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玲
摘 要: 宿州一帶流行的梆子戲屬于淮北梆子,在民間稱“高梆”,它的表演藝術既有程式化,又有生活化、情趣化。唱腔藝術與淮北人民的習俗息息相關。農閑時可隨地聽到梆子腔的聲音,在黃淮一帶具有深厚的群眾基礎。
關鍵詞:淮北梆子;藝術瑰寶
中圖分類號:J61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17-0149-01
淮北梆子與豫劇、上黨梆子、蒲劇、萊蕪梆子有一定的血緣關系。主要流行在皖北、豫東和蘇北的一些地區(qū)。淮北梆子受當地的風俗習慣和曲藝的影響,唱腔與其他地區(qū)梆子有所不同,不分男角和女角,不分板式、長短句,這是藝人吸收地方小調變化而形成,又稱“沙河調”。沙河調的唱腔以演唱曲調來分,主要有慢板、流水、二八、飛板、跺子等10多種。但在演唱時,演員可根據劇本規(guī)定的情景,結合思想情感,予以千變萬化。
一、淮北梆子的藝術形式
淮北梆子演唱時用棗木梆子擊節(jié),唱詞多帶襯字,曲調中吸收了淮北的灶王戲、墜子翁、鼓書說唱、叫賣聲以及勞動號子、船工號子等音調。特點為唱腔高亢激越、樸實大方。對這種演唱形式,人們習稱它為“高梆”。其不同其他兄弟梆子劇種的突出特點是花腔多、甩腔多,淮北梆子板式結構與河南豫劇相近,但細品味又有明顯的區(qū)別,特別是黑、紅臉唱腔,韻味獨特,變化多端,在唱法上有獨特的風格韻味?;幢卑鹱拥膭∧浚蠖嘁詺v史題材改編或移植。大戲情節(jié)扣人,小戲生活氣息濃郁,深受黃淮一帶觀眾的青睞。曾先后涌現出我省著名表演藝術家張福蘭、顧錫軒、關仲翔、陳炳欣…近年來,淮北梆子創(chuàng)作的新劇目和演員還多次在國家級和省部級的重大藝術活動中獲獎,在安徽的戲曲史上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淮北梆子是帶有鮮明皖北地方特色的劇種,其唱腔藝術與淮北人民的習俗息息相關。男腔質樸豪放,高亢激揚,女腔委婉莊重,大氣動聽。以方言為主的道白語言質樸,角色行當齊全,劇目豐富,有著獨特的藝術魅力,尤其是在淮北一帶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由于多種原因,淮北梆子當前正處在發(fā)展的困難時期。梆子戲被收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對于弘揚淮北梆子傳統(tǒng)藝術,繁榮和發(fā)展該劇種將會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二、精彩劇目展現舞臺魅力
遍及城鄉(xiāng)的淮北梆子戲,在皖北一帶老少愛聽,男女皆唱,田間地頭到處都能聽到梆子腔的優(yōu)美唱段。由于淮北梆子多以大架子戲為主,用人多,故俗稱“大戲”。戲班號稱“四蟒四靠四花臉,八個場面兩箱管,掌班報單后臺硬,看守下處都齊全?!鄙涎莸膭∧慷际谴蟊绢^戲。
建國后,淮北梆子推出了歷史劇《捻軍頌》、現代戲《重要一課》和整理改編的傳統(tǒng)劇目《孟姜女》、《寇準背靴》、《鞭打蘆花》等一批劇目。一系列的精彩劇目使淮北梆子在安徽的戲曲舞臺上大放光芒,成為眾多安徽戲曲劇種中引人注目的劇種之一。
據統(tǒng)計,新中國成立后,全省曾有二十三個專業(yè)梆子劇團,一個省級“安徽省淮北梆子劇團”,六個市級專業(yè)梆子劇團。進入新時期后,淮北梆子又再次煥發(fā)青春,排演了一系列大量生活情趣濃厚或緊扣時代脈搏的精彩劇目,成為淮北平原上一支活躍的戲曲生力軍。
1987年,宿州市梆子劇團創(chuàng)作演出的歷史古裝戲《楚宮恨》被攝制成六集電視戲曲連續(xù)劇,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提起淮北梆子,就不能不提張曉東,她是皖北地區(qū)第一個全國梅花獎演員。她表演上著重于刻劃人物的內心情感,敢于突破戲曲表演程式的局限。她擅演多種行當,主攻花旦,兼演青衣,還能反串小生,至今在戲曲舞臺上已經塑造了不少古今人物形象,是淮北梆子主要傳承人,其代表作有:《穆桂英》、《大樹參天》、《三休樊梨花》、《紅娘》等。
三、淮北梆子的傳承與發(fā)展
傳承和推動梆子戲發(fā)展,要不斷學習和創(chuàng)新。戲劇這一傳統(tǒng)藝術必須與時俱進,當前就是要不斷運用當代聲光電技術手段改造傳統(tǒng)藝術,不斷賦予戲劇舞臺以現代藝術元素,在燈光,舞美,服裝,道具等方面進行全新的包裝,做到唱腔、表演在藝術審美的試聽上與時代同行,和大眾并進。這樣才能贏得更多的年輕觀眾。有觀眾,才會有傳承。傳承和推動梆子戲發(fā)展,要學習先進經驗,創(chuàng)造一個有利于傳承和發(fā)展的好體制好機制。
在當前多元文化的沖擊下,淮北梆子的發(fā)展必須迎接挑戰(zhàn),改革創(chuàng)新。豐富淮北梆子戲的現代藝術和技術表現手段,是淮北梆子戲發(fā)展的根木任務。任何藝術都是地方性、藝術性和時代性的產物,只有跟上時代發(fā)展的潮流,才能不被時代所拋棄。在劇木創(chuàng)作、唱腔改良、伴奏配器現代化、舞臺表演手段及多媒體布景效果等等方面,讓淮北梆子戲賞心悅目,成為傳承和引領優(yōu)秀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載體,成為現代人口常生活的組成部分。
四、結語
綜上所述,由于當前市場萎縮,效益不好,讓這門藝術與年輕人越來越遠,也讓不少演員不得不放棄了從藝之路。老劇種的消亡,一方面緣于現代文化形式的沖擊,另一方面也跟老劇種無法適應現代人的審美需求有關。往日的風光不再,傳統(tǒng)戲曲在新時期遇到了瓶頸期,雖有國家文化體制改革政策的支持,可是如何擴大影響,留住觀眾,吸引年輕人,是擺在每一個傳統(tǒng)戲曲從業(yè)者面前的必須面對的難題。除了依靠國家的保護,自身也要革新求變。
參考文獻:
[1]周希正.地方戲曲進入高師音樂教育體系的構建研究[M].北京:中國出版集團,2013.
[2]曹凌燕.對戲曲文化遺產保護的思考[M].中州學刊,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