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駿+柴林
任何人在任何時候都可以學習樂器,只要沒有嚴重的生理疾患。但顯而易見的一般規(guī)律是:年齡越小越容易,越大越困難。因此,學音樂應該早點開始。但究竟何時,要具體情況具體判斷,沒有通用的答案。
一般認為,0~9歲是學音樂的敏感期,這期間學音樂比較好。筆者認為,4~9歲是正式開始學音樂的最佳區(qū)間,其中5~7歲更佳。太小,孩子坐不住,注意力時間短,理解力有限;太大,孩子的耳朵已經(jīng)不是那么靈敏(一些天生的聽覺敏感性已經(jīng)弱化),而且到了小學的高年級,其他功課也開始搶占孩子的時間了。
預備音樂聽想
除了“生理年齡”,人還有“音樂年齡”。說到這里,音樂教育家埃德溫·戈登創(chuàng)造的“聽想”概念或許有點幫助。他認為,幼童需要經(jīng)歷“預備聽想階段”,才能開始正式的音樂學習。他把0~6歲的預備音樂聽想分為3個類型和7個階段,如下所示:
如果沒有完成這些階段就學樂器,也不要緊。可以一邊學,一邊補充引導,視具體情況,大約需要幾周或半年的時間。但遺憾的是,很少的兒童得到了彌補,這就給他們后來的音樂學習制造了困難:沒有聽想訓練發(fā)展出來的對音樂的理解,他們很大程度上通過模仿和記憶學習演奏。即使學會了機械的演奏技能,他們也做不到音樂的聽想,就像一個人能鸚鵡學舌似的說話,但不能用語言思考。沒有音樂聽想,還影響即興和作曲能力的發(fā)展。
搶登高鐵,誤區(qū)有三
有的家長著急帶孩子登上“學琴列車”,原因大概是認識不足、投機心理和從眾心理:
1.僵化地認定“越早越好”。不要忘了,早有優(yōu)勢,也有劣勢。除了上面提到的注意力和理解力,低齡兒童在生理方面也沒有發(fā)育充分,“預備聽想”也沒有完成。
2.競爭意識下的作弊心理。為了不輸給別人家的孩子,干脆讓自家娃娃搶跑,這是完全錯誤的。孩子不是跑道上的選手或賽馬,他們走在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上。就算將來有面對面的競爭,也不應該在幾歲的時候就“備戰(zhàn)”。 家長需要為孩子的終生發(fā)展設定戰(zhàn)略,試想:早一年和晚一年開始學習一項技能,能有多大的差別?很多年后,例如10年、20年后回頭看,當初的搶跑真的有意義嗎?
3.從眾??吹缴磉呌械募议L已經(jīng)帶娃娃學音樂,于是跟進。有的情況下,這是非常對的。但有時家長就忘了常識:每個孩子,每個家庭的具體情況都不一樣。
一分為二看大眾傳媒
有的家長著急讓孩子進入藝術(shù)學習,可能是受了大眾傳媒對“兒童演奏家”報道的影響。
今天,我們生活在一個大眾傳媒的時代。大眾傳媒是比較新的東西。自古以來,人們用文字記載和傳播信息,傳播手段主要是裝訂起來的書籍。在18世紀和更早以前,各類正式記載中幾乎找不到天才音樂兒童。
19世紀末20世紀初,電報出現(xiàn),現(xiàn)代新聞業(yè)興起。報紙,然后是廣播,二戰(zhàn)后到五六十年代,電視逐漸進入發(fā)達國家的家庭,1980年代電視進入我國的家庭。1990年代起,全球規(guī)模的互聯(lián)網(wǎng)逐漸形成,信息傳遞越來越快,幾乎所有人都成為傳播的對象,影視、戲劇、音樂、體育等各個表演領域,都出現(xiàn)了大量的少兒明星,他們的個人生活經(jīng)常成為熱鬧的話題。在傳播中,小明星的生活細節(jié)被加工者按照自己的喜好裁剪、拼接,最后到了大眾——信息的消費者那里,真實度已經(jīng)打了很大的折扣,或許還有一部分信息是真實的,但往往遠離了真相。
例如“4歲學琴,8歲登臺”。4歲學琴,是正式的音樂學習嗎?我們都知道,學習分為3種:正式學習、非正式學習、非正規(guī)學習。低齡兒童的學習,后兩種方式占了很多。8歲登臺的時候,大部分觀眾是在欣賞演出的藝術(shù)水準嗎?一位兒童在著名音樂廳的舞臺上的瑕疵,能得到觀眾包括評論家的寬容。對比一下,18歲或者28歲的表演者在同一個舞臺演出,就是另一件事情,觀眾的期待,演出者自己的壓力,和“兒童演奏家”不能相提并論??傊议L對于大眾傳媒中的“音樂早熟兒童”的報道,需要一分為二地看待,不可盲目效仿。
敏感期是機會窗口
一般認為,敏感期是一個時間段。但更好的理解是,敏感期是一個個的時間窗口,它們會在一生中反復打開,只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們打開的機會越來越少。這樣理解,家長就不會糾結(jié)“要不要在4歲開始?”“在5歲還是6歲開始?”等問題。
有的家長害怕孩子錯過敏感期,心情可以理解,至少說明他們對孩子的成長很重視,但作為家長,還有很多事情要同時考慮。例如,我和孩子是否做好了正式學音樂的生理和心理的初步準備?
音樂和語言類似。音樂能力的成長也和讀寫能力的發(fā)展差不多,都是漫長的過程。從0歲到20歲前后基本成型,需要學習者持續(xù)的努力。當我們談論兒童的音樂能力和語言能力時,需要留意,他們不是具有明顯發(fā)育階段的昆蟲,也不是使用鋼筋混凝土建造起來的工程項目——有明確的各個“工期”。有的家長有投機心理:“假使我在某個關鍵期里做了什么,就會事半功倍”,這個要不得。教育是365天和終生的事情,要說關鍵期,每天都是。如果某一段時間里事半功倍,但缺乏后續(xù)的工作,事情也會逐漸走向反面。
結(jié)束語
音樂,就好像是包圍著我們的液體營養(yǎng),逐漸和主動學習音樂的人融為一體。敏感期是存在的,早點開始正式的音樂學習對于部分孩子是必要的,但要避免盲目效仿大眾傳媒中的榜樣,或者在投機和作弊心理下的操之過急。因為,一個人的發(fā)展是多進程的,他們身上的各種特點一直在分化和整合,內(nèi)在的能力和外在的環(huán)境,一直在進行復雜的互動。在某段時間里,家長和孩子會把某項技能,例如音樂技能,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但在更長的時間里,個人生活和家庭生活的總體平衡才是優(yōu)先項。(閱讀參考:本刊2014年第7期《琴童的成長時間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