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現(xiàn)代詩: 接受終端的前瞻

      2017-07-19 13:46:14陳仲義
      星星·散文詩 2017年11期
      關鍵詞:現(xiàn)代詩新詩規(guī)范

      陳仲義

      現(xiàn)代詩: 接受終端的前瞻

      陳仲義

      現(xiàn)代詩的星空,輝光散漫,款款情傳。仰望者或渴驥奔泉或默想潛思,領會也好糾結也罷,常伴著少語、不語或噎語。當敏觸的心扉打開之后,才發(fā)現(xiàn)原先貌似簡單的“接收”場域,不啻變成劉姥姥的“大觀園”,走進去,出不來。一如現(xiàn)代新詩文本的誕生,處處充滿著坎坷、暗道、迷宮,往往讓人在許多時候繼續(xù)著無語、失語或難語。

      “接受美學”與“讀者反應”理論,畢竟為我們開列現(xiàn)代詩歌接受的應對處方,哪怕有些“藥引”過猛。但人們一改此前“作者中心”、“文本中心”主義,從新的視角開始對“讀者”投入巨大關注與熱情,從中也能各取所需,各得其所。本研究試圖對上述“舶來品”做一次“中式調理”,在“任督”兩脈做點“小周天”的打通工作,則幸莫大焉。

      一般來說,古典詩歌因長期積淀呈現(xiàn)出穩(wěn)定的規(guī)范,其接受狀態(tài)也因此取得普遍認同,分歧不太大。但自上世紀七十年代以降,接受主體的地位前所未有地突出,特別迎合中國新詩——自由、率真、隨意的秉性,從而激發(fā)、帶動多元受眾,鋪展相對性接受路經,乃至在極端上,讓絕對的相對主義汜濫開來,使新詩的期待視野、召喚結構、鑒賞解讀、批評闡釋、定性評估,走向一種大起大落的“紛亂”。而新詩的尖端部位——現(xiàn)代詩接受這一難磕的命題,一個本來還處于疏影半掩、似醒非睡的 “馬蜂窩”,突然被捅了一把,隨之帶出一大堆鬧哄哄的蟄刺來,一群人一邊揉捏著腫脹的腦門,一邊進入不討好的聚訟中。

      現(xiàn)代詩學研究涉及三個領域:發(fā)生學、文本學、接受學。發(fā)生學涉及個體作者的潛意識世界、情感文庫、感覺系統(tǒng)、想象工程、語言運作,迄今仍處于完全私人化的“黑箱”狀態(tài),可謂一個文本孕育著一個鬼魂;文本學涉及如何將鬼魂的經驗、體驗、以特有的詩語完成外化定型,它構建客觀實在的符號王國,以相對穩(wěn)定的物質基礎及價值指向,為大部分研究者的目標;而接受學涉及群體的“個人趣味”與“共通感”交集一體的闡釋最大化,可謂一個文本能變現(xiàn)一千個哈姆雷特,屬于那種比個體“黑箱”沒那么混沌神秘卻也無法丈量邊界的“黑洞”。

      本研究圈定在第三個領域。文本發(fā)生與定型多屬個體行為,多是個人意識活動與言說的外化結果,文本定型具有“雷打不動”的確定性。而文本接受面對的是永無止息的“喧嘩”,有個人趣味的聚散,有共通感的趨同、有相似家族的“約法”,更有背叛、逆襲,篡改的種種變數(shù),故文本接受與文本定型一直存在深刻的二律背反。文本定型(意圖、含義)的客觀性與文本接受的主觀性(闡釋、追索),存在著永恒的無邊與有界的“對抗”。紓解這一難題,我們聚焦在最后的四個環(huán)節(jié):

      敝帚自珍,再嘮叨幾句——

      接受前提:“闡釋共同體”。

      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成為接受的大趨勢,必然帶來無序的負面。要抑制接受過于主觀隨意,提倡 “闡釋共同體”作為前提條件,看來乃是目前實施紓解的最佳選擇。通過“家族相似”的對話爭辯,共享接受溫床的“通約性”,削弱個別成員對文本意義的獨斷裁決,努力趨歸共識性“茍同”。經過無數(shù)沖突、平整,無論在枝節(jié)細末或總體宏觀,經由“共同體”的過濾,總會留存相對共識的理解,而相對共識的理解,多少總能弭平個體差異帶來的鴻溝。在泥沙俱下的情勢下,進行自洽性尋找與選擇,至少在最小公約數(shù)方面不致完全落空。作為一種相對確定性的“控制機制”,闡釋共同體(品級共同體)發(fā)揮阻止過分主觀、隨意、無節(jié)制接受功能。 一方面讓闡釋的自由落到讀者身上;另一方面又以某種相對確定的意義作為“有界”制約,為現(xiàn)代詩的接受提供基本保障。

      接受平衡:“啞鈴”圖式。

      雖然有接受的前提保障,但文本的客觀性與接受的主觀性永遠是矛盾的焦點。如果把雙方比作啞鈴的兩端,且具有此消彼長的特性,那么從橫截面看,左右兩環(huán)各代表自足性與開放性的一方,連接雙方中間的“把柄”,便是具有貫穿調節(jié)功能的張力。欲取得這種辯證的平衡,自然得看雙方的“膨脹系數(shù)”,即文本結構的自足性越豐沛,張力通道撐得越開,流量越大,接受越豐富,接受效應越高。反之亦然。接受一方偏弱,張力的通道受阻,流量偏少,文本增值的可能性受損,接受效應偏差。若從縱向上看,左右兩環(huán)則變成接近重疊的“同心圓”:一般而言,內環(huán)密度恰當(如文本緊致、含蓄、適度晦澀),容易讓外環(huán)(接受)隨之撐大、放大、擴大;內環(huán)密度較?。ㄈ缥谋鞠∷?、清楚、過于明白),容易讓外環(huán)隨之縮水。在內環(huán)(文本)不變的條件下,內外環(huán)的動態(tài)關系主要呈現(xiàn)為三種情狀——內外環(huán)基本重疊:意味著文本客觀性與接受主觀性大抵“持平”;外環(huán)小于內環(huán):意味著文本的客觀性偏向“閉合”,接受主觀性呈現(xiàn)“縮水”;外環(huán)大于內環(huán): 意味著文本客觀性偏向“發(fā)酵”,接受主觀性愈加“溢出”。啞鈴模式的建立,應該說,是對此前文本中心主義的相對“抑制”、對接受主體開放性相對“寬容”,至少雙方有望接近“平分秋色”的同價地位。此消彼長的博弈拉鋸,反應了文本客觀性與接受主觀性的動態(tài)平衡。樂觀地看,這一圖示不僅適用于現(xiàn)代詩,或許還可擴展到其他文類。

      接受的“四動” 響應:

      現(xiàn)代詩接受的直接與感性征象,是心理層面的響應。接受心理響應可用一個“動”字來涵蓋。心靈有所觸動,不管強烈與否,只要出現(xiàn)“動”——“有所動”——“能夠動”,就取得詩歌接受的許可證。傳統(tǒng)的“感動”作為一個重要的接受響應,其實已漸漸適應不了時代變數(shù)?,F(xiàn)代詩帶給人們的不僅僅是情感上的感動,還可能帶給你智性層面上的悸動,帶給你精神意識上的震撼,也可能只帶給你純生理上的快感,或語言上的驚動。由是,將好詩接受的“一動”,增補為接受的“四動”“交響”,同時形成多元“配對”是可行的?!八膭印痹诒举|上是整體性與交互性的。有時也可進一步“分解”,做出相應轉化——情感歷險中的“感動”,屬于人性隱秘幽微之發(fā)見;精神歷險中的“撼動”,屬于經驗體驗之發(fā)見;思維歷險中的“挑動”,屬于智慧靈性之發(fā)見;語言歷險中的“驚動”,屬于陌生化言說之發(fā)見。它們是詩美規(guī)范與詩美形式對應于心理上的型構,符合文本接受的開放性趨勢,也是審美接受體驗的生動“表征”與“依據(jù)”。

      接受坐標與品級梯度:

      盡管藝術接受具有無可違抗的模糊性,我們還是樂意嘗試用寬泛性的“建?!眮肀磉_對“無邊有界”坐標的推行。接受坐標的縱向軸列,指示著文本的客觀性。其生成性體現(xiàn)為文本的形式化結構,由文本內部主要素(詩質·詩語·詩形)合成,相對獨立,也相對恒定;橫向軸列則以“心動”(感動·撼動·挑動·驚動)標示接受響應度,從而形成在生成性標高投射下,圍繞“心動”的品級梯度,并在橫向軸列上呈現(xiàn)品級的五種梯度:居中的“心動”對應于較好的詩,那是帶有特點、有亮點的好詩;“心動”猶如鋼琴鍵盤上的“中央C”,愈是右移,愈是朝向有所發(fā)見的好詩,直至最靠右端的“大動”“恒動”,則接近于恒久常新的經典文本。而居中左移的,愈向左移愈趨向接受響應的“微動”及至“無動”,那便是毫無特點的、一般化的庸詩、差詩;再繼續(xù)左移到端點,則是劣詩非詩。它對應于古人在藝術裁定上長期積累的“五品”(無品、下品、中品、上品、極品)。人們可在這一把內化的 “游標卡尺”之間移動,應對著文本的接受現(xiàn)實。

      標簽著本次現(xiàn)代詩接受的“專列”,因屬于頭一遭運行,路況不熟,過山穿洞,迂回往復,大有直線曲走,彎道蹣跚。但屈指算來,掛靠的車廂還算不少:接受的中西比較,接受的古今差異、接受的風險評估,從有效、無效到接受的兩大入徑,再到細化響應、品級坐標……洋洋三十萬字,似乎有點模樣。然而,十來節(jié)或空疏或淤積的車廂,充其量也只能算作簡要的“引論”,每個車廂,完全可以在將來,再開出自己長長的“專列”。包括附編里貌似外圍性接受——有關翻譯教育傳播的討論,都指向接受的廣袤天地,有著說無盡的話頭。

      勉為其難的司爐,說實在的,真不希望在本質主義觀念支配下,一直把控傳統(tǒng)的、整一性的美學把手,沿著規(guī)范軌道,尋覓那些學科化的景觀——一幕幕有序地迎面而來,一幅幅漸次掠窗而去;而是不時張惶左右,在接受的無盡“隧道”里面,疑慮理想化的愿景究竟怎么回事,思量真有那么一條接受的“規(guī)律”路線有跡可尋?事實上是,在殘存的本質主義觀念與接受的無邊博弈中,搖搖晃晃、高一腳低一腳地試探著,經常是遵循“興味”的方向,投身于“天涯何處無芳草”的欣悅與漫游,而罔顧其他。或許這樣做,比起理性的“目標性”追獲,美味幾分?而對于廣大乘客來說,不管是眺望、冥思、閑聊、默想,打開更多可能性天地,比明確的答案不是來得有意思多嗎?

      回想新詩進步之神速、接受之變數(shù),可謂“嘆為觀止”。當初《嘗試集》第一版扣除舊式詩詞、“半言半文”,及翻譯“水貨”,真正夠格稱得上白話新詩的,大約只剩14首。[1]而周作人《小河》被譽為“新詩中第一首杰作”,放眼當下,初學者與之持平的當不在少數(shù),可以想見當年新詩出道之嫩。而演變至今,其高端部分——現(xiàn)代詩的接受,則是另一番深壑險谷,一言難盡。面對掀雷決電的進展與千叼百難的接受,現(xiàn)代詩這一“尤物”的確經常讓人無所適從,如坐云霧。即便如此,在全書基礎上,筆者仍不妨對未來的接受前景也做點謬悠之測吧。

      可能一 :走向文本接受的“規(guī)范”。

      新詩的價值,已然不再像從前那樣聽命于意識形態(tài)(政治、體制、話語)的主宰,也不完全由內容直接獲取,而是泰半要經由自身的形式化美學來確證。故而強調、突出形式對內容的轉化,意味著對詩美規(guī)范的追求,也意味著對某些隨意、放任、尤其是非詩元素的禁令;而形式化的規(guī)范對于只以分行為標示的自由體式,也起到一定的約束作用。不言自證,詩美規(guī)范是詩歌歷史長河中積淀下來的詩歌經驗的升華,是詩歌生生不息的魂靈。正是“詩美”及其唇齒相依的形式化存在,才使得詩歌成為人類精神永不消失的瑰寶。詩美規(guī)范既有永恒的穩(wěn)定性,又有一定的流變性。雖然各個時期的詩美規(guī)范存在著巨大差異,但每個時期都會淘洗出具有生命力的詩歌經驗匯入到總規(guī)范的建構之中。規(guī)范意味著穩(wěn)定、秩序、尺度、甚至標準。那么最終,一旦文本學規(guī)范與接受學規(guī)范建立起來,我們就有可能在詩美規(guī)范的指引下,大體確立文本性“標高”,即生成性主導下相對穩(wěn)定的文本價值指向——具體呈現(xiàn)為張力調節(jié)下的某些可公度的詩美“指數(shù)”,形成較統(tǒng)一的尺度。當現(xiàn)代詩經過道盡途殫的折騰,完成自身詩美規(guī)范的型構,我們或許可以說,新詩的高級形態(tài)——現(xiàn)代詩到底成熟了,現(xiàn)代詩的最終會如同古詩那樣,以穩(wěn)定的規(guī)范,步入常態(tài)化的接受軌道。

      可能二 :永遠處在追新求變的“途中”。

      然而,“一切藝術創(chuàng)造革新,都是為了逃脫圈套,達到自由的澄明,進入一種新的規(guī)范。可是在掙脫了舊的圈套,創(chuàng)造新的規(guī)范以后,真正的詩人又感到這仍然是圈套,難以忍受新的遮蔽?!盵2]這種前仆后繼的掙脫,是因為“在所有文體中,詩是最容易折舊的”(洪燭);它“天然地充滿著元寫作的特征”(顏煉軍),同時也洋溢著“元接受”的誘惑。由此帶來的分化、蛻變,使得現(xiàn)代詩本體屬性一直充滿“泛化”狀態(tài),同時導致現(xiàn)代詩美形式規(guī)范一直處于離散的、尚難凝聚之中。而“人們卻總是‘急于’給予新詩一個指認、一種確定,仿佛非如此不能安身立命。正是這種所謂‘反者道之動’(《道德經》),使得新詩自由創(chuàng)造的活力與無限的可能性,繼續(xù)彌漫在‘確定’的輪廓之外?!盵3]

      百年歷史證明,新詩、現(xiàn)代詩自由放任的本性,其超強的野性,不但無法定制 “轡頭”,在詩形(形式、體式)、詩涵(內容、意義)、還是詩質(本體性元素)等方面應規(guī)蹈矩,反倒釋放出它繼續(xù)追新求異的內驅力,在歷險與實驗的道路上,它邊丟棄邊積蓄,邊反叛邊沉淀,邊存活邊生成。而以趣味為中心的現(xiàn)代接受主流,教廣大受眾按照自身感覺,各取所需,各行其是?!敖换ァ钡慕Y果,使得新詩、現(xiàn)代詩在規(guī)范——反規(guī)范——再規(guī)范——再反規(guī)范的無窮循環(huán)中,箕裘相繼,釀成新詩、現(xiàn)代詩少規(guī)范或無規(guī)范的宿命。業(yè)內于是得出一種結論:新詩、現(xiàn)代詩一直處于“半途中”。興許這樣的“半途”,才是新詩、現(xiàn)代詩真實的命運寫照和根本宿命。也就是說,永遠的“半途”,是新詩、現(xiàn)代詩整體接受前景的另一種可能。女詩人陽子發(fā)出多數(shù)詩人的心聲:這個過程必定是一個棱角分明一觸即疼、半生不熟一咬就流血的過程。是一個左沖右突的抗爭過程,詩歌永遠是不可能完成的,寫詩就是“詩在寫你”的過程。[4]如果這樣的說法大抵成立的話,那么現(xiàn)代詩的接受就是永遠處在一個“半拉子”工程。

      這是肇因于現(xiàn)代性永無止息的變異。現(xiàn)代詩“一旦進入現(xiàn)代性的序列之中,就會不斷地從自身獲得規(guī)定性,這種自我確認的力量是由不斷自我更新來完成的,這是一種現(xiàn)代歷史想象力的要求?!盵5]在它推進過程中,現(xiàn)代詩就范為一種“專制性幻想”和“否定性范疇”(胡戈·弗里德里希),同時依賴“不斷運動的邏輯”(米沃什)成為“一套標榜新異的認識裝置”(胡桑)。由此派生出先鋒性、探索性、實驗性,便制造出難以消停的“永動機”。盡管瓦雷里在《詩人筆記》中告誡人們,不可追求標新立異,早上的獨創(chuàng)當天晚上就被復制;而且在早上越是觸目新奇,晚上就會益發(fā)難以忍受。然而,在現(xiàn)代性的“推搡”下,誰也無法禁止現(xiàn)代詩變動不居的本性和由此本體帶來接受的巨大騷動。

      可能三:文本自足性與接受開放性的統(tǒng)一。

      上述兩種接受現(xiàn)狀與前景,各有各的道理,同時憑著各自理由加劇雙方的對峙,作為穩(wěn)定與騷動的兩極,它集中暴露審美現(xiàn)代性的內在矛盾,即審美接受中心論的一元化與多元取向的矛盾。本研究更愿意秉持第三條道路,主張文本自足性與接受開放性的辯證統(tǒng)一。

      作為客體的詩歌文本,它具有自立、自洽的自足性與客觀性。好比眼前這一個茶杯,再怎么樣怪異,我們還得承認它具有某些本體屬性與功能,它是可供喝茶的、可供喝酒的、可供喝奶的、甚至還可轉換為一種可供插花的瓶子—— 一種不至于遠離杯子本體、本性、本質太遠的接納器皿。從這種殘留的本質主義觀念出發(fā),筆者堅持客體擁有某些基本屬性,正是這樣的基本屬性決定客體的存在與價值。也因此,詩歌文本具有相對客觀標準。

      而從接受終端的效果看,文本歷經年所,遭遇不同語境,積壓各種潛能,包括正讀、誤讀、異讀、臆讀,伴隨歧解、扭曲、蒙蔽,以及放大、夸張,使得文本在接受中面臨超強開放性。繼續(xù)類比眼前這一個杯子,在各種情狀的接受視域下,杯子可能變得面目全非了。比如在夢幻、初戀、潛意識、錯亂、癲癇、迷狂、毒癮、分裂癥、或微醺的“醉眼”下,杯子被“變形”了:或被看成酒瓶、看成乳房、看成鴿子、看成石頭、看成手雷、看成燈泡、乃至看成尿壺,都是完全有可能的。杯子部分或完全脫逸出它原在的本體而成為“它者”。在藝術世界里,你怎么能一口咬定是眼睛發(fā)生“老花”?是心靈出現(xiàn)錯誤?你反而要寬大為懷地包容所有言之有據(jù)的闡發(fā)。

      這就是客體自足與接受變數(shù)的巨大落差,也是目前導致新詩、現(xiàn)代詩尺度混亂的內在緣由。盡管“讀者中心”有上升勢頭,一再削弱作者中心的“一言九鼎”,但過分傾斜的盡頭不利于“有界”的糾偏。如果再度回溯到老康德的“鑒賞判斷”上——老康德其實沒有過時,鑒賞判斷直指客觀化的主觀,很早就在“源頭”上為審美開具了更為接近“真理”的路條——即審美從個別性、愉悅性、非功利,走向普遍共通感。但是康德在獲得共通感的結論后無法再走下去。最棘手的問題還是,現(xiàn)代與后現(xiàn)代的巨大的個體差異性不斷在瓦解共通感。所以在碎片化語境下,竊以為,還是很有必要倡導“共同體”,不論闡釋還是品級——讓文本與個人趣味、文本與共通感有個基本約定。這樣,在找不出更好“方案”時,可以顧及接受的出發(fā)點,又可鎖定落腳地。

      如何將文本的客觀性與接受的主觀性統(tǒng)一起來,是接受的最大焦點和難點。一味堅持詩歌本質主義的“大一統(tǒng)”規(guī)范,雖有助于葆有新詩、現(xiàn)代詩審美的客觀性,卻遮蔽了個體接受差異的強大事實;全力遵循個人“趣味中心主義”引領,朝向無邊的開放,則可能加劇原本就失范的相對主義,使新詩、現(xiàn)代詩趨于更加無序的混亂。本研究嘗試用品級共同體(品級坐標)與五種品級梯度,來“緩解”接受的巨大差異。但愿這是一個開始。

      再多再好的理論,都得用之于實踐。新詩、現(xiàn)代詩接受領域關涉了太多具體的實踐問題,關涉太多主觀性問題。新詩、現(xiàn)代詩接受的主要目標是促進良性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普及、推廣、篩選、甄別、經典化)形成,在良性循環(huán)中推進“好詩主義”。人們的接受,總是樸素、自然地集中在對“好詩”的翹望中。但吊詭的是,容易說出口的“好詩”兩字,其實很難被一致性地選中。早在幾十年前,九葉派詩人唐湜就告誡大家說,“好詩,潛伏在字里行間的流質永遠不能被人啜干,好詩的理解與感受或二者的凝合永遠不會完全,……連他自己也只能朦朧或茫然地凝視,卻不能輕易地說已經把握了永恒或全般”。[6]怎樣從無邊無際的淺水與深水里捕撈到好魚,做出令人信服的鑒別,既葆有學科的“選美”高度,又不失普及層面的眾望所歸?在在是一種挑戰(zhàn)。無意從“本本”出發(fā),體大周慮地完成“方正”式教科書書寫,改從一個個具體問題和方式出發(fā),關注接受中的海流、氣象、風浪、潮汐,尤其探討接受者手中細微的操作手段:垂釣、叉刺,拖網、電擊、圍堰。希冀在忙碌的季節(jié)與鹽味的南風里,諦聽到那起伏的魚汛……

      注: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詩歌審美接受研究》(14FZW005)之結語

      注 釋

      [1] 胡先骕:《評<嘗試集>》,《學衡》,1922年第1期。

      [2] 孫紹振:《論新詩的第一個十年》,《文藝爭鳴》,2008年第1期。

      [3] 秦曉宇:《共此詩歌時刻》,《讀書》,2014年第2期。

      [4] 陽子:《編后記》,新死亡詩派年刊·《詩》,總22卷,2015.12.27。

      [5] 胡桑:《蘸取當下的晦暗:關于當代詩與現(xiàn)代性》,詩刊社公共號,http://oicwx.com/detail/425112,2015.6.23。

      [6] 唐湜:《嚴肅的星辰們》,《新意度集》,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0年版。

      猜你喜歡
      現(xiàn)代詩新詩規(guī)范
      打開現(xiàn)代詩教學的有效路徑
      來稿規(guī)范
      來稿規(guī)范
      PDCA法在除顫儀規(guī)范操作中的應用
      來稿規(guī)范
      新詩之頁
      中華詩詞(2019年12期)2019-09-21 08:53:26
      新詩之頁
      中華詩詞(2019年1期)2019-08-23 08:24:22
      新詩之頁
      中華詩詞(2018年5期)2018-11-22 06:46:18
      破解現(xiàn)代詩的路徑:我們試讀幾首好詩
      文苑(2018年20期)2018-11-09 01:36:06
      新詩畫
      揚子江詩刊(2017年1期)2017-01-17 06:28:14
      兰溪市| 玉门市| 年辖:市辖区| 虎林市| 介休市| 东台市| 武强县| 湄潭县| 瑞安市| 镇原县| 天津市| 鹤山市| 广平县| 耒阳市| 太保市| 安义县| 翁源县| 措勤县| 军事| 桦南县| 沁阳市| 五指山市| 宣恩县| 儋州市| 玉林市| 枝江市| 赤壁市| 仙游县| 高密市| 沁阳市| 海盐县| 临城县| 华容县| 五大连池市| 定陶县| 临海市| 张北县| 札达县| 洞头县| 武隆县| 睢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