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爾
大宋王朝其實并沒有傳說的那樣不堪,甚至連南宋也不見得如想象的那樣一無是處,否則,就不會在大片領(lǐng)土丟失后還能與金斗陣叫板,堅持到最后關(guān)頭。
雖然這只是題外之言,最耐人尋味和難以捉摸的是,宋朝為什么給人一副完全積貧積弱的窩囊形象,不但遼金可以隨意攻打,甚至發(fā)展到后來連西夏也敢于公開對決。最主要的緣由正好來源于宋朝開國者依靠軍權(quán)奪位,因而害怕重蹈覆轍,采取一系列措施,對將帥不斷打壓,甚至對士兵也不例外,不但社會地位不高,而且一旦從軍,還要在臉上刺青,留下終生無法洗去的屈辱。
盡管大宋王朝不乏將帥之才,卻屢受掣肘,導致對外用兵不斷失利。其中透視的不僅是大宋的悲劇,更是將帥的悲哀。其中狄青的遭遇無疑是一個典型人物。
狄青每戰(zhàn)披頭散發(fā),戴銅面具,一馬當先,所向披靡,在4年時間里,參加了大小25次戰(zhàn)役,身中8箭,但從不畏怯。在一次攻打安遠的戰(zhàn)斗中,狄青身負重傷,但“聞寇至,即挺起馳赴”,沖鋒陷陣,在宋夏戰(zhàn)爭中,立下了累累戰(zhàn)功,聲名也隨之大振。因而深得尹洙、韓琦、范仲淹等重臣賞識,范仲淹甚至授以《左氏春秋》,狄青因此折節(jié)讀書,精通兵法,以功升樞密副使。
皇祐四年是宋朝的多事之秋,廣西少數(shù)民族首領(lǐng)儂智高起兵反宋,自稱仁惠皇帝,招兵買馬,攻城略地。宋軍幾次派兵征討,均損兵折將,大敗而歸。于是舉國騷動,滿朝文武惶然無措,此時狄青自告奮勇,上表請行。狄青臨危受命,整肅軍紀,調(diào)撥糧草。然后乘敵不備,親率先軍火速出擊,一戰(zhàn)而勝。這次戰(zhàn)斗是狄青軍事生涯的巔峰,也使他官至樞密使,做了最高軍事長官。然而這些卻同時埋藏種種禍患,成為他傳奇的分水嶺。
臣僚百官紛紛進言,不僅始終反對狄青,當官者如王舉正竟以罷官威脅,就連原來屢屢稱頌狄青戰(zhàn)功、譽之為良將的龐籍、歐陽修等人也極力反對任命狄青。謠言紛起,肆意橫流,手段之骯臟,理由之荒謬,齷齪不堪的言辭把一張張卑劣嘴臉顯露的入木三分,讓一群披著斯文假面具的讀書人頃刻間斯文掃地。
在他們的巧舌如簧和無孔不入下,最終導致狄青備受朝廷猜忌。嘉祐元年八月,狄青被罷官出知陳州,離開了京師??墒且廊晃茨艿玫匠⑿湃?,朝廷每半個月就遣中使,名曰撫問,實則監(jiān)視。謠言的中傷之下一代奇才整日惶惶不安, 竟郁郁而死。這位年僅49歲,曾馳騁沙場,浴血奮戰(zhàn),為宋王朝立下汗馬功勞的一代名將,沒有在兵刃飛矢之中倒下,沒有血染疆場,沒有馬革裹尸,卻死在猜忌、排斥的打擊迫害之中。
到宋神宗登基,希圖重振國威,但又苦于朝中沒有能征善戰(zhàn)之人,這才又思念起了狄青,他親自為文,派使者到狄青家祭奠之靈,并將狄青的畫像掛在禁中,但已于事無補,只能嘆息國勢日頹,發(fā)思古之幽情而已。
生于一個如此朝代,縱然有造福于社稷之才,卻依然無法擺脫悲劇的宿命,留下層層疊疊激蕩的思緒,給人的卻是永無休止的悠悠嗟嘆與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