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雪潘
摘要:針對造林10年的杉木與楓香不同混交比例的生長效果進行了調查比較,結果表明:不同混交比例對杉木、楓香的生長具有顯著影響。杉木與楓香按照7∶3的比例混交造林效果較好,杉木的平均胸徑達到12.3 cm,平均樹高達到8.0 m,平均總蓄積量達128.192 m3/hm2;杉木與楓香按照8:2混交林和楓香純林的胸徑、樹高生長量及蓄積量稍低,杉木純林的胸徑、樹高生長量及蓄積量最低?;旖涣值男貜?、樹高總體生長量及蓄積量均比純林有較大提高。
關鍵詞:杉木;楓香;混交比例;造林效果
中圖分類號:S72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7)13-0154-03
1 引言
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Lamb.) Hook.)是福建省山地造林的的主要樹種之一,也是我國的主要用材樹種之一。楓香(Liquidambar formosana Hance formosana Hance.)是福建省主要的鄉(xiāng)土闊葉樹種之一,也是福建省山地造林的主要混交樹種之一;楓香材質優(yōu)良,具有板材刨面光滑、色澤鮮艷、紋理細密、抗壓耐腐等諸多優(yōu)點;楓香木材也是培育香菇、木耳等食用菌的優(yōu)質材料;楓香樹脂可提取楓香浸膏,根、樹皮、葉均可入藥,具有祛風除濕、行氣、解毒等藥用功效[1,2];此外,楓香作為彩葉觀賞樹種,廣泛應用于園林綠化。目前,國內在針葉樹與楓香混交造林方面開展了大量的試驗研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2~14],為了探索杉木與楓香混交造林的適宜混交比例,試驗于2007年開始,參閱相關研究[2~15],結合當地林地條件,進行了杉木與楓香不同混交比例造林試驗,通過對造林10年的杉木與楓香的生長量調查比較,初期效果明顯,現(xiàn)予總結,旨在為杉木與楓香造林的適宜混交比例提供技術參考。
2 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位于福建省沙縣青州鎮(zhèn)異州村邊坑山場,林業(yè)版圖為6林班11大班8小班,造林總面積為6.2 hm2;地理坐標位于東經117°55′17.839″,北緯26°32′47.241″,海撥300~380 m,坡向南,平均坡度23°;屬中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年平均氣溫17.5~19.2 ℃,年降水量 1585~1650 mm,屬杉木、楓香生長適宜區(qū)。造林地的土壤類型為紅壤,立地質量等級為Ⅱ級,造林前地類為杉木純林的采伐跡地。
3 試驗方法
3.1 試驗設計
于2007年1月采用杉木、楓香實生苗植苗造林,苗木規(guī)格:杉木平均地徑0.43 cm,平均苗高38 cm;楓香平均地徑0.91 cm,平均苗高103 cm。試驗設計:在試驗地的同一坡向(南)的上坡、中坡、下坡采用帶狀混交方法營造杉木、楓香混交林,采用2種混交比例進行造林,分別為杉木∶楓香=7∶3和杉木∶楓香=8∶2,并營造杉木純林(CK1)和楓香純林(CK2)作為對照。試驗隨機區(qū)組設計,三次重復,每個試驗小區(qū)的面積25.82 m×25.82 m,總共12塊試驗小區(qū)。
造林、撫育技術措施:于2006年冬季進行全面劈草、不煉山、沿等高線耙?guī)В蓪?00 cm的種植帶,帶內挖明穴,穴規(guī)格60 cm×40 cm×40 cm,株行距1.8 m×2.0 m;杉木、楓香的初植密度均為2775株/hm2。2007年4月,全鋤種植帶內的雜草、雜灌、竹子等,并進行培土,扶直扶正被壓或傾斜的苗木。結合鋤草,在距樹苗兩側50 cm左右挖寬10~12 cm、深15~20 cm的施肥溝進行施肥,每株施復合肥120 g;當年7月再全鋤1次,方法同上。2008年、2009年連續(xù)2年5月、8月各全鋤一次,方法同上;試驗地目前未進行撫育間伐。
3.2 調查及分析方法
于2016年11月下旬,在杉木楓香混交林、杉木純林、楓香純林試驗地設置25.82 m×25.82 m的正方形標準地進行生長量調查,上坡、中坡、下坡隨機重復設置標準地3個。分樹種進行每木檢尺,調查胸徑、樹高、保存株數等。選用《福建省杉木人工林二元立木材積表》、《福建省闊葉樹二元立木材積表》計算杉木、楓香的單株立木材積和蓄積量。試驗數據采用DPSv9.50版軟件進行數據統(tǒng)計分析。
4 結果與分析
4.1 不同混交比例杉木、楓香胸徑、樹高生長量比較
經調查,不同混交比例杉木與楓香的胸徑、樹高生長量以杉木∶楓香(7∶3)較高,其中:杉木的平均胸徑達12.3 cm,比杉木∶楓香(8∶2)、杉木純林分別高出4.2%、15.0%;杉木的平均樹高達8.0 m,比杉木∶楓香(8∶2)、杉木純林分別高出5.3%、12.7%;楓香的平均胸徑達13.9 cm,比杉木∶楓香(8∶2)、楓香純林分別高出13.9%、28.7%;楓香的平均樹高達12.0 m,比杉木∶楓香(8∶2)、楓香純林分別高出8.1%、15.4%。試驗調查數據經方差分析及顯著性檢驗,不同混交比例之間、混交林與杉木、楓香純林之間的胸徑、樹高生長量均達極顯著差異水平(表1、2)。
4.2 不同混交比例杉木、楓香保存株數、蓄積量比較
經調查,不同混交比例杉木、楓香的保存株數以杉木∶楓香(8∶2)較高,杉木、楓香的平均保存總株數達2284株/hm2,杉木∶楓香(7∶3)混交林、杉木純林、楓香純林稍低,分別為2187株/hm2、2175株/hm2、2127株/hm2;蓄積量以杉木∶楓香(7∶3)較高,杉木、楓香的平均總蓄積量達128.192 m3/hm2,比杉木∶楓香(7∶3)混交林、杉木純林、楓香純林分別高出10.1%、70.8%、22.0%;杉木∶楓香(8∶2)混交林、楓香純林的平均總蓄積量稍低,分別為116.425 m3/hm2、105.074 m3/hm2; 杉木純林的平均總蓄積量最低,為75.038 m3/hm2。試驗調查數據經方差分析及顯著性檢驗,不同混交比例之間、混交林與杉木、楓香純林之間的保存總株數均達顯著差異水平,總蓄積量均達極顯著差異水平(表1、2)。
5 結論與討論
(1)不同混交比例對杉木、楓香的的生長具有顯著影響。通過試驗比較,以杉木∶楓香(7∶3)的混交比例造林效果較好,杉木的平均胸徑達12.3 cm,平均樹高達8.0 m、平均總蓄積量達128.192m3/hm2;杉木∶楓香(8∶2)混交林、楓香純林的胸徑、樹高生長量及蓄積量稍低,杉木純林的胸徑、樹高生長量及蓄積量最低??傊旖涣值男貜?、樹高總體生長量及蓄積量均比純林有較大提高。
(2)杉木、楓香混交林與純林的生長差異,主要是因杉木、楓香2種樹種對光照的要求不同,特別在造林初期的生長階段,楓香在立地質量較好的條件下,具有速生優(yōu)勢,造林后生長比杉木快,楓香每年落葉腐爛提高了土壤肥力,有利于混交林各樹種的生長。但哪種混交比例最適宜,需要進行試驗比較,采用杉木∶楓香(7∶3)的混交比例進行造林,楓香的混交比例達到適宜株數,楓香在種植帶內形成較強的小群體競爭優(yōu)勢,同時,也不致對種植帶外兩側的杉木生長造成影響;而采用杉木∶楓香(8∶2)的混交比例進行造林,因楓香的混交株數較少,難以在種植帶內形成較強的競爭優(yōu)勢;楓香純林和杉木純林則因種間競爭激烈,優(yōu)勝劣汰,個體生長參差不齊,從而影響林分的總體生長量。因試驗地的造林時間較短,特別是楓香的生長仍處于幼齡林階段,只是初期造林效果分析?;旖涣值姆N間競爭是長期的,隨著時間的延續(xù)和空間的變化及人工技術措施(如撫育間伐、擇伐等)的干預也會不斷發(fā)生變化,后期的混交造林效果有待于進一步調查研究。
參考文獻:
[1]沈傳益.廣德縣楓香樹與杉木的特征特性及混交造林技術[J].現(xiàn)代農業(yè)科技,2012(3):266~267.
[2]王建雄.速生樹種楓香開發(fā)利用及育苗造林技術[J].現(xiàn)代農業(yè)科技,2009(24):203~204.
[3]李肇守.杉木楓香不同混交比例造林效果分析[J].綠色科技,2016(3):31~32.
[4]林圣安.楓香與杉木混交造林試驗初報[J].安徽農學通報,2014(8):137~138.
[5]巫基有.楓香杉木(萌芽)混交造林觀測分析[J].林業(yè)科技開發(fā),2002(S1):84~85.
[6]程金年.馬尾松與楓香混交造林技術的研究[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4(1):109~110,114.
[7]陳 芳,李戰(zhàn)禮,陳鴿修,等.楓香造林成效分析[J].安徽林業(yè)科技,2003(4):19,21.
[8]鐘錦明.杉木與楓香不同混交比例造林試驗分析[J].林業(yè)勘察設計,2015(2):18~21,27.
[9]陳克林.杉木楓香混交造林效果研究[J].林業(yè)勘察設計,2002(2):9~12.
[10]陳 立.楓香造林技術[J].現(xiàn)代農業(yè)科技,2008(21):73,75.
[11]張發(fā)游.楓香人工造林初期效果分析[J].福建林業(yè)科技,2011(1):11~13,26.
[12]鄭寶定.不同造林密度杉木楓香混交林生長效果分析[J].江西林業(yè)科技,2012(6):3~5,19.
[13]徐高福,肖建宏,毛顯峰.楓香人工造林技術與效果初報[J].浙江林業(yè)科技,2000(2):39~42.
[14]霍 達,劉 蘭,陳 文,等.黔中地區(qū)楓香用材林不同造林密度效果初探[J].貴州林業(yè)科技,2014(4):5~7,16.
[15]潘世華.坡向和坡位對杉木乳源木蓮混交林生長的影響[J].華東森林經理,2016(2):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