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剛
1.
一個女人在一夜之間,從“非婚主義者”回到傳統(tǒng)的戀愛結(jié)婚的道路上,其間發(fā)生了什么?一位女作家在她的專欄中,講述了這么一段經(jīng)歷:
她在超市收銀臺排隊,一時好奇,研究起排在她前面的那個女人的購物車,竟發(fā)現(xiàn)和自己的很相似,一看就是大齡未婚女青年的標配??粗粋€人把東西一件件放進購物袋里,她忍不住仔細瞧了瞧那人的臉,立刻石化了。那神情,那氣質(zhì),活脫脫就是五年后依然形單影只卻青春不再的自己??!
回到空蕩蕩的家里,女專欄作家覺得整個世界都崩潰了,所有的家具都在嘲笑她的未來。當晚,她就給同事發(fā)消息:“上次你說的男生,要不就安排一下見面吧?”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有時候,自己和自己的生活離得太近,反而看不明白,需要在別人身上看到自己,就像在鏡子的迷宮里,忽然看到一個微駝的背影和漸禿的后腦殼,才能讓你驚出一身冷汗來。
但為什么你在別人身上看到的,常常是悲傷的、討厭的自己呢?
2.
很多年前,曾經(jīng)有一個讓我特別討厭的同事,沒有什么大的沖突,就是看不慣他的一些言行。我覺得他說話很尖刻,喜歡打擊別人,顯擺自己,姑且叫他“顯擺先生”吧。但有回和同事聊天,居然有人說我和那個“顯擺先生”有點像,我如同被捏住了死穴,胃部又被狠狠地頂了一下:“啥、啥、啥,我像他?”同事沒料到我會有這么大的反應,又想不出原因,一臉茫然:“不對嗎,我覺得你們都很有想法,很有個性……”
不知道這是她的掩飾,還是她的本意。但仔細想一想,這兩者的區(qū)別恐怕不大吧。一個人有想法、有個性,在另一個人看來,很可能就是說話尖刻、自我顯擺?;蛘邠Q個說法,每一種性格都有它的另一面,“有想法、有個性”的另一面,就是“說話尖刻、自我顯擺”。但自己是這樣的人嗎?我當時不覺得,所以從別人口中聽到,難免震驚。就像在別人的身上看到了自己,而且是一個令自己相當討厭的自己。
作家赫爾曼·黑塞說:“如果你憎恨某人,你必定是憎恨他身上屬于你自己的某部分?!边@才是我那么討厭那位“顯擺先生”的原因吧?其實是潛意識里知道自己性格中潛藏著這樣的因素,害怕自己成為令自己討厭的人,所以才對別人的評價有那么大的反應吧!
3.
開頭說到的那位女專欄作家,在文章的結(jié)尾忽然來了個大反轉(zhuǎn):
半年之后,正在談婚論嫁的她,在超市又看到了那個“大一碼的自己”,令她好生失望的是,這回人家是一家三口幸福地逛著超市,再看看那人的臉,不就是一張標準的“國營飯店收銀員”的臉嗎?能從她身上看到五年后的自己,當初是怎樣一雙高度幻視的眼睛啊!
還有那位“顯擺先生”,在我經(jīng)過了年輕時急于洗白自己的心態(tài)后,再遇見他,也覺得他并沒有我印象中那么討厭。
心理學家說,這只是一種“心理投射”。
“討厭一個人”這種常見的職場心態(tài),用“心理投射”的理論解釋,就是把自己內(nèi)心不被自己接受的那一部分,放在別人的身上,時時鄙視一下,以平衡自己的心態(tài)。“心理投射”效應的討厭,往往是一種強烈的情緒,那種讓你莫名其妙地從心里產(chǎn)生的強烈的討厭,還有那些相互傷害又無法分離的長期心理冷戰(zhàn),那些愛之深恨之切的親密關(guān)系。在這類關(guān)系中,你也許沒有意識到其中的“心理投射”,在那些討厭的人中,你絲毫不覺得其中有自己的影子。因為那是你的“心魔”。
4.
Tonny,臺灣人,我以前合作過的一家影視廣告制作公司的老板,也是我見過最敬業(yè)的制片人,典型的計劃性極強的自律型人格。PPM會議一開,整個人就像機器一樣自動高速運轉(zhuǎn),特別是最后幾天在片場,白天拍片,晚上做計劃,事無巨細,件件過問,常常幾天幾夜不合眼。
Tonny的制片助理小陳卻相反,完全不像是這個行業(yè)的人,雖然人很聰明,但懶散,開會遲到,丟三落四,每天不被Tonny罵十回,骨頭就不舒服。罵多了,我也看不下去了,勸Tonny不適合就換一個人吧,何必勉強呢。Tonny卻說,年輕人都是這樣,我當初也是這么被罵出來的。
事實上,反倒是小陳不止一次要離職,每提一次,Tonny就給他加一次薪留他,一直把他加成了這個行業(yè)最貴的制片助理。這就奇了怪了,你真不爽他,人家要走不是正合你意嗎?
有一回,一個項目完成后,Tonny請我吃飯,談起小陳時,他忽然發(fā)出了這樣的感慨:“還真是羨慕他,可以這樣沒心沒肺地生活?!蹦翘焖臓顟B(tài)非常放松,只有項目空閑期,Tonny才會表現(xiàn)出臺灣人身上特有的“小確幸”,跟他工作的狀態(tài)完全相反。我心里忽然閃過一個念頭:“也許,這就是你既不喜歡小陳,又一直給他加薪不愿放他走的原因吧。”
5.
如果你嘗試過極度自律的生活,你一定會常常產(chǎn)生疲憊感,還會忍不住反問自己:“你那辛苦,到底為了啥?” 你也知道,心理疲憊和自我懷疑是自律的第一大殺手,于是竭力壓抑住這個念頭。這種壓抑到了一定程度,就需要釋放一下。此時,如果你身邊出現(xiàn)了一個自由散漫、無拘無束的人時,你就可以通過鄙視、痛罵他們一頓來釋放自己緊張的情緒,把內(nèi)心的緊張轉(zhuǎn)化為外部的人際沖突。
小陳就是Tonny的情緒釋放口,罵小陳就是在罵自己身上想懈怠的那一部分,這也是Tonny潛意識里明明知道他不合適,卻硬要留他的原因。
把自己壓抑的心理陰暗面投射到另一個人身上,這是用傷害人際關(guān)系的方式,換取心理平衡,這種心態(tài)常常出現(xiàn)在比較親近的關(guān)系中——
父母明明自己不讀書整天打麻將玩游戲,卻責怪孩子逃學,這是借教育孩子來逃避對自己的自律;在單位是“好好先生”,回家卻成了“家暴先生”,借口是因為“妻子不理解自己”而痛苦,其實正如王小波所說:所有的痛苦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朋友獲得成功,自己嘴上祝福,內(nèi)心卻認為“這小子不過是走了狗屎運”,以此緩解自己內(nèi)心的焦慮。
有人問,這種“心理投射”到底好不好? 我覺得,當你認識到自己的情緒來自何方時,你就已經(jīng)把這種負面影響降到了較低的程度。
6.
在給我的留言中,人際關(guān)系的困惑占了相當大的比重,大家都希望有一些簡單的方法,可以讓我們和別人更愉快地相處。
很遺憾,沒有。
人際關(guān)系的本質(zhì),不是如何與別人相處,而是如何面對自我。它就像一面鏡子,通過那些相處愉快的人,你看到了被接受的自我;通過那些討厭的人,你看到了被否定的自我。
大部分的人際矛盾都是你內(nèi)心沖突的外化。只有經(jīng)歷歲月的磨礪,理解自己的焦慮,接受被否定的自我,與自己和解,你才能擁有真正和諧的人際關(guān)系,才能和這個世界好好談一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