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一個人表示,黃磊主演的內地版《深夜食堂》看得叫人胃疼。有吳昕等人吞咽的方便面打頭陣,就算后面當紅明星趙又廷現身也不能力挽狂瀾,豆瓣分數始終維持在2.3分,創(chuàng)下國產劇的新低。
穿什么,吃什么,其實倒還是次要的,關鍵是拍不出原版故事的氛圍與精髓。這些故事,這些人物,都沒有任何深夜的特質。每個人跑到這個食堂來,仿佛都不過是在裝腔作勢地cosplay。這種感覺就好像請來明星上綜藝節(jié)目演小品或唱首歌,臺上臺下娛樂一把就拉倒,誰也沒有當真。也許就是因為娛樂得漫不經心,才讓一部在電視臺黃金檔播出的正劇拍出了口播廣告網綜感。黃磊近年樹立的“黃小廚”幾乎就被這部劇毀了,讓人感覺這是一個特別聰明會賺錢的老板,但會為了利益隨時賣掉自己,并不可靠。
賣情懷、搞煽情這里頭也大有學問,可是比攤個煎餅果子、煎幾根章魚香腸難多了。日本的《深夜食堂》為何有著黑夜的滋味呢?并非那些章魚香腸、土豆沙拉或者豬排飯更合適當夜宵,而是食客入來,都有種暫時棲身的冷暖自知,分寸拿捏間是心里有數的,咂摸的是人生澀的況味。比如茶泡飯三姐妹中的一個,會在男人們批評喪服女時予以同情:“我倒是有點能理解她的心情,女人跟男人不一樣,年齡增長,自己的價值就會漸漸變模糊了,特別是在單身的情況下?!比伺c人之間愿意有設身處地的憐惜與體諒。而黃磊版的泡面三姐妹,撕逼、和好,都透著快速消費、立即變現的急迫。我們看不到天涯淪落的失意,邊緣游離的無奈,往事不提的集體緘默。
現在中國影視圈有一股翻拍日劇潮,從《約會~戀愛究竟是什么》《問題餐廳》到《孤獨的美食家》《求婚大作戰(zhàn)》,哪部熱就買哪部版權,但拍出來就像暴發(fā)戶在掃貨,有錢是買不來品位的。
相比《深夜食堂》,中國影視圈那些人還不如去拍《村上龍料理小說》,味覺體驗豐富,縱情聲色,那是日本泡沫經濟時代的產物,追求窮奢極欲,高度物質化。而安倍夜郎的《深夜食堂》更像是泡沫擊碎后的淺吟低唱,有一股悠悠的“喪”味。這種“喪”味,今天中國被喂得太飽的影視人大概還不能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