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種商業(yè)術語中,沒有什么比“商業(yè)模式”用得最多、也聽得最多,特別在Dot-Com大熱的當下,商業(yè)模式成了一個點石成金的魔杖,似乎什么技術、資金、人才,都比之矮一截。
自媒體“邏輯思維”的主人羅振宇,最近很熱鬧,他聯(lián)合了真格基金、光源資本和星圖資本,向另一個火爆的自媒體“Papi醬”投了1200萬元。按照羅振宇的話說,他要和Papi醬“做中國新媒體世界的第一次廣告拍賣,馬不停蹄、披星戴月地走一條更高維度的商業(yè)化道路”(果如其言,在羅振宇的操作下,“Papi醬”的第一支廣告很快就拍出了2200萬元。2200萬元是一個什么概念?僅次于中國好聲音總決賽的廣告價。)。
“Papi醬”挺合羅振宇口味,和羅振宇在“邏輯思維”一樣,都屬“自說自話”的那種,稍有不同的是,“Papi醬”對應的是喜歡獵奇、擅長主導自己的90后,而“邏輯思維”對應的是上了點年齡,同時又有那么點商業(yè)追求的人。不管怎么說,“Papi醬”加上“邏輯思維”,都是如今盛行的所謂“網紅”。
如果,“網紅”只是停留在單純的小眾娛樂,本不足為談,但它卻誕生了一個商業(yè)—所謂的“網紅經濟”??纯戳_振宇投“Papi醬”的原話,明顯就是奔著商業(yè)目的而去。
這一波建立在Dot-Com之上的商業(yè)模式,既不是電商,也不是O2O,哪怕是BAT,也始料不及,因為它不是所謂的信息技術革命,更不是所謂的資金、人才的爭奪,而是在朋友圈中進行自拍、自秀、自唱、自舞、自說中形成的草根明星,通過捕獲龐大的粉絲,形成的一種商業(yè)模式—他們通過電商、廣告、打賞、付費服務、線下活動等迅速變現(xiàn),并形成較完整的商業(yè)鏈。也就是說,這些“網紅”達人的用戶群,甚至堪比投資上千萬、上億的APP。
對這種不上臺面的“網紅經濟”,有人用社會價值這個尺度來衡量,但不得不說,“網紅經濟”可能撬動的上億市場,實際點中了90后用戶的“穴道”。90后,不正是所有企業(yè)爭奪的對象嗎?
以海爾為例,一直在試圖讓迭代的用戶,尤其是90后接受它。在張瑞敏看來,企業(yè)的發(fā)展正從昔日客戶即一切的傳統(tǒng)時代,以及流量時代,進入到了如今用戶資源時代。張瑞敏所謂的用戶資源,其實就是社群,這和“網紅”群體不謀而合。
商業(yè)很奇妙,不管是什么樣的企業(yè),也不管形式如何改換、技術如何迭代和時間如何推移,用戶始終是商業(yè)的終點。無論“網紅”尺度如何之大,它和海爾這樣的企業(yè)目的一樣:吸引用戶、留住用戶、消費用戶。每個“網紅”其實都是一個企業(yè),并有一個獨立的商業(y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