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赤峰市魏家窩鋪遺址2010-2011年出土動物的考古學研究

      2017-08-01 13:38:32陳全家
      草原文物 2017年1期
      關鍵詞:尺骨骨干橈骨

      陳全家 張 哲

      (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

      ○科技考古

      赤峰市魏家窩鋪遺址2010-2011年出土動物的考古學研究

      陳全家 張 哲

      (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

      內(nèi)蒙古 魏家窩鋪 紅山文化 動物骨骼

      魏家窩鋪遺址位于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赤峰市紅山區(qū)文鐘鎮(zhèn)魏家窩鋪村東北約2公里處的丘陵臺地上,是內(nèi)蒙古目前發(fā)現(xiàn)的規(guī)模較大、保存最完整、發(fā)掘面積最大的紅山文化時期聚落遺址。2009 年7 月初到9 月底、2010 年7 月初到10 月初與2011 年7 月2 日到10 月21日,內(nèi)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與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組成聯(lián)合考古隊,先后三次對該遺址進行了考古發(fā)掘,發(fā)現(xiàn)了大量的遺跡和遺物①。

      魏家窩鋪遺址是一處典型的紅山文化遺址,地層比較簡單。本文主要以2010年和2011年的發(fā)掘動物遺存為研究資料,通過對動物骨骼遺存種屬、部位的鑒定,標本的測量和對動物遺存的量化研究等相關研究方法,探討該遺址先民的生存環(huán)境與生業(yè)模式等相關問題。

      一、動物遺存出土簡況

      魏家窩鋪是一處紅山時代的聚落遺址。遺址中出土的動物遺存數(shù)量不多,但種類較豐富。動物骨骼標本共計2492件,其中可鑒定種屬的骨骼標本311件,可鑒定部位的骨骼標本56件,碎骨2116件(表一)。動物種屬至少有22種,分別屬于哺乳類、鳥類、硬骨魚類、爬行類和軟體動物類。其中哺乳動物占大多數(shù),種屬包括野豬、馬鹿、梅花鹿、狍子、牛、馬、家犬、狐貍、獐、熊、草原鼢鼠、米鼠、鼠、兔。

      表一 動物標本數(shù)統(tǒng)計(單位:件)

      二、種屬鑒定及描述

      (一)軟體動物Mollusca

      1.圓頂珠蚌 Unio douglasiae

      骨骼標本共計8件。最小個體數(shù)為4。標本2010CHWF2:37,左側(cè)殼。保存完整,標本最大長為51.24mm,最大高為24.40mm(圖一,1)。

      2.毛蚶 Scapharca subcrenata

      骨骼標本共計3件。最小個體數(shù)為2。標本2010CHWH4z:42,右側(cè)。保存完整。測量數(shù)據(jù)見表二(圖一,2)。

      表二 圓頂珠蚌測量數(shù)據(jù)(單位: mm)

      3.無齒蚌 Anodonta

      骨骼標本共計11件。

      均沒有保存殼頂部位,難以判別左右,也難以判斷最小個體數(shù)。

      4.簾蛤科 Veneridaesp.

      骨骼標本共計8件。最小個體數(shù)為3。標本2011CHWG4③:225,左側(cè)。僅保存鉸合部及部分殼體,并且經(jīng)過人工打磨。標本最大長為51.35mm,最大高為16.90mm(圖一,3)。

      圖一 魏家窩鋪遺址出土的軟體動物、魚、鱉、鳥骨骼

      (二)硬骨魚類Osteichthyes

      骨骼標本共計1件。最小個體數(shù)為1。

      椎骨 標本2011CHWG4③:164,為椎骨,椎骨體有殘破。標本最大厚為7.34mm(圖一,5)。

      (三)爬行類 Reptilia

      鱉 Trionyx sinensis

      骨骼標本共計2件。最小個體數(shù)為1。

      背甲 標本 2011CHWG4:35,為腹甲殘片,表面有不規(guī)則凹坑。標本最大寬為13.93mm(圖一,6)。

      (四)鳥類 Aves

      骨骼標本共計3件,其中烏喙骨2件,脛跗骨1件。最小個體數(shù)為2。

      烏喙骨 標本2010CHWH4③:25,右側(cè)。無遠端,近端殘。標本最大長為38.12mm(圖一,4)。

      脛跗骨 標本2010CHWH4③:35,左側(cè)。僅余近端及部分骨干,近端略殘。標本最大長為14.59mm,遠端最大寬為9.65mm(圖一,7)。

      (五)哺乳類 Mammalia

      1.草原鼢鼠 Myospalat aspalax Pallas

      骨骼標本共計23件,其中頭骨、肩胛骨各2件,尺骨1件,肱骨3件,下頜骨15件,最小個體數(shù)為10。

      顱骨 標本2011CHWT6447①:5。顱骨保存完整(圖二,1)。詳細數(shù)據(jù)見表三。

      表三 草原鼢鼠顱骨的測量數(shù)據(jù)(單位:mm)

      下頜骨 標本2011CHWT4243①:6,左側(cè)。保存完整(圖二,2)。測量數(shù)據(jù)見表四。

      表四 草原鼢鼠下頜骨測量數(shù)據(jù)(單位:mm)

      肩胛骨 標本2011CHWT4243①:3,左側(cè)。保存完整。沿肩胛岡的高為34.09mm,對角線高為32.30mm,背側(cè)最大長為8.83mm,肩胛頸最小長為3.89mm,肩胛結(jié)最大長為7.03mm,肩臼長為5.38mm,肩臼寬為3.77mm(圖二,3)。

      圖二 魏家窩鋪出土的草原鼢鼠骨骼

      肱骨 標本2011CHWT4243①:2,左側(cè)。保存完整。標本最大長為26.72mm,近端最大寬為6.60mm,近端厚為4.82mm,遠端最大寬為14.75mm(圖二,4)。

      尺骨 標本2011CHWT4243①:5,右側(cè)。保存完整。標本最大長為31.01mm,跨過鉤突的厚為8.44mm,鷹嘴最小厚為3.84mm,跨過冠狀突的最大寬為5.19mm(圖二,5)。

      2.田鼠 Microtus sp.

      骨骼標本共計2件,其中下頜骨、肱骨各1件,最小個體數(shù)為1。

      下頜骨 標本2010CHWH4③:33,右側(cè)。下頜支部分殘,無門齒(圖三,1)。標本最大長為10.96mm,頰齒列長為6.02mm,齒槽間隙長為5.43mm。

      圖三 魏家窩鋪出土的田鼠、鼠骨骼

      肱骨 標本2011CHWG4②:72,右側(cè)。保存較完整,僅肱骨頭殘(圖三,2)。標本最大長為18.54mm,遠端最大寬為5.41mm。

      3.鼠 muridae

      骨骼標本共計25件,其中游離齒、橈骨、髖骨、脛骨各4件,尺骨1件,股骨8件,最小個體數(shù)為4。

      橈骨 標本2011CHWG4③:170,右側(cè)。保存較完整。最大長為16.00mm,近端最大寬為3.25mm,遠端最大寬為4.41mm(圖三,3)。

      髖骨 標本2010CHWH4③:24,左側(cè)。保存有部分髂骨,髖臼完整。最大長為30.20mm,髖臼長為4.23mm(圖三,4)。

      股骨 標本2011CHWG4:16,左側(cè)。保存較完整。標本最大長36.99mm,近端最大寬為7.91mm,股骨頭最大厚為3.04mm,遠端最大寬為6.86mm(圖三,5)。

      脛骨 標本2011CHWG4①:33,右側(cè)。腓骨殘缺,近端略殘。標本最大長為38.47mm,遠端最大寬為4.22mm(圖三,6)。

      4.兔 Lepus sp.

      骨骼標本共計4件,其中肱骨、橈骨、股骨、脛骨各1件,最小個體數(shù)為1。

      肱骨 標本2011CHWF85:40,左側(cè)。保存有左側(cè)遠端及部分骨干。標本最大長為63.65mm,骨干最小寬為5.39mm,遠端最大寬為8.96mm(圖四,1)。

      橈骨 標本2011CHWG4①:17,左側(cè)。保存有近端關節(jié)面及部分骨干。標本最大長為34.09mm,近端最大寬為7.11mm(圖四,3)。

      股骨 標本2010CHWH4③:13,右側(cè)。保存有右側(cè)遠端及部分骨干,內(nèi)髁殘。標本最大長為43.66mm(圖四,2)。

      跟骨 標本2010CHWH4③:74,右側(cè)。保存較完整。標本最大長為27.74mm,最大寬為9.92mm(圖四,4)。

      5.狗 Canis familaris

      骨骼標本共計31件,其中頭骨殘塊、橈骨各2件,游離齒5件,尺骨、髖骨各1件,掌骨3件,跖骨4件,指/趾骨7件,最小個體數(shù)為1。

      圖四 魏家窩鋪出土的兔骨骼

      橈骨 標本2011CHWG3③:48,左側(cè)。保存較完整,僅遠端關節(jié)面略殘。標本最大長為165.58mm,近端最大寬為16.92mm,骨干最小寬為12.25mm,遠端最大寬為22.93mm(圖五,10)。

      尺骨 標本2011CHWG3③: 49+50,右側(cè)。保存較完整,僅遠端略殘。標本最大長為181.50mm,跨過鉤突最大厚為24.70mm,鷹嘴最小厚為20.67mm,跨過冠狀突的最大寬為14.61mm(圖五,11)。

      第三掌骨 標本2011CHWG3③:53+63,左側(cè)。保存較完整,近遠端關節(jié)面略殘。標本最大長為67.65mm,遠端最大寬為8.31mm(圖五,5)。

      第四掌骨 標本2011CHWG3③:51,左側(cè)。保存較完整,近遠端關節(jié)面略殘。標本最大長為67.29mm,遠端最大寬為7.73mm(圖五,6)。

      髖骨 標本2011CHWG4②:11,右側(cè)。髂骨、恥骨和坐骨都不完整,髖臼完整。標本最大長為98.41mm,髖臼長為22.81mm(圖五,9)。

      第二跖骨 標本2010CHWH4③:69,右側(cè)。保存較完整。標本最大長為56.64mm,遠端最大寬為5.41mm(圖五,7)。

      第四跖骨 標本2010CHWH4③:67,右側(cè)。保存較完整。標本最大長為62.64mm,遠端最大寬為5.40mm(圖五,8)。

      系骨 標本2011CHWG3③:57。保存較完整。標本最大長為25.03mm,近端最大寬為8.00mm,骨干最小寬為5.16mm,遠端最大寬為6.66mm(圖五,3)。

      冠骨 標本2011CHWG3③:105。保存較完整。標本最大長為21.74mm,近端最大寬為8.58mm,骨干最小寬為5.33mm,遠端最大寬為8.05mm(圖五,4)。

      狗是我國已知馴化最早的家畜,距今9000年左右的河南舞陽賈湖遺址就出土有已被馴化的狗②。本文采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與古人類研究所現(xiàn)生狼標本m1的測量數(shù)據(jù)、早期新石器遺址中出土的狗的m1數(shù)據(jù)與魏家窩鋪遺址進行對比,結(jié)果如表五:

      表五 魏家窩鋪遺址出土犬科m1與其他遺址對比③

      魏家窩鋪遺址出土的m1尺寸是最小的,所以筆者認為在該遺址中狗已經(jīng)被馴化,可能兼有協(xié)助捕獵和提供肉食兩種用途。

      6.狐貍 Vulpes sp.

      骨骼標本共計2件,游離齒2件,最小個體數(shù)為1。

      犬齒 標本2011CHWG3③:34。保存完整。標本最大長為6.84mm,最大寬為4.40mm(圖五,1)。

      7.獐 Hydropotes inermis

      骨骼標本共計1件,距骨1件,標本的最小個體數(shù)為1。

      距骨 標本2011CHWF85:7,左側(cè)。表面風化嚴重,標本最大長為25.31mm(圖五,2)。

      圖五 魏家窩鋪出土的狗、獐、狐貍骨骼

      8.野豬Sus sp.

      骨骼標本共計62件,其中頭骨殘塊9件,尺骨、橈骨、脛骨各4件,上頜骨、肩胛骨各2件,下頜骨8件,跟骨3件,還有掌骨、髖骨、跖骨、指/趾骨各1件,游離齒13件,最小個體數(shù)為4。

      上頜骨 標本2011CHWG4③:65,左側(cè)。牙齒保留有M1-M3,且均已開始磨蝕。其中M1、M2磨蝕較重,均已露出齒質(zhì)點,M3剛開始使用。標本最大長為81.99mm,M1-M3的齒列長為69.01mm,M3長為31.97、寬為14.46mm(圖六,1)。

      下頜骨 標本2011CHWG3③:1,左側(cè)。牙齒保留m2,m3,且均已使用。m2、m3均磨蝕較重,且露出齒質(zhì)點,頜體從m2處保留至m3后側(cè)接近上升支部分。標本最大長為84.5mm,m3后下頜高為52.41mm,m2-m3的齒列長為68.15mm,m3長為46.16mm,m3寬為18.64mm(圖六,2)。

      肩胛骨 標本2011CHWG4③:48,左側(cè)。保留部分肩胛岡,肩臼窩殘,無喙突,肩胛頸完整。標本最大長為77.81mm,肩胛頸最小長為28.99mm(圖六,8)。

      橈骨 標本2010CHWG2①:25,右側(cè)。右側(cè)橈骨遠端及部分骨干。標本最大長為111.38mm,遠端最大寬為41.05mm(圖六,10)。

      尺骨 標本2011CHWF85:39,右側(cè)。殘存近端關節(jié)面及部分骨干,無尺骨結(jié)節(jié),鷹嘴突殘,冠狀突和半月切跡完好。標本最大長為36.96mm,跨過鉤突的最大厚為49.78mm,跨過冠狀突的最大寬為27.22mm(圖六,9)。

      髖骨 標本2010CHWH4③:45+46,左側(cè)。無髂骨翼,恥骨和坐骨殘,髖臼和坐骨棘完整。標本最大長為128.93mm,髖臼的長為42.52mm(圖六,12)。

      脛骨 標本2011CHWF74:1,右側(cè)。殘存遠端及部分骨干。標本最大長為132.19mm,遠端最大寬為32.64mm(圖六,11)。

      跟骨 標本2011CHWG4③:13,右側(cè)。無跟骨體,載距突和前突保存完整。標本最大長為57.31mm,標本最大寬為37.85mm(圖六,5)。

      冠骨 標本2011CHWG4③:27。保存較完整。標本最大長為26.68mm,近端最大寬為17.74mm,骨干最小寬為14.63mm(圖六,3)。

      第三掌骨 標本2010CHWF32:17,右側(cè)。近遠端關節(jié)面均破損,骨干也有破損。標本最大長為92.28mm(圖六,7)。

      第三跖骨 標本2011CHWG4:2,右側(cè)。殘存近端關節(jié)面及部分骨干,關節(jié)面保存完整。標本最大長為47.85mm,近端最大寬為17.89mm(圖六,6)。

      蹄骨 標本2011CHWF85:73。保存較完整。蹄底最大對角線長為27.00mm,背側(cè)面長為27.97mm,蹄底中部寬為11.59mm(圖六,4)。

      豬是古代人類生活中的重要肉食資源之一,也是人類較早馴化的物種,判斷遺址中出土的豬骨是野生的還是家養(yǎng)的,對于復原該文化的生業(yè)模式和發(fā)展階段是重要的因素。如何區(qū)分野豬和家豬,袁靖先生曾提出過比較全面的標準:形體特征、年齡結(jié)構(gòu)、性別特征、數(shù)量比例、考古現(xiàn)象、食性分析和考古DNA等④。鑒于材料的限制和筆者能力有限,本文在區(qū)分家豬和野豬時主要依據(jù)牙齒形態(tài)和年齡結(jié)構(gòu),再輔以肢骨對比、數(shù)量比例等其他方面的證據(jù),力求對遺址中出土的豬類骨骼做出全面、準確的鑒定。

      第3臼齒的尺寸是國內(nèi)目前使用比較成熟的標準,魏家窩鋪遺存中發(fā)現(xiàn)與第三臼齒相關的標本共5件,其中排除掉第3臼齒不完整和未成年個體(未完全萌出),其中可供參考的標本共3件,分別出自2011G③、2011T4043①和2011G4③。牙齒測量數(shù)據(jù)如表六:

      表六 魏家窩鋪遺址出土豬m3與其他遺址對比⑤⑥

      閻家崗遺址出土的豬鑒定為野豬,而姜寨遺址出土的豬則被鑒定為家豬。從上表可知,魏家窩鋪遺址出土的豬第3臼齒尺寸與閻家崗的野豬相近,大于姜寨出土家豬的尺寸,但由于魏家窩鋪遺址出土的可供參考的豬類臼齒標本過少,僅從臼齒尺寸鑒定是不充分的,所以,筆者將從動物種群比例方面進一步提出可資判斷的證據(jù)。

      根據(jù)袁靖先生的標準,家豬往往在遺址出土動物骨骼中占有比較大的比例,因為飼養(yǎng)家豬的首要目的是獲取肉食資源,其飼養(yǎng)的數(shù)量必須達到一定的規(guī)模才能滿足供給的要求。魏家窩鋪遺址出土的動物骨骼種類較多,其中家養(yǎng)與野生動物比例如下(表七):

      表七 魏家窩鋪遺址家養(yǎng)動物與野生動物統(tǒng)計表

      圖六 魏家窩鋪出土的豬骨骼

      由上圖表可以看出,魏家窩鋪遺址中出土的野生動物占有較大的比例,結(jié)合臼齒的數(shù)據(jù),筆者認為魏家窩鋪遺址中出土的豬骨應該屬于野豬。

      9.熊 Ursus sp.

      骨骼標本共計7件,其中頭骨殘塊、肱骨、股骨、脛骨、指/趾骨各1件,尺骨2件,最小個體數(shù)為2。

      肱骨 標本2011CHWF85:47,左側(cè)。保存有左側(cè)遠端和部分骨干,遠端內(nèi)外髁均殘,標本最大長為126.01mm(圖七,2)。

      尺骨 標本2010CHWG2①:8,右側(cè)。保存有近端及部分骨干,無尺骨結(jié)節(jié),尺骨體殘,鷹嘴突略殘,半月切跡完整。標本最大長為190.83mm,跨過鉤突最大厚為41.00mm,跨過冠狀突的最大寬為40.08mm(圖七,4)。

      脛骨 標本2011CHWG4③:80,右側(cè)。保存有近端關節(jié)面及部分骨干,關節(jié)面略殘。標本最大長為139.36mm,近端最大寬為57.25mm(圖七,3)。

      系骨 標本2011CHWF70:16。保存較完整,標本最大長為43.92mm(圖七,1)。

      10.馬鹿Cervus elaphus

      圖七 魏家窩鋪出土的熊骨骼

      骨骼標本共計25件,其中頭骨殘塊、跟骨、距骨各1件,肩胛骨、尺骨、脛骨各2件,橈骨、指/趾骨各3件,角4件,肱骨5件,最小個體數(shù)為3。

      顱骨 標本2011CHWG4③:173。保存有部分枕骨、完整的枕骨大孔和右側(cè)的鱗顳骨。枕骨大孔最大寬為36.89mm,枕骨大孔最大高為28.94mm(圖八,1)。

      肩胛骨 標本2011CHWG4②:44,左側(cè)。保留部分肩胛岡,肩臼窩殘,無喙突,肩胛頸完整。標本最大長為131.73mm,肩胛頸最小長為39.70mm(圖八,6)。

      肱骨 標本2010CHWG2①:24,右側(cè)。保存有右側(cè)遠端和部分骨干。標本最大長為127.62mm,遠端最大寬為64.50mm,滑車最大寬為57.31mm(圖八,9)。

      橈骨 標本2011CHWG4③:47,右側(cè)。保存有近端關節(jié)面及部分骨干。標本最大長為87.12mm,近端最大寬為65.48mm(圖八,3)。

      尺骨 標本2011CHWG4③:1,右側(cè)。保存有近端關節(jié)面,無尺骨結(jié)節(jié),尺骨突殘,鷹嘴突和半月切跡完整。標本最大長為153.47mm,跨過鉤突的最大厚為64.33mm,跨過冠狀突的最大寬35.81mm(圖八,8)。

      脛骨 標本2011CHWF85:41,左側(cè)。保存有遠端關節(jié)面及部分骨干。標本最大長為118.42mm,遠端最大寬為51.90mm(圖八,7)。

      距骨 標本2011CHWF86:2,右側(cè)。保存較完整,僅內(nèi)外髁略殘。外半部最大長為60.14mm,內(nèi)半部最大長為58.42mm,外半部最大厚為30.35mm,內(nèi)半部最大厚為31.41mm,遠端最大寬為32.45mm(圖八,5)。

      跟骨 標本2011CHWF86:1,右側(cè)。跟骨突、載距突和前突略殘。標本最大長110.41mm,標本最大寬為34.31mm(圖八,2)。

      蹄骨 標本2011CHWF85:18。保存較完整。蹄底最大對角線長為57.57mm,背側(cè)面長為47.43mm,蹄底中部寬為16.31mm(圖八,4)。

      圖八 魏家窩鋪出土的馬鹿骨骼

      11.狍子 Capreolus pygargus

      骨骼標本共計85件,其中橈骨、脛骨、跟骨、距骨各2件,游離齒、指/趾骨各5件,肩胛骨4件,肱骨6件,下頜骨7件,角44件,最小個體數(shù)為4。

      下頜骨 標本2011CHWG4③:8+20,左側(cè)。牙齒保留有p1-m1,均已使用且磨損較嚴重,頜體從m1處保留至聯(lián)合部處。p1前側(cè)下頜支部分有燒烤痕跡。標本最大長為90.24mm,m1前下頜骨高(從舌側(cè))為19.66mm,p2前下頜骨高(從舌側(cè))為16.74mm,p1-p4為27.03mm(圖九,1)。

      樞椎 標本2011CHWG4:7。只有齒突部分及下緣。標本最大長為37.57mm,前關節(jié)面最大寬為36.30mm(圖九,3)。

      肩胛骨 標本2011CHWG4③:60,右側(cè)。保存有部分肩胛岡,肩臼窩和肩胛頸完整。標本最大長為56.83mm,肩胛頸最小長為19.15mm,肩胛結(jié)最大長為28.84mm,肩臼長21.84mm,肩臼寬為21.58mm(圖九,10)。

      肱骨 標本2011CHWG4③:64,右側(cè)。保存有右側(cè)遠端,內(nèi)外嵴較完整。標本最大長為50.97mm,遠端最大寬為30.12mm,滑車最大寬為24.15mm(圖九,8)。

      橈骨 標本2010CHWG2①:29,左側(cè)。保存有近端關節(jié)面及部分骨干。標本最大長為57.86mm,近端最大寬為24.78mm(圖九,9)。

      第2和第3腕骨 標本2010CHWH4③:78,左側(cè)。保存完整。標本最大寬為15.85mm(圖九,6)。

      掌骨 標本2011CHWG4③:166,左側(cè)。只保存有遠端關節(jié)面。標本最大長為20.97mm,遠端最大寬為20.66mm(圖九,2)。

      脛骨 標本2011CHWG4③:192,左側(cè)。保存有遠端關節(jié)面,較完整。標本最大長為38.16mm,遠端最大寬為26.23mm(圖九,12)。

      距骨 標本2011CHWG4③:203,左側(cè)。保存較完整。外半部最大長為28.96mm,內(nèi)半部最大長為27.56mm,外半部最大厚為16.69mm,內(nèi)半部最大厚為19.03mm,遠端最大寬為17.89mm(圖九,5)。

      跟骨 標本2011CHWG4②:4,右側(cè)。保存較完整,只是表面腐蝕嚴重。標本最大長為59.23mm,最大寬為17.43mm(圖九,11)。

      中央跗骨 標本2011CHWG4③:153,左側(cè)。保存較完整。標本最大寬為35.06mm(圖九,4)。

      系骨 標本2011CHWG4①:57。保存完整。標本最大長為39.78mm,近端最大寬為11.38mm,骨干最小寬為8.19mm,遠端最大寬為10.55mm(圖九,7)。

      12.梅花鹿 Cervus Nippon

      骨骼標本共計3件,其中頭骨殘塊、游離齒、橈骨各1件,最小個體數(shù)為1。

      圖九 魏家窩鋪出土的狍子骨骼

      顱骨 標本2011CHWF95:11。殘存有部分頂骨和大部分的額骨,額骨兩側(cè)的角盤較完整。額最小寬為105.74mm,角環(huán)近端周長為129.83mm(圖一○,1)。

      橈骨 標本2011CHWG4③:12,右側(cè)。保存有近端關節(jié)面和部分骨干。標本最大長為61.05mm,近端最大寬為41.55mm(圖一○,4)。

      13.牛屬Bos sp.

      骨骼標本共計2件,其中腕骨、股骨各一件,最小個體數(shù)為1。

      第四腕骨 2011CHWG3:2,左側(cè)。保存較完整。標本最大寬為35.06mm(圖一○,5)。

      股骨 標本2011CHWF85:1,左側(cè)。保存有遠端關節(jié)面,髕骨關節(jié)面和外側(cè)髁均殘。標本最大長為140.31mm,標本最大寬為92.39mm(圖一○,2)。

      其中股骨的形態(tài)和尺寸與黃牛、水牛都不相同,由于標本太少,無法鑒定具體的種屬和馴化情況。

      14、馬屬 Equus sp.

      骨骼標本共計1件,牙齒1件,最小個體數(shù)為1。

      乳齒 標本2011CHWT5447①:3+4。只保存有脫落的齒冠。標本最大長為24.40mm,標本最大寬為24.77mm(圖一○,3)。

      由于標本過少,無法鑒定種屬和馴化情況。

      三、表面痕跡分析與生態(tài)環(huán)境

      圖一○ 魏家窩鋪出土的梅花鹿、牛、馬骨骼

      (一)動物骨骼表面痕跡

      1.自然作用

      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對骨骼的保存具有重要的作用。別倫斯梅爾把風化分為6個等級,根據(jù)魏家窩鋪遺址中出土的骨骼情況,筆者將6個風化等級劃分為3部分,0-1級為輕度磨蝕, 2-3級為中度磨蝕,4-5為重度磨蝕。

      經(jīng)統(tǒng)計,輕度磨蝕和重度磨蝕的標本各占總骨骼數(shù)的18%和82%(表八),可以看出該遺址的動物遺存風化程度較重。經(jīng)觀察,筆者認為魏家窩鋪遺址出土的骨骼主要受到化學風化,骨骼標本表面遭到嚴重的破壞,腐蝕嚴重。這種破壞可能是由于農(nóng)業(yè)耕作、種植作物,植物根系發(fā)達,對骨骼表面產(chǎn)生了嚴重的腐蝕。這種情況直接影響了對骨表痕跡的觀察,只有少數(shù)輕度磨蝕的骨骼表面可以觀察到人工痕跡。

      表八 動物遺存風化情

      2.人工作用

      割痕:骨骼凹陷處出現(xiàn)的深而窄的細線痕跡,在本遺址中能辨別出的只有一例(圖一一,2)。

      劈痕:用工具強力破開形成相對平整的面,在本遺址中能辨別出的只有一例(圖一一,1)。

      燒痕:將食用完的骨骼扔到火堆中,將其充當能源來使用,特點就是骨骼整體包括內(nèi)外骨壁,都呈現(xiàn)出黑色或者灰白色。

      烤痕:將動物肢骨放在火上烤食后留下的局部為黑色的痕跡(圖一一,3)。

      (二)人工制品

      遺址內(nèi)只出土了少量的蚌殼制品。

      1.匕

      僅1件。標本2011CHWG4③:149,推測是由帆蚌的蚌殼打磨而成,露出殼內(nèi)面的珍珠層,呈三角形。標本最大長為51.47mm(圖一一,4)。

      圖一一 人工痕跡和貝制品

      2.裝飾品

      共發(fā)現(xiàn)8件,僅有一件保存完整,其余均殘破不全。標本2011CHWG4③:225,由薕蛤目的蚌殼打磨而成。依殼體走勢打磨,呈長方形,僅殼體一面未經(jīng)打磨,在兩側(cè)有鉆孔。標本最大長為51.35mm,最大高為16.90mm。

      (三)生業(yè)模式和生態(tài)環(huán)境

      1.生業(yè)模式

      遺址中發(fā)現(xiàn)的野生動物種類較多,占得比重也較大,主要以哺乳類的數(shù)量居多(表九)。

      表九 魏家窩鋪野生與家養(yǎng)動物比重

      其中狍子和馬鹿的數(shù)量比較多,可能是古代先民主要的狩獵對象。遺址中還發(fā)現(xiàn)相當數(shù)量的家犬骨骼,由于出土動物骨骼以野生動物為主,這些家犬也很可能是被用于協(xié)助人類狩獵。也有少量的硬骨魚類和軟體動物類,可能兼有一些捕撈的活動,其中有一些貝類的棲息地是河流的入海口處,可能是古代先民進行地區(qū)之間的交換得來的,這些交換來得貝類極有可能是作為加工裝飾品的原料而非食用。

      由此可見,魏家窩鋪遺址的先民以狩獵經(jīng)濟為主兼有少量的捕撈活動,可能還與沿海地區(qū)存在著地區(qū)交換。

      2.生態(tài)環(huán)境

      分析考古遺址出土的動物遺存能提供古代環(huán)境的線索。不同動物的生活習性和棲息環(huán)境都有所不同,以此為依據(jù),得以初步窺探古代遺址的生態(tài)環(huán)境。

      魏家窩鋪遺址中出土的動物種類豐富,共21種,其中既有野生動物也有家養(yǎng)動物。由于家養(yǎng)動物通過馴養(yǎng),已經(jīng)適應了人類的環(huán)境,它的生態(tài)指向性大大的減弱,故筆者在進行分析時排除了狗。其中牛、馬因為標本極少,很難判斷出是野生還是家養(yǎng),故也將之排除。以下分析以其余各種為依據(jù)進行。

      野生動物生境分析:

      圓頂珠蚌棲息環(huán)境廣泛,是湖泊、河流、水庫及池塘沿岸帶常見的種類。

      雖然不能確切鑒定出遺址內(nèi)無齒蚌的種類,但無齒蚌亞科各種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基本相似,都棲息于淤泥底,需要水流略緩或靜水水域。

      鱉屬成員生活在江、河、湖沼、池塘、水庫等水流平緩的淡水水域。

      兔屬成員多棲息于山坡林地,農(nóng)田附近,半荒漠地區(qū)綠洲和沙丘灌叢等處,以草木植物為食。

      野豬的棲息環(huán)境極為多樣,闊葉林、針闊混交林都是它們的棲息地,也常出沒于林緣耕地。

      此遺址的熊推測為棕熊,熊的生境地也十分多樣,棲息于各種類型的森林中。

      馬鹿是北方森林草原型動物,東北的馬鹿棲息于海拔不高、范圍較大的針闊混交林、林間草地或溪谷沿岸林地。

      梅花鹿在各地的棲息地不一致,東北梅花鹿棲息于針闊混交林的林間和林緣草地,冬季多在山地陽坡少雪處,夏季則活動于密林中。

      狍子主要棲息于山麓闊葉混交林或針闊混交林。

      鼢鼠營地下生活,棲息在草本植物豐盛的丘陵、草甸和草原地帶。

      通過以上動物的生境分析,可以推測當時魏家窩鋪地區(qū)的氣候要比現(xiàn)在濕潤,雨量充沛,整個地區(qū)覆蓋著郁郁蔥蔥的闊葉林或針闊混交林,其間還有水流平緩的河流或是湖泊,自然條件十分優(yōu)越。氣象考古資料也顯示,4000-5000年前,本地區(qū)的平均氣溫要比現(xiàn)在高3℃左右,氣候溫暖濕潤,為溫帶森林草原景觀。

      附記:本文是國家社科基金(16BKG024)項目中期研究成果。所研究的動物骨骼材料均為2010和2011年出土,由成景瑭提供,表示感謝!

      注 釋

      ①塔拉、曹建恩、成景瑭、王春雪:《內(nèi)蒙古赤峰魏家窩鋪遺址2011年發(fā)掘成果》,《中國文物報》2012年2月10日第004版。

      ②④袁靖:《中國新石器時代家畜起源的問題》,《文物》2011年第5期。

      ③武仙竹:《狼、狗裂齒與臼齒的測量值、變量值研究》,《四川文物》2005年第4期。

      ⑤黑龍江文物管理委員會:《閻家崗舊石器時代晚期古營地遺址》,文物出版社,1987年。

      ⑥祁國琴:《姜寨新石器時代遺址動物群的分析》,文物出版社,1988年。

      責任編輯:孫建華

      Inner Mongolia; Weijiawopu Site; Hongshan Culture; Animal Bones

      The Weijiawopu site, which was a settlement site during the Hongshan period, unearthed many kinds of animal remains with a total of 2429 fragments. The faunal remains of the site included mollusks, osteichthyes, reptiles, birds, mammals and a few shell artifacts. The paper identifies the species and part of the animal bones excavated from the site during 2011~2012, then discusses the subsistence mode and environment of the surroundings of the site, which provides new clues to reconstruct the live picture of the ancient people in this region.

      猜你喜歡
      尺骨骨干橈骨
      帶血管蒂橈骨瓣逆行轉(zhuǎn)位治療舟骨骨不連12例
      尺骨冠狀突骨折的入路和預后
      核心研發(fā)骨干均16年以上!創(chuàng)美克在產(chǎn)品研發(fā)上再發(fā)力
      不同類型尺骨近端骨折的內(nèi)固定選擇和療效分析
      骨干風采展示
      Y型小骨鎖定鈦板治療橈骨頭骨折
      小型犬橈尺骨骨折的PRCL-S5型鎖定骨板固定術診療
      解剖鋼板內(nèi)固定治療尺骨鷹嘴骨折
      橈骨遠端骨折的治療研究進展
      關于組建“一線話題”骨干隊伍的通知
      平阴县| 景德镇市| 镇原县| 遂川县| 富宁县| 玛沁县| 盐亭县| 库伦旗| 察雅县| 酉阳| 中超| 临颍县| 乌拉特中旗| 合江县| 将乐县| 东丽区| 汕头市| 象山县| 宣化县| 康定县| 奇台县| 麻阳| 长沙市| 卢湾区| 麻栗坡县| 浙江省| 海晏县| 萝北县| 金川县| 二连浩特市| 凯里市| 青河县| 阿克苏市| 六安市| 西乡县| 团风县| 义乌市| 黑河市| 岳普湖县| 阿瓦提县| 江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