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林
2012年4月,陜西省慈善協會與陜西省教育廳聯合在全省千所中小學校開展了以《慈善讀本》捐贈為載體的“慈善文化進校園”活動,這個消息發(fā)布后,有境外媒體說,“精神慈善”已經引起中國慈善組織的特別關注。
以《慈善讀本》捐贈為載體的“慈善文化進校園”活動,在2011年11月8日,由中華慈善總會啟動。這項活動從一開始就備受社會各界關注。啟動儀式的新聞發(fā)布后,全國各地大約有兩千多家電臺、電視臺、報刊、網站報道轉載了有關《慈善讀本》的消息。一些地區(qū)的電視臺、電臺、報刊、網站還就“你是否同意《慈善讀本》進校園”的話題,進行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73.6%的網民贊成并高度評價這一活動。當然,也有少數質疑反對的聲音。
6年多的實踐與成果證明,“慈善文化進校園”活動是慈善事業(yè)發(fā)展中,一個新的跨越,是從物質慈善向物質慈善與精神慈善并重發(fā)展的重要一步,有著明顯的社會示范性和推廣性,是中華慈善總會與全國各地慈善會的一項全新嘗試。慈善文化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凸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踐證明,將慈善文化引入校園,不僅在培養(yǎng)青少年的慈善意識和社會責任感方面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而且以學生帶動家庭,以家庭帶動社會,濃厚了和諧社會的慈善氛圍,使越來越多的人把慈善作為一種生活方式、一種精神需求。
我們中華民族歷來有重視慈善文化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我國最早的一部歷史文獻《尚書》,就闡述了這樣一個觀點:做善事的方法雖然各不相同,結果都會達到安治;做惡事的方法雖然各不相同,結果都會走向動亂。其原話是這樣說的:“為善不同,同歸于治;為惡不同,同歸于亂?!?/p>
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慈善文化對世界的思想文化早就有著深刻的影響。英國大哲學家羅素在1919年來中國考察后,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中國人提倡的禮讓、和氣、智能、樂觀的人生之道遠非西方文化所能及,因此西方文化要學習中國的《道德經》哲學。他說,中國的“立國之本在于比我們更寬厚、更慈善?!?/p>
當今世界人民都渴望有一個和諧、安定的生活環(huán)境和發(fā)展環(huán)境,遺憾的是,各種戕害人民生命的恐怖活動卻時有發(fā)生。對此,我們能做些什么呢,更好地弘揚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慈善文化,更好地創(chuàng)新、傳播精神慈善,應該也是我們的一種貢獻。
2016年3月,陜西省慈善協會與陜西省教育廳聯合召開“全省慈善教育工作會議”,決定把慈善文化進校園活動覆蓋到全省中小學。最近,中華慈善總會與浙江省慈善總會簽訂了“慈善文化進校園”示范省建設項目合作協議,浙江省的“慈善文化進校園”活動即將全面鋪開。剛剛過去的“六一”兒童節(jié),佛山南海、湖南郴州、安徽馬鞍山等地都把“慈善文化進校園”作為慶?!傲弧钡囊豁椫匾獌热荨?/p>
傳播慈善文化,我們在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