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酒“治未病” 開辟養(yǎng)生新途徑
樂家老鋪沽上藥酒工坊館內實景圖
目前人們生活腳步逐漸加快,壓力日益增強,很多人在追求生活品質的同時,往往會因為過度勞累、虛損導致健康值降低,出現(xiàn)精神衰弱、憂郁癥、更年期綜合癥等。只不過沒有確鑿的病理改變,所以容易被忽視。這就是我們所說的亞健康狀態(tài)。據統(tǒng)計,我國城市中的亞健康人群比例已達到60—70%。若不及時改善,就會大大降低生活質量,影響身心健康。
“治未病”這個詞最早出現(xiàn)在《黃帝內經》的《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從醫(yī)學上講,病后控制不如病中控制,病中控制不如病前控制。以現(xiàn)代話說,防患于未然,才是醫(yī)學界的上乘醫(yī)術。
“未病”并非指健康的肌體,而是介于生病與健康之間。一般包含三個方面:未病先防、已病防變和愈后防復。因為有些疾病具有潛伏期,短到數小時,長可達二十余年,甚至更久。在此期間,病原會逐層滲入人體內,由初期的小病發(fā)展成大病。所以我們必須將重心放在“防治”上。
“未病先防”著眼于未雨綢繆、保身長全;“已病防變”著重于料在機先,阻截傳變,防止疾病進一步發(fā)展;“愈后防復”則立足于扶助正氣,強身健體,防止疾病復發(fā)。古代醫(yī)學界早有認定,醫(yī)療的目的首先是“消患于未兆”,其次才是治病。因此,中醫(yī)學“治未病”的思想對于亞健康的防治具有獨特的優(yōu)勢。《素問·寶命全形論》中說:“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于人”,如同道家推崇的,人是萬物之靈,應注重養(yǎng)生之法,防患于未然。
《黃帝內經》中記載,人依靠天地之合和五谷精氣生存,順應四時陰陽寒暑而有規(guī)律地生活。疾病在剛剛發(fā)生時,都比較輕微,容易治療,自古醫(yī)術高明的醫(yī)生,經常會用五谷制作出湯液和藥酒,為了有備無患。藥酒的自然療法有利于提高或修復人體免疫功能及自愈能力,使身體保持自然狀態(tài),有助于預防慢性疾病,達到整體平衡。
專家建議,有飲酒習慣的人不妨用藥酒取代食品酒,每日小酌一盅,酒的熱量在人體內全方位舒張,使大大小小的“江河溪水”成倍加快流速,引熱能從而調節(jié)五臟六腑。同時由于藥的拮抗作用,還能預防酒精中毒,防止酒醉,調節(jié)酗酒的不良習氣,對人的健康狀態(tài)大有益處。例如從漢末開始,相傳每到除夕之夜,家家戶戶都會在年夜飯上喝一種酒,叫屠蘇酒,用大黃、白術、桔梗、防風等中藥與酒浸泡而成,能夠排出人體毒素、健胃、溫和五臟六腑、補氣血。這種酒,即使不會喝酒的人,也多少會喝一點,有利于預防瘟疫的傳播。
漢代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提到:“酒,所以治病也”。傳說在禹時,儀狄和杜康便發(fā)明了藥酒。藥酒即是一種加入中藥的酒,在中國的應用延綿數千年,故《漢書食貨志》贊之為“百藥之長”。舊時制作藥酒的地方被稱為藥酒工坊,這里千淘萬漉、瀝藥澄湯,彌漫的藥香歷久彌新。而被稱為“中華藥酒第一家”的樂家老鋪藥酒工坊則最為著名。2009年,藥酒文化的弘揚者---天津達仁堂京萬紅藥業(yè)師古創(chuàng)新,激揚藥酒文化,創(chuàng)建了一座集藥酒文化與生產現(xiàn)場為一爐的“樂賓老鋪沽上藥酒工坊”,2014年,樂家老鋪沽上藥酒工坊被確定為全國中醫(y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這是我國第一所將藥酒文化與生產實踐相結合的展示館。將樂家老鋪300多年制作藥酒經驗的積淀,以及獨特工藝、操作要領、技術訣竅等祖?zhèn)髅刂平涷灒鳛榉俏镔|文化遺產完整地傳承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