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廖慧敏
包容,城市切實的溫度
文|廖慧敏
因為對于流浪漢大多停留在骯臟邋遢、不勞而獲這樣的偏見上,許多人對這個群體忽視、避之不及,更別談去了解他們。不可否認(rèn),雖然確實存在這樣的現(xiàn)象,但是我們普通人中不也有這樣的人嗎?所以,不必以偏概全。因為之前在南京,我曾被一個流浪畫家用粉筆,在落滿梧桐葉的路面上作了一幅《蒙娜麗莎的微笑》的場景所深深震撼,于是對他們的心靈產(chǎn)生了好奇。從2016年開始,在青年社交活動平臺Someet上,我發(fā)起“關(guān)注城市流浪漢”的公益活動。本意是想探求一個被人忽略的精神世界,但我沒想到,這個被人們避之不及的群體居然擁有鮮明的個人特質(zhì);甚至似“杯中窺人”,能從生活的另一面,看盡人生百態(tài)。
在完成一系列的準(zhǔn)備活動后,我們一群20歲左右的、素不相識的年輕人,懷著滿腔熱情,為“關(guān)注城市流浪漢”活動分成兩隊,一隊奔赴杭州,一隊則奔赴上海的人民廣場。
天氣晴朗,溫度暖得剛剛好,我們看到坐在石階上的幾個流浪漢,于是壯著膽子前去搭話,沒想到,很快,我們就如同久別重逢的老朋友一樣,和他們自如地聊起了他們東飄西蕩的生活。
“書爺”是我們的采訪對象。之所以稱他為“書爺”,主要是因他留著灰白色的山羊胡子,顯得相當(dāng)有書生氣??吹轿覀儾稍L,“書爺”連忙拉來了兩張破舊的椅子,怕我們坐得不舒服,一邊特地墊了一條粉色床單在椅子上,一邊還不好意思地說:“家里簡陋,拉不出多的椅子,小姑娘你們就將就將就啦。”他嘴里的“家”,只不過是由簡單的一張床、兩把椅子和幾本書組成的而已,既不遮風(fēng)也不擋雨,但在他心里,儼然成了歸宿。
“書爺”其實是土生土長的上海人,后來去了新疆,一待就是十幾年,走的時候隨身攜帶的《七殺碑》還留存到現(xiàn)在。就著床頭擺著的《紅樓夢》和佛學(xué)書籍,“書爺”和我們談起了張愛玲:“她說人生三恨:一恨海棠無香,二恨鰣魚多刺,三恨《紅樓夢》書未完?!倍皶鵂敗北救藢Α啊都t樓夢》書未完”也頗有點遺憾。年近古稀的他依然精神矍鑠,如今不再為生存奔波,有一頓就吃一頓,有人愿意聊就聊,也是自得其樂。
“修行哥”也是我們難忘的對象。50歲的他,孩子早已大學(xué)畢業(yè),但因為早年的工作和生活皆不如意,讓他放棄一切來到上海流浪。他平時的樂趣就是在公園或地鐵里看看人,思考思考人生,無欲無求。我想,也許這也是另一種“大隱隱于市”吧。
“江太公”是跟著江西同鄉(xiāng)來上海找工作的。但是天不遂人愿,由于各種原因,“江太公”并沒有找到工作。為了生存,他就瞞著家人買了一把二胡,在外灘附近拉著賺點錢。我們和他聊天時,他顯得異常興奮,一個勁兒地拉著我們聊二胡的起源歷史等等。“江太公”對二胡的癡迷通過他的手勢和笑聲感染著我們。問他為什么不回家時,“江太公”笑笑說,他開始喜歡這種自由又有點收入的生活了。
老人“生活家”是我們在圖書館遇見的。我們幾個坐在他的旁邊,把喝完的牛奶玻璃瓶靜靜地放在棕色的書桌上?!吧罴摇碧帜弥A烤従徯D(zhuǎn)著,看著我們,指指瓶子:“這個小瓶子不要扔。你們可以把它包裝一下,或是畫上幾筆做一個小裝飾品。”“生活家”早些年是一位知識分子,后來退休了,閑著沒事就撿撿瓶瓶罐罐,有時走得累了,在圖書館看看書。在這樣一段接近終點的人生旅途中,“生活家”每天依然熱衷于尋找生活中的一點小樂趣、小確幸??粗蚁?,這種近似流浪的生活也是他短短一生中尋求的第二種生活方式吧。
在“關(guān)注城市流浪漢”的活動中,我們也遇見過一位老爺爺來上海治病錢卻被偷,他不愿乞討,每天以撿紙板為生……“書爺”也好,“修行哥”也罷,雖然生活的曲折讓他們選擇流浪,但好在從來沒有放棄自己的生命。生而為人,他們依然在努力地生活著。
很多人會認(rèn)為扛著所有壓力肩負(fù)責(zé)任前行,擁有權(quán)力和財富的人才是應(yīng)該被提倡贊頌的,似乎這樣的人社會等級更高,但是人并沒有貴賤之分。近日一則暖新聞也曾刷爆朋友圈:“在成都的建設(shè)路路口出現(xiàn)令人感動的暖心一幕,一名流浪漢將幾輛倒在一邊的共享單車,搬到停車點,并且全部擺放整齊?!彼裕矸莺退刭|(zhì)真的無關(guān)。
一片樹林兩條路,流浪漢只是選擇了和我們不同的那條,僅此而已。不偷不搶不犯法,他們依然值得我們尊重。
更何況,流浪漢如何被對待,體現(xiàn)的也是一個城市的包容力。在聊天過程中,我們也遇到為了在上海學(xué)習(xí)而流浪的中年人,正是上海的多元與包容讓他們有棲息之地,有熱愛之心;也因為各種各樣的人存在,一個城市才有它的活力與生機。我們也聽流浪漢說過,每個月,有關(guān)部門會在地鐵口發(fā)放食物,天冷了大家也會贈送御寒之物。雖然他們生活在社會底層,食不果腹,沒有固定住所,但因一個城市的包容,未因為他們對生活的無力而不允許他們的存在,更為這個世界留了一份不同。
流浪漢的故事還沒結(jié)束,我們的探尋才踏出第一步。我們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了解這個群體,可以以更包容的心態(tài)去寬容,并愿意去幫助那些真的需要幫助的人,而這也是這座城市切實的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