奮的,努力的,熱愛生活的,是可以不需要為萬事萬物所動,也不需要為任何事折腰,是有安全感的。這樣,讓自己的女兒,也盡可能更好地面對未來的自己,不恐慌也不急躁。
我們所謂富養(yǎng),其實更多的停留在物質(zhì)上,是在極限的位置去拼命投食自己的孩子,這樣的結(jié)果,可能會讓孩子有一種感覺是,這個世界所有好的一切,都應該是我的。而真正的富養(yǎng),而是一種言傳身教,讓孩子在成長中,慢慢形成自身的價值觀,可以對物質(zhì)有不動聲色的淡定。而父母就扮演了這個傳遞者的角色。
我很喜歡的一句話是,父母是孩子的終身相伴者。作為父母,和孩子走一路的時候,必須跑得非常努力,這樣,孩子也會努力跟上你的腳步。
成為一個有見識的父母,讓孩子懂得努力的意義,讓孩子知道未來的寬闊,讓孩子明白世界的廣袤,或許就真的會有平和的生活氣息和生機勃勃的勇氣。
編輯/劉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