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世健
作為我國首個因涉嫌論文抄襲導致博士學位被撤銷的行政訴訟案件,“于艷茹案”上月迎來終審判決。北京市一中院駁回北大上訴,維持原判,即以違反正當程序和適用法律瑕疵為由,判決北大撤銷學位的決定無效;同時以超出本案審理范圍為由,駁回原告恢復其學位證書法律效力的請求。
除了“于艷茹案”外,最近微信和網上都在瘋傳美國教授寫給被開除的中國留學生的一封信。該教授表達了對被開除學生的感言和規(guī)勸,批評后者不認真讀書,不尊重學術規(guī)范,希望通過投機取巧和維持人際關系等社會手段取得好成績。該信特別指出相關學生對抄襲的惡劣性沒有正確認知。姑且不論信中事實真?zhèn)危祟悓W生筆者在香港、北京和澳門都遇見過。不難想象,該信的流傳也引起了中國大學生是否普遍缺乏學術規(guī)范認知,以及大學是否能夠有效培養(yǎng)學生學術道德的質疑。
筆者1978年考入吉林大學法律系,1984年開始先后在加拿大、澳大利亞、香港、北京和澳門學習與工作,對不同地域的高水平大學對學術道德和規(guī)范認知差別有粗淺理解。必須承認,內地大學是在近些年才開始真正注重學術道德和規(guī)范的,其中包括教育部近幾年對研究生論文的抽查,以及不少大學所采取的強化學術規(guī)范的自律措施。同時,很多從境外高水平大學學成歸來的博士,也帶回了更嚴格的治學理念和方法。盡管如此,如果我們在公開的全國研究生論文網隨機檢索的話,其中很多論文普遍缺乏應有的腳注和詳細邏輯論證。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筆者認為,真正的學術道德需要從大學教師做起。他們首先應當認識到堅守學術道德和底線是一種應有的良知,一種骨子里的高貴,如果選擇學者生涯的話,就必須尊重學者身份所要求的學術道德標準和操守,這樣才能言傳身教地傳授給學生。而學生自己也必須認識到學術是一種修身、修德和學藝的過程,并準備通過自己辛勤的勞動和投入,升華自己,成為德才兼?zhèn)涞耐暾?。?/p>
(作者是澳門大學研究生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