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佩新
2017年4月14日5時05分,一位老人悄然離開了這個世界。陳應明,一個被無數(shù)航空愛好者傳誦的名字,化作天空中的一點星辰。這位擁有無數(shù)擁躉的慈祥老者,離開了。
那天下午,開始做微信紀念文章,晚上通過“航空知識”公號發(fā)了出去。同事們下班了。窗外已是萬家燈火。突然覺得世界空蕩起來。沉寂無聲。
喜歡航空的,喜歡飛機的,很少人不知道陳應明這個名字。上高中的時候住宿舍,會省下一頓午飯錢,買一本《航空知識》,留著晚自習時慢慢看。一本雜志,在全宿舍的兄弟們手中傳來傳去,等再回到我手上的時候,里邊的彩色插頁常常就不見了。那時候雜志內文還是黑白印刷的,彩色插頁很少,所以顯得很“高端”,而那里邊就經(jīng)常有陳老的作品。大家真是喜歡得不得了,當仁不讓地“笑納”了。
無法統(tǒng)計陳老影響過哪些人,影響了多少個。但可以肯定的是,他的作品影響了我,包括我的職業(yè)選擇。多年前的一個下午,我去一家航空雜志社面試,不知怎地,和社長聊起了陳老。社長說上午陳老剛走。哎呀,就錯過幾個小時,不然怎么著也得跟老爺子要個簽名啊。
2005年,抗戰(zhàn)勝利60周年,全國隆重紀念。眾多抗戰(zhàn)老人,無分國共,無分中外,終于可以匯聚一堂,向后輩分享共同的歷史光榮。這些老人,就包括那些當年在中緬印戰(zhàn)區(qū)服役、工作過的美國友人。然而或許時間已長,或許遺忘太久,蜂擁而上的媒體把這些美國友人一股腦地叫“飛虎隊”。
也就是在某天下午,我正困得不行,對著電腦打盹兒,電話鈴突然響起。接起來,里邊傳出一個聲音,自報身份——“我是陳應明?!敝爸挥眠^陳老的稿件,聽到原聲,趕緊洗耳恭聽。陳老明確地指出,最近某媒體在報道幾位“飛虎隊”老兵重返中國,弄錯了!人家是飛“駝峰”航線的,跟“飛虎隊”沒關系……事實上,狹義的“飛虎隊”指的是中國空軍美國志愿大隊,歸陳納德指揮,存在時間從1941年到1942年,只有一年。之后,陳納德將軍指揮美國陸軍第14航空隊,中國人延續(xù)了舊稱呼,也還說得過去。但其他美軍在華作戰(zhàn)單位,如飛越“駝峰”的陸軍空運總隊,還有中國航空公司里的美籍雇員,編制上就不能叫“飛虎隊”了。熱潮之下,這些歷史細節(jié)反而很少有人追究。
電話中,陳老詳細解釋了抗戰(zhàn)期間美國在華空中力量的編制情況,提醒我們不要跟風亂說亂報。長見識!老人這么做,純屬義務普及歷史,其嚴謹精神可謂細致入微。實際當期雜志我們并沒有上陳老的作品,陳老也沒有投稿,這個電話他本可以不打。
因緣際會。后來我從那家雜志社辭職,輾轉進入《航空知識》。2014年10月底,陳老通過其學生給編輯部發(fā)來一封電子郵件,包含投稿,名為《容克斯K-47雙座戰(zhàn)斗機在中國兼談中日首次空戰(zhàn)》,詳述了1932年一·二八事變后中日空中力量的首次交鋒。與早前不同的是,在文章里,陳老留書一封——“致編輯部及讀者朋友”,提及自己日常行動已多有不便,“握筆寫字已甚為困難,更遑論繪圖繪畫”,因此這篇文章是“封刀之作”。除了向編輯部和讀者們致謝,他還提到:“衷心希望年輕的航空愛好者們更加熱愛祖國、矢志航空,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傳承與光大這份充滿夢想與光榮的事業(yè)!” 這篇文章標題稍作調整,發(fā)表在2015年《航空知識》第一期。此后,《航空知識》還發(fā)表過陳老以往的繪畫作品。但陳老親自行文并在《航空知識》上發(fā)表的最后一篇文章就是它,而我是這篇文章的責任編輯。
點開微信里紀念陳老的那篇文章。刷屏了。
這個開朗的老人看來真的走了。再也不會接到他的電話,再也看不到他新畫的飛機畫兒。筆鋒細膩的那一架架飛機,是心血,是生命。很較真兒。
大概天堂里從此有了隆隆機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