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述彬++劉金兵++潘寶貴++刁衛(wèi)平++戈偉++郭廣君++高長洲++張起躍
摘 要:蘇椒26號是由母本2012X14和父本2012X10配制而成的辣椒雜交一代品種,植株生長勢強,始花節(jié)位第9節(jié),果實牛角形,綠色,果實縱徑19.1 cm,果肩橫徑4.3 cm,果肉厚度0.26 cm,單果質量65.0 g,鮮果維生素C含量1.04 g/kg,微辣,產量約3 200 kg/667 m2,適宜黃淮江淮地區(qū)保護地栽培。
關鍵詞:辣椒;蘇椒26號;保護地栽培
中圖分類號:S64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3547(2017)12-0030-03
辣椒(Capsicum annuum L.)現(xiàn)已發(fā)展成為我國第一大蔬菜作物,在全國形成了南菜北運基地、北方露地生產區(qū)、高山種植區(qū)、夏菜基地、北方保護地種植區(qū)、華中露地栽培區(qū)六大辣椒主栽區(qū)域[1,2]。隨著辣椒生產產業(yè)化程度的不斷提高,不同的栽培區(qū)域越來越注重選用豐產、優(yōu)質、抗病的專用類型品種,以滿足生產和市場對辣椒產品的需求。蘇椒26號是以母本2012X14和父本2012X10配制的辣椒雜交一代品種,產量高,果實商品性好,抗病性強,適宜黃淮江淮地區(qū)保護地春提早和秋季紅椒栽培。
1 選育過程
蘇椒26號為辣椒雜交一代品種。母本2012X14是從淮安辣椒分離后代經定向選育而成的自交系,中早熟,開展度中等,分枝能力強,坐果性能好,果實粗羊角形,縱徑21.2 cm,橫徑3.3 cm,單果質量45.0 g,味辣,抗病毒病、炭疽病。父本2012X10是從法國引進的甜椒雜交一代分離后定向選育出的自交系,中晚熟,生長勢強,果實長燈籠形,縱徑
10.5 cm,橫徑7.4 cm,單果質量160.0 g,綜合性狀優(yōu)良。
2011年配制雜交組合。2012年進行品種比較試驗。2013-2014年參加國家辣椒品種區(qū)域試驗,2015年參加國家辣椒品種生產試驗。2016年5月通過全國農業(yè)技術推廣服務中心鑒定,定名為蘇椒26號,鑒定編號為國品鑒菜2016027。
2 選育結果
2.1 豐產性
①品種比較試驗 2012年在江蘇省農業(yè)科學院六合科學試驗基地進行品種比較試驗。春季試驗2011年12月20日播種,2012年3月27日定植;秋季試驗7月16日播種,8月21日定植。試驗采用寬度6 m的塑料大棚栽培,株距40 cm,行距
50 cm,小區(qū)面積6.4 m2,隨機區(qū)組排列,3次重復。對照品種為江蔬1號(CK1)和江蔬2號(CK2)。結果表明(表1),蘇椒26號平均產量4 352.4 kg/667 m2,比江蔬1號增產10.0%,比江蔬2號增產11.6%。
②區(qū)域試驗 2013-2014年參加國家辣椒品種區(qū)域試驗。在新疆、遼寧、江蘇、重慶、安徽、山東、湖北設立7個試驗點,按照試驗點當?shù)胤N植習慣確定播種期和定植期,保護地栽培,小行距40 cm,大行距60 cm,株距33 cm,小區(qū)面積不少于6 m2,隨機區(qū)組排列,3次重復,對照品種為江蔬1號(CK1)。試驗結果表明(表2),蘇椒26號2 a平均產量為3 199.0 kg/667 m2,比江蔬1號增產5.9%。
③生產試驗 2015年參加國家辣椒品種生產試驗。在新疆、遼寧、江蘇、重慶、安徽、山東、湖北設立7個試驗點,采用保護地栽培,小行距40 cm,大行距60 cm,株距33 cm,小區(qū)面積不少于20 m2,對照品種為江蔬1號(CK1),按照試驗點當?shù)卦耘嗄J竭M行田間管理。結果表明(表3),蘇椒26號產量2 795.9 kg/667 m2,比江蔬1號增產6.0%。
2.2 果實商品性
2013-2014年參加國家辣椒品種區(qū)域試驗期間,6個試點在每年的辣椒采收盛期,考察10個商品成熟果實性狀。結果表明(表4),蘇椒26號果實形狀為牛角形,果實縱徑19.1 cm,果肩橫徑4.3 cm,果肉厚度0.26 cm,單果質量65.0 g,綠色,果實微辣。
2.3 抗病性
2013-2014年,在品種的始收期及其兩周后,調查病毒病、炭疽病、疫病、青枯病的發(fā)生情況。結果表明,蘇椒26號中抗病毒病,抗炭疽病,未發(fā)生疫病和青枯病。
3 品種特征特性
蘇椒26號生長勢強,始花節(jié)位第9節(jié),果實牛角形,果實縱徑19.1 cm,果肩橫徑4.3 cm,果肉厚度0.26 cm,單果質量65.0 g,果面光滑有光澤,商品成熟果綠色,老熟果紅色,微辣,鮮果維生素C含量1.04 g/kg。產量約為3 200 kg/667 m2,可在江蘇、重慶、安徽、湖北等適宜地區(qū)保護地栽培,秋延保護地紅椒栽培更佳。
4 栽培要點
黃淮江淮地區(qū)冬春茬栽培,9月上旬育苗,10月中旬定植;春提早栽培,一般于11月中下旬播種育苗,翌年1月中下旬定植;秋延后紅椒栽培,7月中旬播種,8月中旬定植。采用保護地高畦或高壟種植,株距33~40 cm,行距50 cm,定植密度3 200株/667 m2左右。根據土壤肥力重施有機肥,增施磷、鉀、鈣肥;及早采收門椒和對椒,促使植物早發(fā)棵;結果期每采收1~2次,隨水追施復合肥10~20 kg/667 m2。生長前期注意防治蚜蟲,后期注意防治粉虱。
參考文獻
[1] 耿三省,陳斌,張曉芬,等.我國辣椒品種市場需求變化趨勢及育種對策[J].中國蔬菜,2015(3):1-5.
[2] 王立浩,張正海,曹亞從,等.“十二五”我國辣椒遺傳育種研究進展及其展望[J].中國蔬菜,20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