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建良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即便是優(yōu)秀人才,有時也難免會犯錯誤;愛護人才,就要允許人才犯錯誤,不能一犯錯誤就將其一棍子打死,而是要分析錯誤的產(chǎn)生原因、性質(zhì)、大小,做出恰當?shù)奶幚恚粚τ诖蠖鄶?shù)犯錯誤者而言,應該是“犯錯誤不要緊,改了就是好同志”。這些都是現(xiàn)在人們很熟悉的對待犯錯誤者的正確態(tài)度。古代一些明智的用人者,同樣能夠“不以一眚掩大德”,體現(xiàn)了對人才,特別是優(yōu)秀人才的關(guān)心和愛護。
“不以一眚掩大德”語出《左傳》僖公三十三年,是秦穆公對三位打了敗仗的將軍講的話,意思是不能因為他們犯了錯誤就抹殺他們的重大功績。由于這句話意義深刻而被后世廣為引用。為什么要“不以一眚掩大德”?唐太宗說:“不因為一點不好而忘掉了他的所有好處,不因為小的過失而掩蓋了他的全部功勞。設(shè)官分職,要做到人盡其才?!盿宋太祖趙匡胤則說:對于堪當大任的人才,“如果用其長,也應該護其短”b。唐太宗是從用人大道理上講的:國家事務(wù)繁雜,需要大量人才;要想得到大量人才,就不能求全責備,而要全面看待人的優(yōu)缺點及功過,注重主要方面。宋太祖是從用人的政策和策略角度講的:如果要重用一個有特殊才能的人,那對他的缺點就應采取諒解和容忍的態(tài)度。
古人對待和處理人才缺點與過錯的一些做法,至今看來仍有一定的啟發(fā)和借鑒意義:
(一)重大節(jié)略小節(jié),不因小失大
楚莊王曾設(shè)宴招待群臣,到日暮時分大家已經(jīng)喝得醉醺醺的,莊王命人點上燈燭繼續(xù)喝,并讓愛妃許姬給百官敬酒。忽然一陣風把燈燭吹滅了,有人趁機拉扯許姬的衣袖,許姬順手拽下了那人的帽纓,回到莊王跟前說:“剛才燈燭熄滅時,有人拉扯我的衣袖,我已拽掉了他的帽纓拿在手中了,快點上燈燭,看看誰沒有帽纓。”楚莊王說:“我賞賜百官飲酒,致使有人酒醉失禮,怎么可以為了顯示婦人的節(jié)操而去羞辱我的官員呢?”于是下令說:“今天你們與我飲酒,都要把帽纓拽掉,不然喝不痛快?!背鱿鐣墓賳T有百余人,大家都拽去帽纓,然后才點上燈火,終于盡歡而散。a在這里,楚莊王是有意掩蓋醉酒失禮者的錯誤,而且失禮者冒犯的還是自己的愛妃。
北宋英宗時,有一年皇帝率領(lǐng)百官在南郊祭天,尚書省特意設(shè)宴招待百官。有一名郎官叫王易知,不夠檢點,飲酒過度而嘔吐。御史到英宗面前彈劾他有失禮儀,英宗寬恕免罪。宰相韓琦又來奏聞,英宗說:“我已說過免他的罪了。”韓琦援引前朝舊例,提出對失儀官員不能赦免。英宗說:“失儀屬于受輕罰的錯誤,也不會重罰。然而讓一位士大夫因酒食而受懲罰,使他太沒有面子了!”最后還是赦免了王易知。b看起來,御史和宰相非常堅持原則,在重大場合喝酒嘔吐,確實有失禮儀;但宋英宗的處理方法卻更人性化,尤其是在朝堂禮儀被看得高于一切的封建社會里,就更顯得難能可貴!對人才多給一些人性化的關(guān)愛,正是作為一個領(lǐng)導者所應有的品質(zhì)。
(二)就事論事,不上綱上線
人在情緒失控的情況下,由于平時有些問題尚未理清和排解,糾結(jié)在心,可能會出現(xiàn)產(chǎn)生一定不良影響的言行;有的甚至在一種莫名其妙的一念之差的狀態(tài)下,比如要顯示自己膽大、見多識廣或幽默等,脫口而出,妄言謬誤。對此類問題,歷來有兩種處理態(tài)度:一種是不管具體情況,無限上綱,“一棍子打死”;另一種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就事論事,只要不是具有重大危害,則重在教育,從寬處理。
宋太祖趙匡胤有一次設(shè)宴招待群臣,翰林學士王著喝醉了酒,乘著酒興大聲喧嘩。宋太祖因為他是前朝后周留任的學士,特意寬容他,令人扶他出去。沒想到王著不肯,還走到屏風跟前,用袖子掩著臉放聲大哭起來,宴席上的工作人員硬把他拉了出去。第二天上朝的時候,有人向太祖奏道:“王著立在宮門跟前大哭,顯然是懷念(后周的)世宗。”(上奏者說的是對的,趙匡胤本是周世宗的大將,掌握兵權(quán)。周世宗柴榮死后,他七歲的兒子即位。趙匡胤見時機成熟,發(fā)動“陳橋兵變”,自己做了皇帝。對于這件事,一些后周舊臣雖被留用,但心中肯定不滿。王著借酒大哭,即是表達這種不滿)宋太祖卻很平淡地說:“王著就是一個酒徒而已,原來在世宗幕府里做事時,我就很了解他。再說,一個書生哭世宗,又能有什么作為呢?”a宋太祖就事論事,大事化小,就這樣把問題處理了。相信王著事后也會認真反思,并被趙匡胤的寬容所感動。假如趙匡胤不是采取寬容態(tài)度,而是當作一起嚴重的政治事件來處理,那就要來一個徹底清查,把對后周仍有感情的、認為自己做皇帝是不義之舉的臣子們統(tǒng)統(tǒng)抓起來殺掉,那就會引起不小的政治動蕩。所以,宋太祖不僅僅是保護了王著一個人,而是保護了一批人。很顯然,趙匡胤的處理方法是有利于鞏固新生政權(quán)的明智之舉。
宋神宗的時候,樞密院直學士蔣堂擔任成都府知府,有個名叫何宗韓的士人,性格狂放,他寫了一首詩送給蔣堂,詩中有兩句是:“截斷劍門燒棧閣,此中別是一乾坤。”蔣堂看后認為此詩分明是勸自己謀反,因而非常害怕,立即將何宗韓下獄,將他的詩上報朝廷等候定罪。有一天,宋神宗問有關(guān)大臣:“何宗韓那個事如何處理?”大臣們說:“正要呈報。這是一個狂妄之徒,準備請州里開除他的士人資格,去做平民?!彼紊褡谡f:“不能這樣處理。窮書生為饑寒所迫才發(fā)這樣的牢騷??梢越o他一個不管事的官?!盿何宗韓兩句詩的字面意思是,只要截斷四川與中央的唯一通道,四川便是一個獨立王國。此事如放在清代雍正乾隆的文字獄時代,這兩句詩足以置其于死地;但宋神宗反對上綱上線,認為就是一個還沒得到官職的窮書生發(fā)發(fā)牢騷而已,不但不治罪,還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這個書生的要求。
(三)懲前毖后,給人以出路
對犯錯誤者的人事處理辦法,也有兩種不同的做法:一種是“貶為庶民”,“永不敘用”,使其一輩子不得翻身;另一種是實事求是,處理恰當,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給人以出路,對于改過自新者量才使用,不加歧視。
朱元璋當了皇帝以后,曾下詔頒布薦舉令,其中規(guī)定:凡官員因犯錯誤而受到罷免或斥責的,不能重新被選拔任用。洪武二十五年(1392)十二月,安慶知府周昌上書建議說:“我見許多士人,有的原來為官時因犯有小的過錯而被罷免,然而他們確有才能可資任用,而按照規(guī)定卻不能被起用了。陛下應該對他們施以寬恕恩惠,令有關(guān)官府推薦起用他們。”吏部官員堅決反對:“犯了錯誤卻仍被重新任用,就難以體現(xiàn)懲戒的意義。周昌的話不可聽!”明太祖認真聽了雙方的意見,說:“任何優(yōu)秀的工匠琢磨玉石,都不會因為玉石有小的瑕疵而棄之不用。國家任用人才,也一定要寬免那些犯過小錯的人。所以,改正錯誤,重新向善,是圣人贊成的;棄人之短,用人所長,是國君應該做到的。如果因為一件事的過失就舍棄一個人,那么天下就找不出一個全面的人才了。周昌的話確實是對的?,F(xiàn)在命令各級官府,凡是因小的過錯而被罷免或者被貶到邊遠地方的,如果了解到他們確實德才兼?zhèn)?,都可以舉薦任用?!盿朱元璋在這里表現(xiàn)了一種堅持真理的大度,自己過去曾發(fā)布過官員犯錯誤不能重新起用的詔令,而一個知府卻敢于提出不同意見。知府在朝堂上是一個不大的官,而且遭到了權(quán)威部門——吏部的嚴厲駁斥,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朱元璋明確表態(tài),充分肯定知府的意見,并在理論上將這一意見提到相當
的高度。
在用人實踐中,很多領(lǐng)導者對知錯能改的人才都是注意使用的,他們根據(jù)具體情況,對應該繼續(xù)使用或重新起用的人才大膽任用,收到了較好的用人效果。
范仲淹不但在詩詞散文上出類拔萃,而且在用人上也有不同流俗的見解和表現(xiàn)。史稱,“范文正公用人,多取氣節(jié),而略細故”。他在擔任河東宣撫使時,按當時規(guī)定,他可以自行招聘人才到自己的幕府里工作,他所招聘的人才大多是曾被罷免官職而尚未起復的人員。有人不明白他為什么這樣做,他說:“如果一個人有才能,又沒有過錯,那朝廷自然會用他;如果有人確實是可用之才,卻不幸受到了免職處分,我們?nèi)羰窃谟袡C會的時候也不起用他們,他們就成為廢人了?!笔聦嵶C明范仲淹所選拔上來的大多都是稱職合格的人才。a范仲淹認為犯錯誤或受挫折的人才的使用問題容易被忽略,甚至用人者為了避嫌而不敢起用他們,致使他們“遂為廢人”,造成極大的人才浪費。
林則徐同樣敢于起用和舉薦犯過錯誤的人才。林則徐的奏稿里記錄了這樣一件事:有一個人叫馬辰,安徽懷寧縣人,在擔任湖南省撫標游擊一職時,家人私自接受替班兵丁的錢財,馬辰失察,當時擔任湖廣總督的林則徐查明后,上奏處理,結(jié)果馬辰被革職。后來林則徐作為欽差大臣被派往廣東禁煙,路過安徽時想到了馬辰。林則徐素知馬辰熟悉武備,曾多次出師四川、臺灣、湖南等地,多有戰(zhàn)功,他認為馬辰正是禁煙用得著的人,于是果斷起用。馬辰到廣東后,“偵探夷情,查訪漢奸,皆能周到慎密”;在收繳焚化兩萬余箱鴉片的過程中,“晝夜稽查,不辭勞瘁”;又善于帶兵,在回擊洋人的挑釁時,“奮力剿防,屢經(jīng)獲勝”。鄧廷楨、關(guān)天培等當?shù)毓賳T也都認為馬辰可用,是難得的人才。根據(jù)這些情況,林則徐正式向皇帝寫出報告,請求將馬辰“開復原官”。a
對于犯錯誤者采取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態(tài)度,既讓其明曉利害,又為其留有悔改的余地,促其向善;對犯過錯誤、愿意改過自新的人員,適時解除處分,及時合理使用,這些都是對人才的最大愛護。但是懷柔寬大并不是善惡不分、寬大無邊,一切都要實事求是,重在實際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