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遙
探究一:“六書”構造記生字
《語文課程標準》(總目標)規(guī)定:“認識3500個左右常用漢字。能工整地書寫漢字,并有一定的速度?!比绾误w現(xiàn)教師在課堂上的引導作用?如何讓“認真指導學生自學”真正付諸實際?在蒙學階段的識字教學中,古人反而更有法度,從漢字的源頭說起,從漢字的構造解讀。只有抓住了漢字的這個特點,教學方能得心應手。
首先,提一提漢字的“六書”,目前,學術界多用的是許慎的“六書”說,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其中“轉注”和“假借”,是借字而用或借字注字的方法,不是直接的造字方法。低年級的教學中,許多教師都會用到前四種基本方法。例如,我在聽課時,一位老師在執(zhí)教《識字4》中的“蟲”字時,將其從甲骨文到金文到小篆,再到楷體這四個階段的字體,展示給同學們看,同學們的記憶更加深刻。(附:“蟲”字的甲骨文、金文、小篆、楷體)再例如,“眉”字,我嘗試著在習作講評時,在“咬文嚼字”的板塊中,將“眉毛”的“眉”的字形演變過程展現(xiàn)給學生,“眉”字的小篆和楷體字形,皆由甲骨和金文作90°的旋轉而得,那一小豎不就代表著一小根眼睫毛嗎?在《說文解字》中,“眉,目上毛也”。也就是生在眼睛上方的弓或嵴,看看源頭字形,聽聽字意的解釋,同學們頗有興趣,少了我些許“加一豎,別忘了中間的豎畫”之類的提示。(附:“眉”字的甲骨文、金文、小篆、楷體)
這位老師在《識字4》的教學中,對一組字的記憶亦有妙法,那就是運用形聲字的知識幫助理解。《識字4》的課文,貼近同學們親近自然、熱愛生活的興趣愛好,同學們一下子就能夠記住六種小昆蟲的名稱:蝴蝶、蜻蜓、螞蟻、蟋蟀、螳螂、天牛,如何讓這些可愛的小昆蟲的名字,走進同學們的小腦袋里,在此,介紹形聲字,能夠幫助他們很快地記住這一組字。除了“天?!币酝猓溆嗟男游锒紝儆诶ハx一類,所以,它們的形旁即為“蟲”字旁,表示這個字的意思,左邊的部首都是“蟲”。右邊呢,“胡”“某”“馬”“義”“悉”“率”“堂”“郎”,都與其讀音相接近,這就叫做“聲旁”。一個字,我們從它的字形可以讀出其字音、看出其字意,這一類字就是形聲字。形聲字知識的掌握,有利于同學們記住一類字的書寫及含義?!傲鶗备拍畹刈⑷耄瑢嶋H上是漢字教學的返璞歸真,只有當漢字回歸到它本真的面貌時,其音義結合的特性優(yōu)勢、生動感性的學習體驗,才能有所體現(xiàn)。
探究二:《說文解字》記生詞
聽完《識字4》的教學,我們在感嘆這位老師教學得法之余,不禁要贊一聲:古人造字時充滿智慧的聯(lián)想和想象,既促使了漢字的產(chǎn)生與發(fā)展,又方便了后人理解與識記,真是精妙!談到識字、寫字中“六書”構字法的應用,不能不想到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墩f文解字》是我國第一部按部首編排的字典,開部首檢字之先例。在古代,《說文解字》之學是根底之學,在文字學、訓詁學、音韻學、詞典學,以及文化史上,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與詞義的關系尤為密切,《說文解字》訓釋的是詞的本義,而本義又是詞義引申的起點,我們了解了詞的本義,就可以根據(jù)本義的特點,進一步了解引申義以及和本義毫無關系的假借義。高年級的學生詞匯量逐漸增大,要求記憶的量明顯加重,與其要求同學們機械地背誦《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上的字義解釋,倒不如追本溯源,將字的本義告之,由本義引申開來。如我在教學蘇教版五上《嫦娥奔月》一課時,文中有這樣一句:“眼看就要搜到百寶匣了,嫦娥疾步向前,取出仙藥,一口吞了下去?!本渥硬婚L,理解起來亦很簡單,但其中有一個關鍵字,直接影響到同學們對嫦娥人物形象的解讀:“疾”。直接告訴他們“疾”字解釋為快,“疾步”就是“快步”的意思,嫦娥快步向前,取出仙藥,一口吞了下去,表現(xiàn)出她的機智、果斷。課堂上,這個小知識點我一句帶過,“疾”字就是快的意思,學生因此很容易解讀嫦娥形象。但是,做習題時問題就出現(xiàn)了,同學們說不出“你從哪里可以看出嫦娥的機智、果斷?”的所以然。要其重新記憶這個字的引申義,一句話,很容易,但是,要追究其長久性,恐怕還是需要追本溯源??!我畫出了這個字的古字形,告訴學生這是一個會意字,字形就像是一個人腋下中箭,在《說文解字》中其解釋為:“疾,病也。”腋下中箭,受傷了,有病在身。翻一翻清代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矢能傷人,矢之去甚速,故從矢會意?!奔齻巳?,人就受傷生病了,箭離弦后的速度很快啊,所以,小小的一支箭頭能夠傷到人,讓人感覺很疼。如此一引申,學生點頭心服之余,不知不覺在腦海中,就留下了“疾”為“快”的這個印象。當我再教學《厄運打不垮的信念》一文時,講到一個成語“奮筆疾書”,同學們反應很快,輕而易舉地就說出了“疾”是“快”的意思,并且,還頗有意味地指了指自己的胳肢窩。
探究三:音韻常識增趣味
漢語的音韻學,是研究漢語語音系統(tǒng)的科學,其分類細致、概念復雜,是一門不易涉足的學問。在古代,音韻學就素有“絕學”之稱,令人望而生畏。但是,將所學音韻學之皮毛,運用到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學之中,我認為相比較就句子理解句子有意思得多。比如,我在教學蘇教版五上《推敲》一文時,跟學生解釋“敲”字好處有三:(1)敲門表明你是一個懂禮貌的人。(2)“敲”字更能襯托出月夜的寧靜。(3)“敲”字讀起來響亮些。前兩點原因都很好解釋,聯(lián)系課文、觀照生活,學生很容易把握。唯獨第三點,我讓學生通過朗讀來體會時,學生讀了讀確實如此,但他們反問我為什么呢?讀一讀“alao”,以“ao”結尾,是開口呼,開口呼是主要元音為“a,o,e,鹋,蚧,顧”而沒有韻頭的韻。給學生講術語,自然不切實際,于是,我告訴學生,在漢語中,不以韻母i[i]、u[u]、u[v]結尾的音,通常讀起來比較響亮。試試看,讀讀i[i]、u[u]、u[v],在讀的時候,唇形要變小,因此,嘴巴里的氣流通不過,于是,這個音就發(fā)不響亮。中國人在起名字的時候,注重名字要叫得響亮,如許多同學的名字結尾都喜歡用“浩”“超”“婭”“佳”……為的就是叫得響。寫詩也是如此,當我們讀“敲”的時候,嘴巴張得老大,唇形圓展,因此,這個音當然要比發(fā)音時,嘴形扁扁的“推”字來得響亮些。中國古代的許多詩歌都是可以和曲而唱的,相當講究語音語調,比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薄凹t杏枝頭春意鬧。”“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薄扒嫉押雾氃箺盍猴L不度玉門關?!薄?/p>
在教學《練習2》的“語文與生活”中的歇后語板塊時,我還和學生聊了聊蘇州方言中的一些語音知識。如,鼻頭上掛鲞——休想,湯罐里篤鴨——獨出張嘴,弄堂里拔木頭——直出直進,六月里穿棉鞋——熱腳(日子)難過……在這些平俗俚語中,讓同學們漸漸理解真正的“語文與生活”。
漢字作為一種表意的古老文字,可謂漢民族一個偉大的創(chuàng)造,同時,也是中華五千年文化傳承與發(fā)揚的載體。有人說“小學學文字、中學學文章、大學學文化”是有一定道理的。幫助學生過好識字關,是小學語文教師的第一職責。我想,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尤其是基礎教育階段的語文教師,是需要多學一點漢字文化知識的,可以通過挖掘漢字背后的文化,點亮語文課堂的激情。
(作者單位:蘇州市金閭外國語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