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心怡,張亞茹,夏兆飛
(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動物醫(yī)學院,北京 海淀 100193)
犬肥胖及其營養(yǎng)管理
朱心怡,張亞茹,夏兆飛
(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動物醫(yī)學院,北京 海淀 100193)
犬體重超過正常體重的15%,即為超重;超過30%,即為肥胖。肥胖會導(dǎo)致犬機體功能改變,生活質(zhì)量降低,甚至壽命縮短。在發(fā)達國家中犬肥胖現(xiàn)象嚴重,據(jù)美國一項調(diào)查顯示,到醫(yī)院就診的21 754只犬中,有34.1%為肥胖犬[1];在另一項有關(guān)澳大利亞的調(diào)查顯示,到醫(yī)院就診且體重數(shù)據(jù)完全的386只犬中,有25.2%為肥胖犬[2]。就北京地區(qū)來看,從2008年到2011年,到14家醫(yī)院就診的2391只犬中就有44.4%是肥胖犬[3]。因此,為了改善犬的身體健康狀況和生活質(zhì)量,犬主人必須提高對犬肥胖流行病學、病理生理學的認識,采取恰當肥胖管理措施,減少犬肥胖的發(fā)生。
1.1 品種 根據(jù)調(diào)查地區(qū)廣度和深度不同,肥胖的患犬品種存在一定差異,大致有拳師犬、金毛尋回犬、貴賓犬、德國牧羊犬等。
1.2 基因 研究認為,同品種犬在相同生活環(huán)境、飼養(yǎng)管理條件下,部分犬會更易發(fā)胖。事實上無論肥胖易發(fā)的品種還是個體,都和基因密切相關(guān),雖然原理還不清楚,但無疑是由多基因操控的,現(xiàn)發(fā)現(xiàn)與犬肥胖有關(guān)的基因有FTQ、MC4R、ADIPOQ等[4]。
1.3 年齡 調(diào)查顯示,在2 391只犬中,≤4歲犬肥胖率約為19.2%;7~8歲犬肥胖率約為55.2%;≥9歲犬肥胖率降至44.4%[3]。由此可見,隨年齡增長,犬患肥胖風險增加,而老年時,犬肥胖機率反而降低。這種反常變化可能是因為老年犬機體脂體重增多,而瘦體重降低。同時,幼年肥胖會顯著影響成年后身體機能,在9~12月齡時已肥胖的幼年雌性犬成年后,其肥胖機率比體瘦的幼年雌性犬成年后高1.5倍[5]。
1.4 性別 調(diào)查顯示,雌性犬比雄性犬更易肥胖,且在絕育或去勢后,犬肥胖機率增加,雌性尤為明顯。試驗表明,絕育或去勢后犬肥胖率為32%,但未經(jīng)絕育或去勢的犬發(fā)生肥胖的機率僅為15%[6]。性激素雖然不是影響機體的主要激素,但是它能作用于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進而直接影響動物的攝食和體重,同時間接影響細胞代謝。
1.5 飼養(yǎng)和管理方式 錯誤的飼養(yǎng)和管理方式是導(dǎo)致犬肥胖的主要因素。如犬主人高估犬每日的飼糧需求,則會給予超過其需要量的飼糧或飼喂能量較高的飼糧。此外,如果主人讓犬隨意采食、給予犬過量零食或人的餐余食品和減少犬外出或鍛煉時間等,都會導(dǎo)致能量攝入和消耗的不平衡,引發(fā)肥胖。
1.6 生活環(huán)境 家中如有其他寵物,犬可能增加活動量,減少攝食。同時人犬之間的關(guān)系在寵物喂食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主人陪伴犬時間越多,可能犬所得飼糧越多,干擾了犬正常攝食。并且,這些犬主人大多沒有給犬提供均衡飼糧的意識,惡性循環(huán)由此產(chǎn)生。
脂肪沉積會對犬產(chǎn)生機械性或物理性影響,如影響幼犬的骨關(guān)節(jié)發(fā)育,導(dǎo)致其產(chǎn)生跛行等癥狀;還可提高成年犬十字韌帶斷裂、脊椎問題等疾病的發(fā)病率[7]。此外,肥胖犬因散熱不良易中暑。
犬的脂肪有兩種,即褐色脂肪和白色脂肪。褐色脂肪在外界寒冷時以熱量形式高度有效地驅(qū)散儲存的能量,而白色脂肪以甘油三脂形式儲存過剩能量。肥胖犬大多為白色脂肪過量。白色脂肪組織(White Adipose Tissue,WAT)并不僅承擔儲存脂肪和隔熱的功能,且是活性內(nèi)分泌器官。WAT會分泌一系列多肽,即脂肪因子。這些脂肪因子的功能涉及免疫應(yīng)答(如脂肪酶)、炎癥反應(yīng)(IL-6、TNF-α、CRP)、葡萄糖代謝、脂質(zhì)代謝、血壓調(diào)節(jié)、心肌收縮、細胞粘附、調(diào)節(jié)食欲和飽腹感等機制[8]。而犬肥胖時,過度的WAT導(dǎo)致細胞因子分泌紊亂,如TNF-α,IL-6等分泌增加而脂肪連接蛋白分泌減少等[9]。因此現(xiàn)認為,脂肪因子的異常分泌是導(dǎo)致和加劇肥胖及誘發(fā)各種內(nèi)分泌疾病產(chǎn)生的主要原因。綜上所述,WAT的內(nèi)分泌功能是維持正常生理過程的關(guān)鍵。當WAT過多時,正常生理過程就會被擾亂,炎癥、代謝性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由此產(chǎn)生。所以,犬主人應(yīng)加強對犬肥胖的重視,把它當做一個醫(yī)療問題來看待。
犬肥胖的產(chǎn)生從能量角度上來說是因為能量攝入大于消耗,因此對犬肥胖的管理可以從減少能量攝入和增大能量支出兩方面來著手。
3.1 減少飼糧能量攝入 通過改善犬日常飼糧的組成結(jié)構(gòu),可以幫助犬進行肥胖管理。
3.1.1 增加蛋白質(zhì)-能量比 蛋白質(zhì)相比于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對犬減重更有幫助。增加飼糧中的蛋白質(zhì)含量可以提高機體瘦體重,減少脂肪組織沉積,緩解肌肉組織流失,提高基礎(chǔ)代謝率和能量利用率。另一方面,蛋白質(zhì)可以增強飽腹感,雖然其機制仍不得而知。
3.1.2 減少飼糧中的脂肪 脂肪能夠提供較多能量,但是易在體內(nèi)沉積,變成脂肪組織。脂肪會導(dǎo)致犬對食物滿足感的減少,一方面是因為脂肪相對于碳水化合物,吸收和代謝都較慢,這種延遲會導(dǎo)致犬更易攝入過多能量。另一方面是,研究發(fā)現(xiàn)犬肥胖時,胰島素入腦轉(zhuǎn)運過程受到干擾,而胰島素不僅在機體代謝中有重要作用還可以對攝食進行負反饋調(diào)節(jié),因此攝入過高含量脂肪的飼糧可能導(dǎo)致胰島素負反饋調(diào)節(jié)攝食的作用減弱[10]。需要注意的是,雖然要減少飼糧中的脂肪含量,但因為飼糧中必需脂肪酸和脂溶性維生素含量必須滿足機體需要,所以食物中脂肪不能少于最低需要量,即干物質(zhì)的5.5%[11]。
3.1.3 增加飼糧中纖維含量 不管是可溶性纖維還是不可溶纖維,都可以減少飼糧能量密度,進而減少體內(nèi)脂肪和血清膽固醇濃度。增加纖維素還可以提高犬的飽腹感,分散并吸附消化道液中酶、膽汁和磷,減少食物的消化率,由此減少能量攝入。但是,纖維含量的增加也會有不利的一面,如導(dǎo)致蛋白質(zhì)和礦物質(zhì)等營養(yǎng)物質(zhì)的消化吸收減少、糞便量和排便次數(shù)的增加等。綜合以上,犬主人應(yīng)謹慎考慮飼糧中纖維素的含量。
3.1.4 特殊添加物 在飼糧中添加特殊的成分和營養(yǎng)保健品,如L-肉堿,共軛亞麻油酸(CLA)等可以幫助犬減重。L-肉堿是肝臟和腎臟中賴氨酸和蛋氨酸的代謝產(chǎn)物,儲存于肌肉中,也可以從小腸吸收食物中的外源性L-肉堿。它可以促進線粒體中長鏈脂肪酸的β-氧化,提高氮保留,增加瘦體重,尤其配合低能量飼糧使用,能夠有效預(yù)防體重反彈[12]。
3.2 增加能量消耗 提高能量消耗也可幫助減少體重。適當鍛煉不僅可以消耗能量,還可以提高心血管和骨骼肌機能,增進人寵之間的關(guān)系。因此在犬身體能夠承受范圍內(nèi),可適當增加犬的運動量和運動時間,建議犬每天可散步30分鐘。主人可在喂食時增加與犬的互動,讓犬在得到食物的同時增加運動量。
4.1 問診并獲取犬主人配合 最初的問診是把握寵物總體狀況的最好機會,問診內(nèi)容越詳細越好,包括體重、BCS、既往病史、行為、飼養(yǎng)環(huán)境等。醫(yī)生必須讓犬主人意識到犬肥胖是一種疾病,由此得到犬主人的支持和配合。隨后,醫(yī)生和犬主人必須先在犬的目標體重上達到一致,并由此制定詳細計劃,并囑咐犬主人按照醫(yī)囑行事。
4.2 改變飼喂模式并限制飼糧攝入 將飼喂模式改為限制飼喂,可少食多餐,通過縮短每餐的間隔時間來增加犬的飽腹感,從而減少犬的乞食行為。另一方面限制飼糧攝入。選擇合適的飼糧限制程度很重要,如果不是嚴重肥胖(超過正常體重的40%)或已出現(xiàn)嚴重呼吸道,心臟等疾病癥狀的犬,不建議快速減肥(即大程度的限制飼糧)??墒褂渺o息能量和使用適當維持能量需要計算肥胖犬每日所需能量的方法[13]。
4.2.1 使用犬的靜息能量需要 犬每日所需的靜息能量可使用其理想體重(IBW)按照以下公式計算:RER=70×IBW0.75[11]。隨后,按其結(jié)果計算犬每日飼喂量。
4.2.2 使用維持能量需要 根據(jù)犬的生活狀態(tài),使用合適的維持能量需要(見表1)。對肥胖犬,可使用維持能量需要的60% ~70%限制飼喂[13]。需要注意的是,計算維持能量時需使用原始體重。
表1 犬不同生活狀態(tài)的不同維持能量計算[14]
4.3 規(guī)范喂食行為 主人可以在喂食時多與犬互動,但不要在其專屬食盆外喂食,不給零食和餐余食品。主人吃飯時應(yīng)與犬保持一定距離。
在犬體重穩(wěn)定后,仍應(yīng)每月監(jiān)控犬體重,并且建議犬主人每六個月詳細檢查一次。對于患有慢性疾病的動物,檢查周期需適量縮短。根據(jù)檢查情況調(diào)整飼糧。建議每周減少原體重的1.0%~1.5%左右,每月減少6% ~7.5%。減肥后期,為防止體重繼續(xù)下降,可以保持飼糧種類不變,逐漸增加飼喂量或保持飼喂量不變,選擇能量較高的飼糧。
[1] Lund E M,Armstrong P J,Kirk C A,et al.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 for obesity in adultdogs from private US veterinary practices[J].International Journalof Applied Research in Veterinary Medicine,2006,3(2):88-96.
[2] Robertson I D.The association of exercise,diet and other factors with owner-perceived obesity in privately owned dogs from metropolitan Perth,WA[J].Preventive Veterinary Medicine,2003,58 (1-2):75-83.
[3] Mao J,Xia Z,Chen J,etal.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 for canine obesity surveyed in veterinary practices in Beijing,China[J].Preventive Veterinary Medicine,2013,112(3-4):438-442.
[4] Switonski M,Mankowska M.Dog obesity-The need for identifying predisposing genetic markers[J].Research in Veterinary Science,2013,95(3):831-836.
[5] Glickman L T,Sonnenschein E G,Glickman N W,et al.Pattern of diet and obesity in female adult pet dogs[J].Veterinary Clinical Nutrition,1995,2(1):6-13.
[6] Houpt K A,Coren B,Hintz H F,et al.Effect of sex and reproductive status on sucrose preference,food-intake,and body-weight of dog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Veterinary Medical Association,1979,174(10):1 083-1 085.
[7] Gossellin J,Wren J A,Sunderland S J.Canine obesity:an overview[J].J Vet Pharmacol Ther,2007,30 Suppl1:1-10.
[8] Fasshauer M,Blueher M.Adipokines in health and disease[J].Trends in Pharmacological Sciences,2015,36(7):461-470.
[9] Trayhurn P,Wood I S.Adipokines:inflammation and the pleiotropic role ofwhite adipose tissue[J].British Journalof Nutrition,2004,92(3):347-355.
[10] Kaiyala K J,Prigeon R L,Kahn S E,et al.Obesity induced by a high-fatdietis associated with reduced brain insulin transportin dogs[J].Diabetes,2000,49(9):1 525-1 533.
[11] Ad Hoc Committee On Dog And Cat Nutrition C O A N.Nutrient requirements of dogs and cats[M].2006:33-106.
[12] Tipi-Akbas P,Arioz D T,Kanat-Pektas M,et al.Lowered serum total L-carnitine levels are associated with obesity at term pregnancy[J].Journal of Maternal-fetal&Neonatal Medicine,2013,26(15):1 479-1 483.
[13] Wakshlag J,Loftus J.Canine and feline obesity:a review of pathophysiology,epidemiology,and clinical management[J].Veterinary Medicine:Research and Reports,2015,49.
[14] Chandler M L,Takashima G.Nutritional Concepts for the Veterinary Practitioner[J].Veterinary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Small Animal Practice,2014,44(4):645-666.
S858.292
B
0529-6005(2017)06-0091-03
2017-02-25
朱心怡(1993-),女,碩士生,研究方向為小動物臨床營養(yǎng)學,E-mail:Xinyi-August@outlook.com
夏兆飛,E-mail:drxi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