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格圖
古代官員如何對待群眾“差評”
●石格圖
古代沒有電視臺、報刊之類的公共傳媒,群眾的意見反饋不僅量少,速度也慢。特別是對于許多高官大吏而言,面對處處驚雷的官場,這些又慢又少的信息,遠遠滿足不了他們對時局判斷和自身安危把握的需求。因此,他們常常主動向身邊人打探消息。而面對民意的“差評”,古代官員們又有怎樣的反應(yīng)?
民意評官的源頭當(dāng)是漢魏時代的鄉(xiāng)議選士制度,從最初的選拔官員要聽取群眾評議,逐漸發(fā)展到考核官員時也要參考群眾評議。
官員要掌握民意,需要通過怎樣的方式呢?大體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兩種。
自上而下,就是上起中央,下至州郡,都要定期派遣使臣、風(fēng)憲官員等,分級分區(qū)巡行視察,聽取群眾對各級政府吏治官風(fēng)的評價。
西漢時,刺史巡行郡國,每到一地,必定先去官立學(xué)校,就當(dāng)局施政得失等問題讓學(xué)生填寫問卷,然后以“招待所”為臨時辦公地點,通過調(diào)閱計簿文檔、分頭察訪尋問等途徑了解情況。為防止受蒙蔽,刺史總是把會見當(dāng)?shù)亻L官、當(dāng)面聽取匯報等安排在最后。
漢成帝時,朱博任冀州刺史,負責(zé)常山、巨鹿、真定、中山等10個郡國的巡視。朱博剛剛上任沒多久,就在巡視途中被四五百個群眾包圍在某縣的“招待所”里,紛紛表達對當(dāng)?shù)毓賳T的種種意見。
這種方式為以后歷朝所繼承,唐宋時期的中央使臣、監(jiān)察官員在巡行考察地方吏治時,都很注意搜集群眾意見。
自下而上,就是群眾可以通過向各級官員或風(fēng)憲官投書獻狀、當(dāng)面陳述等方式,主動表達他們對本地吏治官風(fēng)的看法和意見。在正統(tǒng)史家眼里,兩晉南北朝多數(shù)時段的政治遠比兩漢乏善可陳,但后世常見的一些民意評官的形態(tài)與取向,多是在這一時期出現(xiàn)的。
不管是自上而下還是自下而上,官員們都很重視群眾的意見,很多意見也成了官員執(zhí)政的依據(jù)。
縱觀各個朝代,官員們對群眾的意見大多非常重視,尤其是對于他們的“差評”。
東漢靈帝時,朝廷賣官鬻爵變得公開化、制度化,一時賣官成風(fēng)。冀州人崔烈,歷任郡守,官居九卿,見大家都在買官,也動了心。他通過層層關(guān)系,弄到了“內(nèi)部折扣價”,買了一個司徒之職。
雖說是個買來的官,但好歹也是三公首輔,崔烈也必須考慮一下自己在外的形象和群眾口碑。
一天,官居虎賁中郎將的兒子崔鈞從官衙回到家里,崔烈拉住兒子問道:我如今位居三公,外間有何議論?崔鈞回答說:您素有美譽,又歷任卿守,出任三公本屬當(dāng)之無愧。不過,這次上位卻讓天下人大失所望。崔烈問:為什么?崔鈞說:他們嫌這個“三公”滿身銅臭!崔烈聽后,氣得渾身發(fā)抖,順手拿起手杖追打崔鈞。
不難看出,崔烈到底底氣不足,追打兒子,不過是來掩蓋內(nèi)心的慚愧罷了。
從此,崔烈便一心要改變?nèi)藗儗λ目捶?,在朝堂上頗為盡心。他覺得洗去銅臭的最好辦法便是為群眾著想,用做實事取消“差評”。
不要小看群眾的“差評”,古代官員因為群眾評價太差而丟官的,比比皆是。
漢成帝時,薛宣管轄的高陵縣令楊湛和櫟陽縣令謝游都是極其貪婪狡猾之人,薛宣封“吏民條言”給楊湛,給他施加壓力,讓他自動辭職;薛宣又發(fā)公函給謝游,開門見山地說“告櫟陽令:吏民言令治行煩苛”,意思是群眾對你這個櫟陽縣令很不滿意,反映你施政無方,法令煩瑣苛刻。于是,謝游的烏紗帽也丟了。
縱觀歷史,有明一代,特別是明代前期,可以說是民意反饋最為活躍的時期。朱元璋在面向全國人民、要求“戶戶有此一本”的《大誥》中明確提出,凡各地“耆宿老人、遍處鄉(xiāng)村市井士君子人等”,都可以對本省各級地方官吏的施政行為與績效進行測評,自己一定根據(jù)民眾評議,表揚好的,降免差的,懲辦有罪的。
明代前期,朱元璋立重典從嚴管理官吏,州縣守令常因小過而受懲,甚至被關(guān)進監(jiān)獄,但如果聽到群眾對他有好評,就會讓他官復(fù)原職,有時還給獎勵。
永平府樂亭縣主簿汪鐸和縣府工房書吏張進等,借勞役“設(shè)計害民”,索取賄賂,當(dāng)?shù)馗咐馅w罕辰等44人以《大誥》為據(jù),結(jié)團赴京。汪鐸得知,快馬加鞭,趕了40里路程追上大家,再三求情,由此可見地方官吏對民眾負面評價有多害怕。
當(dāng)然,還有一種官員對待“差評”的態(tài)度很常見,就是不以為然,依舊我行我素。
1907年,張之洞以體仁閣大學(xué)士、軍機大臣入樞府,與袁世凱同掌政局。一次,他問幕僚高友唐:“外間對我有何議論?”高友唐答道:“近聞外面評論,說岑春萱不學(xué)無術(shù),公(張之洞)有學(xué)無術(shù),袁世凱不學(xué)有術(shù),端方有學(xué)有術(shù)?!?/p>
張之洞聽后,捻須一笑說:“我自問迂拙,說我無術(shù),的確如此,‘有學(xué)’二字,亦愧不敢當(dāng)。不過較岑春煊、袁世凱多識幾個字。袁世凱豈只有術(shù),其術(shù)真是太多了。至于說端方有學(xué)有術(shù),未免阿其所好,他不過弄點假碑版、假字畫、假銅器附庸風(fēng)雅而已。”
不但為人臣者關(guān)心“差評”,位居九五之尊的帝王,也喜歡通過這種方式打探消息,洞察輿情。
漢武帝晚年在傳位的問題上傷足了腦筋,不但逼迫太子劉據(jù)自殺,還牽連很廣,死者數(shù)萬。漢武帝偏愛少子劉弗陵,即后來繼位的漢昭帝。大家都知道他欲立劉弗陵為太子,但漢武帝卻把劉弗陵的母親鉤弋夫人賜死了。
一天,武帝問左右:外間有何議論?左右回答說:外人說,既然立劉弗陵為太子,何故還要殺了他的母親呢?武帝一笑,說:那群愚人懂什么。歷代國家變亂,多因主少母壯,你們難道沒聽說過呂后的故事嗎?
不過,在中國古代封建專制的大體制下,不是所有評價都會讓官員知曉,更有甚者,有人還會通過偽造群眾的評價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明太祖時,河南府新安縣主簿宋圮因違法亂紀被朝廷捉去,與其“同惡相濟”的該縣典史李繼業(yè),為救同伙,也為自救,居然想到了打民意牌。
他召集地方耆老劉汶興等13人開會,要他們?nèi)ツ暇┫蛴嘘P(guān)部門為宋圮說情。劉汶興等人說“不敢去”,李繼業(yè)馬上以上交公糧時刁難他們相威脅。劉汶興等人害怕,便說去是可以去,但是沒盤纏。李繼業(yè)說,那你們明天來找我吧,我給你們盤纏。等這13人第二天來領(lǐng)盤纏時,李繼業(yè)卻在官府裝病,躲在里面不出來見人,只是讓人傳話說,官人今天病了,你們自己先去吧。老人們只得自備盤纏,赴京去說違心話。真相揭穿后,不僅李繼業(yè),就連被他脅迫的劉汶興等人也受到了懲罰。
但各朝各代,這類“民意秀”始終不絕。宣宗時,永寧縣稅務(wù)局長(稅課大使)劉迪宰羊置酒,求當(dāng)?shù)仃壤辖o上級寫信為他唱贊歌并乞留任;還有漢中府同知衙門的吏員們給上級投書,開列王聚種種政績,推薦他出任知府,后來得知這是王聚設(shè)宴請客求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