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絲丹+張澤鈺
【摘要】《昂大伯騙人》是緬甸著名作家敏度溫的代表短篇小說,描寫了一個在寺廟玩耍的小孩子貌漆看到街邊 的手工藝人昂大伯在用象牙雕刻一個象牙美人的工藝品,非常喜歡。昂大伯見到貌漆喜歡自己做的這個象牙美人,就承諾他如果能存夠一塊錢就把這個象牙美人給他。于是貌漆就辛辛苦苦的存錢想要買到象牙美人,最終遺憾告終的小故事,揭露了當時緬甸社會的風氣和狀況。
【關鍵詞】《昂大伯騙人》;社會風氣
一、主要人物分析
本篇文章中涉及的主要人物有以下三個:小男孩貌漆,手工藝人昂大伯和區(qū)長。在文章中,小男孩貌漆無疑是主人公人設,因此先對他進行分析。小男孩貌漆的設定,是一個天真無邪,涉世未深的小男孩,他在寺廟里學習,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在某天他上街玩耍時,看到了街邊的昂大伯,在雕刻一個精美的象牙美人,他直勾勾的看著昂大伯制作著這個精美的小玩意兒,為了這個象牙美人在努力的存錢;這個形象的刻畫,顯示出了一個孩童對于這個社會的無條件信任和單純,他不會真的去考慮這個象牙美人的真實價值,也不會去考慮昂大伯說出的承諾到底是真是假,也不會在意在這個過程中自己會有多么的辛苦和不容易,只是懷揣著兒童的單純美好,想要獲得那個象牙美人,并且付出著自己可以做到的一切。小男孩的這個形象,作者著重于刻畫他的純真和堅持,突出表現(xiàn)在小男孩一直不斷的為這個象牙美人而努力著,一直到他的彌留之際,還一直在牽掛著昂大伯對自己的承諾。所以,文章中顯示出的小男孩的個性形象就是一個天真無邪,相信著這個世界和周圍人的美好形象。
文章中的另一個重要人物,昂大伯。是一個社會底層的手工藝人,在街邊擺攤,靠著自己的雕刻手藝,拿著并不豐厚的收入;我們不難想象一個象牙手工藝品的真實價值,而昂大伯看到貌漆如此喜歡自己做的這個小玩意兒,不計任何成本就向貌漆允諾說只要一塊錢就能賣給他;我們可以看到在故事的推進過程中,昂大伯并沒有真的完成自己的諾言,一開始讀到這里我的內心是憤怒的,因為一諾千金,不能輕易更改;但是當我們將這篇文章置于當時特殊的社會背景,其實不難理解。昂大伯作為一個社會底層人員,一個成年人,背負了更多的責任和不得已,他的內心是掙扎的,他想要守護貌漆的心愿,但是區(qū)長喜歡上了貌漆想要的那個象牙美人,昂大伯出于生計考慮根本不敢違抗區(qū)長,甚至都不敢收取任何費用,就不得不將這個象牙美人送給區(qū)長。
區(qū)長作為這個文章中的情節(jié)推進人設,其實代表的是一種腐朽、麻木的傳統(tǒng)勢力;區(qū)長其實并不是真的像貌漆那樣無比的喜歡昂大伯制作的象牙美人,他可能就是一眼看到出于占有欲想要擁有這個小東西而已?;蛟S,當昂大伯制作好送到區(qū)長府上,過不了幾天,區(qū)長就會對這個小玩意兒失去興趣和喜愛,將其丟到一邊,不再理會;作者通過對比區(qū)長和貌漆兩個人物形象和象牙美人的機緣故事,雖然沒有正面描寫到區(qū)長位高權重輕而易舉的獲得了象牙美人,而貌漆人微言輕沒有辦法做出任何努力,就算之前再怎么努力的存錢也沒辦法再擁有那個象牙美人,但是通過全篇文章的背景交代和情結渲染,使得這種對比尤其強烈。特別是在最后,小男孩貌漆因為無法得到這個象牙美人而一病不起,最終去世的時候,讓人心中泛起一絲悲傷的情緒。
二、核心情節(jié)分析文章中的核心情節(jié)我認為有三處,一處是貌漆和昂大伯的約定,第二處是昂大伯將象牙美人送給區(qū)長,第三處則是貌漆的去世;在這一部分,將對這三個情結分別進行分析。首先,第一個情節(jié)發(fā)生在小男孩貌漆到街上玩耍,無意間看到手工藝人昂大伯在街邊制作一個好看的象牙美人,他直勾勾的看著昂大伯制作這個精巧的小玩意兒,昂大伯見狀,便向他允諾只要貌漆能夠拿出一塊錢就能把這個象牙美人帶回家。這個情節(jié)看似平淡,其實是全文的鋪墊,正是有了小男孩貌漆和昂大伯的約定才有了后來的故事,而這個情節(jié)通過刻畫小男孩對于象牙美人的渴望,為后面貌漆因為沒辦法得到象牙美人郁郁而終埋下了伏筆。第二個情節(jié),小男孩滿懷希望地在存錢,另一方面卻聽到了昂大伯要將答應給自己的象牙美人送給區(qū)長;這個情節(jié)的設置,其實是一種對比,用小男孩貌漆存錢的不容易,對比了區(qū)長得到這個象牙美人得輕而易舉,區(qū)長甚至不用出一分錢就能拿到那個貌漆朝思暮想的象牙美人;這個情節(jié)也是文章中的一個小高潮,在此之前文章的走向一直很平穩(wěn),可能讀者會有一種最終貌漆存夠錢去買走象牙美人的錯覺,所以在這個情節(jié)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反轉,由于區(qū)長的出現(xiàn),讓本該發(fā)生的一切完全被打亂,映射了傳統(tǒng)勢力對于社會平民階層的影響;同時這個隋節(jié)也將文章推到了最后一個尾聲高潮:小男孩貌漆去世。這個情節(jié)出乎我們的意料,可能有人會覺得小男孩脆弱的不堪一擊,這樣一件小事就郁郁而終,但其實不難想象一個孩童的純真被毀滅的那種失望感,所以這篇文章的結局并不美好,以貌漆的死亡而告終,并將文章推向高潮。貌漆的死亡是發(fā)人深省的。那種位高權重的傳統(tǒng)勢力,逼死的不是一個小孩,而是這個小孩所代表的平民階層,這種自上而下的階級感,使得很多人沒辦法過著自己喜歡的生活并且和自己喜歡的一切在一起,甚至沒辦法在當時的社會上找到一個歸宿。所以這篇文章講的看似是一個平淡的故事,其實它諷刺的是當時黑暗的社會現(xiàn)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