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玉清
母親河 父親山——踏訪資江南源貓兒山
□ 周玉清
我們常把給人們提供生命乳汁的江河形象地稱為母親河,因為江河運載的水是人類生存發(fā)展的基本條件。但是,我們往往沒能自覺地意識到,每一條江河都發(fā)源于雪山冰川或森林茂密的高山。沒有涵養(yǎng)自然界雨水的一座座“父親山”,哪有孕育人類文明的一條條“母親河”?
我們邵陽人的“母親河”資江有兩大源頭,一是赧水,二是夫夷江。我在邵陽工作期間,曾特意去踏訪過位于城步縣青山界茅坪坳的資江西源赧水發(fā)源地,卻從沒踏訪過位于廣西貓兒山的資江南源夫夷江發(fā)源地。貓兒山在我心目中是個神秘所在。有限的地理知識告訴我,離邵陽市很近而又最高的山不是雪峰山,而是貓兒山。雪峰山最高峰蘇寶頂海拔只有1934米,而貓兒山最高峰“華南之巔”有2141.5米,比雪峰山高出207.5米。與秦嶺、淮河為中國自然地理南北分界線一樣,貓兒山所處的五嶺(越城嶺、都龐嶺、大庾嶺、騎田嶺和萌渚嶺)山脈,也是我國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線。五嶺之南的廣東、廣西、海南、香港、澳門,為亞熱帶、熱帶氣候,而五嶺之北的湖南、江西,是溫帶、亞熱帶氣候。
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長江、黃河、瀾滄江,都發(fā)源于青藏高原的青海省。青海省之所以成為“三江源”的“水塔”,是因為那里不僅地勢高峻,而且有眾多的雪山、冰川和湖泊。貓兒山也是“三江之源”,只不過這里的“三江”只是中型河流而已。貓兒山孕育了大大小小39條5公里以上的河流,其中19條匯入漓江,16條匯入潯江(上述兩條江均為珠江水系西江的支流),4條匯入了長江水系支流的資江。
貓兒山為什么能孕育這么多河流?我們邵陽人的母親河資江的南源是何等模樣?為什么流域面積只有4554平方公里的資江南源夫夷江,反而比流域面積達7103平方公里的資江西源赧水流量大(豐水季節(jié)的邵陽縣雙江口,夫夷江每秒118立方米,赧水每秒108立方米)?帶著這些疑問,我千里迢迢,于2017年春節(jié)前夕從北京趕往貓兒山一探究竟。
我們一行人,從北京乘高鐵到達廣西桂林市下轄的興安縣,第二天乘大巴車從縣汽車總站去貓兒山腳下的游客服務中心。服務中心地處興安縣華江鎮(zhèn)高寨村。說是46公里路程,由于山路狹窄,加之彎道多而急,搖搖晃晃花了一個半小時才到達目的地。包括自駕車和各種社會車輛,都只能停在停車場。貓兒山是國家自然保護區(qū),為了保護景區(qū),所有人必須買票,統(tǒng)一乘景區(qū)的大巴車上山。上山的路更是窄而陡,且多急彎,司機兼導游頻繁地打著方向盤,不斷鳴著喇叭往山上爬行。左邊是修公路切割而成的懸崖峭壁,右邊是萬丈深淵,人們不斷發(fā)出驚恐的呼叫,不少人驚出一身冷汗。司機兼導游卻若無其事,平靜地安慰大家:我在這里開車10多年了,熟悉每個彎道,保證大家的安全。大巴車除了在路邊一個佛殿簡陋、香客寥寥的迴龍寺休息了10多分鐘,一路都是在快速往上行駛。經(jīng)過一個半小時的顛簸,我們在海拔1800米的山腰上停下來。這里是1934年中央紅軍長征經(jīng)過的老山界,我認真地聆聽了導游的講解,腦子里想像著80多年前中央紅軍血戰(zhàn)湘江后攀越貓兒山的艱難情景,不由得回憶起陸定一同志《老山界》悲壯而優(yōu)美的散文情節(jié)。我們在老山界紀念碑、紅軍亭和石刻詩詞墻邊照相留念,留下這永遠寶貴的精神財富。
老山界東南方向不遠處便是資江、漓江和潯江的“三江之源”。資江是邵陽人的母親河。這正是我此行參觀考察的興奮點和重點。在導游的呼喚引領下,我們向東南方向步行片刻,便進入一片樹冠擁擠、密不透風的森林。為了游客體驗,景區(qū)筑起了木質(zhì)棧道,看木材的成色,完工的時間并不久遠。棧道建在林下,彎彎曲曲伸向森林深處。我站在棧道上觀看四周,無邊無跡都是矮林濕地。頭上的樹葉濃蔭蔽日,見不到幾縷陽光,近乎暗夜來臨??諝鉂穸群艽?,人似乎在水氣中呼吸。吸水力極強的苔蘚植物隨處可見。樹干上藤蔓纏繞,林木下堆積著厚厚落葉,落葉間隙處有盈盈水狀,隱約可見水在緩慢流動。蹲下身子仔細看,可以看水流縱橫交錯,沿著不同地勢,向著不同方向汩汩流淌。導游提醒我們,這里是高山沼澤,千萬不要離開棧道走路,小心你雙腿陷入泥沼里拔不出來。我扶著柵欄,下腳偷偷一試,鞋底碰到的是一層海綿狀的落葉腐殖質(zhì),稍為用力踩踏,水便溢到鞋面,我急忙把腳縮回。導游所言不誑。
我們繼續(xù)沿著棧道往前走,棧道呈回字形又折了回來。在這幾百米的回字形棧道旁,除了立著刻有“三江源碑記”的石碑外,還分別立有“漓江源”(沼澤南部)、“潯江源”(沼澤西北部)、“資江源”(沼澤東北部)的木牌。我相信,這只是風景區(qū)管理機構為方便游客體驗,知道這里就是“三江源”而標識的示意圖。因為沼澤地面積很大,棧道不可能、也沒必要修到真實位置。
導游介紹,漓江從這里出發(fā),向南流向了桂林,有了漓江,才有“桂林山水甲天下”。潯江向西北方向流向了龍勝縣境內(nèi),又從龍勝西拐,與漓江一樣,成為珠江水系西江的支流。只有資江,向北流入資源縣,83公里后流入湖南新寧縣,成為長江水系的支流。資江的名稱讓我不解,廣西境內(nèi)就叫資江,進入新寧后卻改名叫夫夷江,到邵陽縣雙江口與赧水匯合后才恢復原名。這里肯定有許多歷史文化需要考究。
我的思緒回到眼前,我疑問,在這么高的山腰上,怎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地質(zhì)狀況?追問導游,以為他一個司機兼導游,回答不了這樣專業(yè)的科學問題。誰知他真還讀過一些關于貓兒山的專業(yè)書籍。見我感興趣,像是碰到知音,立即來了熱情,興奮地娓娓道來。
我們所在的方位處于貓兒山黃角田地帶,這里的地質(zhì)構造非常特殊,是一個巨大的立椎形泥炭沉積體,泥炭中含水容積高達60%。形象地說,老天爺在貓兒山海拔1800米處建了一個立椎形的儲水池。專家們測算,這個儲水池的年蓄水量有4億立方米,即使是秋冬枯水期,蓄水量也超過90萬立方米,從不會干涸。
貓兒山成為“三江源”,光靠泥炭結構的“儲水池”恐怕不夠吧,水從哪里補充?我繼續(xù)發(fā)問,導游繼續(xù)回答。
這里之所以能成為“三江源”,從根本上說,是因為它有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和氣候條件。貓兒山山體巨大,僅國家自然保護區(qū)的面積就有17008公頃。而且,它不象其他山體那樣孤峰獨立,它的山勢猶如在東南方向伏臥的巨貓,即使海拔1800米以上,仍有很大的積雨面積。每到夏季,來自北部灣的暖濕氣流一路北上,被貓兒山地區(qū)的山脈阻隔而不斷爬升,爬升到一定高度,暖濕氣流就會降溫,降雨條件具備,形成地形雨。有的時候,北部灣北上的暖濕流,也會與沿著湘桂走廊南下的冷空氣相遇而碰撞,形成鋒面雨。貓兒山山高而且雨量充沛,給泥炭結構的山體源源不斷地提供水的來源。加之貓兒山植被優(yōu)良,林木繁茂,涵養(yǎng)水的能力很強,必然會成為眾多河流的發(fā)源地。
大巴車繼續(xù)前行,在海拔2000米的“貓兒山科研接待中心”(實為酒店)前停下,游客們被告知自由參觀。登頂?shù)拇怪备叨炔坏?50米,但路程還有2公里。也許是臨近春節(jié),登頂?shù)挠慰拖∠×攘?。山頂?shù)淖筮吺墙ㄓ谏鲜兰o70年代的廣播差轉(zhuǎn)臺,右邊是一塊書有“華南之巔”字樣的巨石。年逾古稀的我,帶著“山高人為峰”的激情攀援而上。站在巨石上極目遠眺,只見群峰逶迤,氣勢磅礴,充滿著“一覽眾山小”的豪邁;云海翻涌,天地蒼茫,享受到“江山如畫”的意韻。泰山之雄、華山之險、廬山之幽、峨嵋山之秀,貓兒山兼而有之。真是個登高觀光的好去處。
也許是攀登過的名山太多,下得山來,登頂?shù)母惺芰舸娴?,對山腰上資江源的感悟卻揮之不去:我們生活在這個地球上,母親河,父親山,大自然的恩賜,值得我們敬畏和感恩。
回京之后,填詞一闋,以抒情懷。
臨江仙·探源資水牧鄉(xiāng)愁
資水傾波多少里?
澤濡沃野千疇。
貓山直下洞庭洲。
磅礴留倩影,
湖海競風流。
長恨自身非我有,
中年北上幽州。
紅墻煙柳幾十秋。
萬般皆過眼,
唯剩牧鄉(xiāng)愁。
(摘自《邵陽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