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也退
四七社大多數(shù)成員對昔日獨裁政權(quán)的可恥崩潰和今日民主國家的逐漸繁榮持有復雜的感覺。戰(zhàn)后西德文化精英的性格,都被這種復雜心態(tài)所浸染。
每一部德國現(xiàn)代文學史,都會將1958年“老鷹”酒店那一夜大書特書。正是在那里,君特·格拉斯第一次當著四七社同仁的面朗讀了《鐵皮鼓》第一章。
根據(jù)各種音頻和文字描述,格拉斯性格拘謹,聲音十分難聽,相貌屬于德國人里面不達平均水準的。據(jù)赫爾穆特·伯蒂格的《四七社》一書所說,四七社創(chuàng)立者漢斯·維爾納·里希特甚至曾考慮把他拒之門外,只因他長得太丑。幸好,格拉斯剛過而立之年,就拿出了《鐵皮鼓》。里希特從他的朗讀中,聽到了“一個有才華的人展現(xiàn)出的原始的語言天賦”。
《鐵皮鼓》不是一般的諷刺納粹、反思第三帝國災難史的小說。它的主角、長不大的3歲男孩奧斯卡·馬策拉特的身份多變,有時是納粹的模仿者,有時又是納粹的受害者;有時流露出的性格跟納粹簡直毫無二致,有時又是一個趁著亂世謀取私利的投機者。他乖謬的行為,常常暴露出那些被納粹破壞、打擊、貶損的事物自身也不乏腐敗和虛偽??傊?,這部小說遠遠超越了一般意義上的“反思文學”,將所有涉事的人——包括一些抵抗納粹的勇士——都變成了一出荒誕劇中的演員。
朗讀結(jié)束后,所有人都上前去擁抱了格拉斯——雖然只聽了第一章,但人們知道這將是一部曠世杰作。里希特說,聽著朗讀,他知道,“這將是四七社的一個偉大的開始”。
創(chuàng)立于1947年的四七社是一個由一群聯(lián)邦德國文人組成的社團,大多數(shù)成員對昔日獨裁政權(quán)的可恥崩潰和今日民主國家的逐漸繁榮都持有復雜的感覺:“反法西斯戰(zhàn)爭”的勝利不會讓他們感到好受,因為他們是戰(zhàn)敗國的一員,均沾過榮耀時刻的雨露;戰(zhàn)后的“經(jīng)濟奇跡”也沒有讓他們欣慰,因為這種奇跡的背后是美國的扶持,也因為這種奇跡之中其實缺失了第三帝國時代一度鼎盛的德意志民族的文化自豪感。戰(zhàn)后西德文化精英的性格,都被這種復雜的心態(tài)所浸染。
四七社創(chuàng)始人里希特存在感不高,僅僅是一個召集人和記錄人;社團成員個個富有個性,伯爾、格拉斯、賴希-拉尼茨基、瓦爾澤等主將之間常常爭吵不休——他們?yōu)橐徊孔髌返膬r值而爭吵,也為“我們想要一個怎樣的德國”而爭吵。四七社的地位之所以舉足輕重,正是因為它的成員推出的新作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和左右著西德公眾對重大問題的認識。作家、詩人、批評家們的社會責任感與成名成家的欲望混雜,出于私人恩怨的爭吵也帶上了公共性。用里希特的話說,“我以后再也沒有經(jīng)歷過四七社里的那種狂熱的熱情”。
四七社既然興盛于冷戰(zhàn)的高潮年代,其成就和所受到的批評自然也不可能離開政治。由于西德人集體繼承的第三帝國的痛苦遺產(chǎn),像格拉斯、伯爾這樣有影響力的人物,也都不免要被反對者罵做幼稚或居心叵測。更不用說四七社內(nèi)部還有個猶太批評家賴希-拉尼茨基,簡直可以說,支持他在戰(zhàn)后德國攀爬至“文學沙皇”高位的,是一種要報復德國人的潛在心態(tài)。減去幾個極端角色后,四七社的“平均值”落在了西格弗里德·倫茨身上。這個面相和藹的小說家總在描繪大變局中困惑的小人物,他那富于同情心的現(xiàn)實主義創(chuàng)作,在一定程度上彌合了德國人之間的裂痕。
四七社留下的遺產(chǎn)里并沒有作家“鐵肩擔道義”這一項,這也許會出乎一些人的意料,因為人們一向覺得,以德國人全民懺悔的力度,作家更應是其中翹楚。但《四七社》一書告訴我們,四七社最成功的,是把文學活動“事件化”。他們的每一個活動都引起媒體和公眾的關(guān)注,始終擁有很高的曝光度。這個文人社團能取得這樣的影響力,除了《鐵皮鼓》這樣響當當?shù)膭?chuàng)作成就外,也有賴于它時不時弄出點動靜的能耐。
[七社:當?shù)聡膶W書寫歷史時]
作者:【德】赫爾穆特·伯蒂格
譯者:張晏??馬劍
出版:東方出版中心
定價:59.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