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瑞琪
摘要:自Selinker提出“Interlanguage”后,眾多學者不斷補充完善,不斷對Interlanguage進行闡釋,本人認為,雖然《Interlanguage》中對僵化現象的闡釋不多,卻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中介語;僵化
Interlanguage是由Selinker在1972年提出的,關于Selinker中介語的定義,我們通常描述為:“中介語是介于母語與目的語之間的動態(tài)語言系統(tǒng),中介語是可觀察到的言語輸出,是高度結構化的,是獨立的語言系統(tǒng)?!敝薪檎Z的提出在第二語言教學領域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在此之前,學者對于第二語言教學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對學習者的偏誤(error)方面,對學習者偏誤的研究只關注了第二語言學習者出現的錯誤,卻忽視了已經習得掌握的部分。中介語的提出,把第二語言學習者的第二語言學習過程看成一個整體、一個系統(tǒng),它既包括了學習者習得的部分,也包括學習者的偏誤。
在INTERLANGUGE這篇文章中分Introduction、Interlanguage and latent structures、Fossilization、Five Central Processes、Problems with this perspective、Summary六個部分,個人認為最具有指導意義的部分是“fossilization”。
Selinker在中介語與潛在的心理結構(Interlanguage and latent structure)中做出了許多假設(assumption),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句子:”We assume that...””I will assume...””I shall further assume...”Selinker假設,人腦中存在一種“潛在的心理結構”(latent psychological structure),人們在學習第二語言時,可以使這種“潛在的心理結構”活躍起來。還有一種由Lenneberg提出的“潛在語言結構”(latent language structure),Selinker在這篇論文中,假設人的頭腦中存在一種由Lenneberg所描述的“潛在語言結構”,但是又區(qū)別于Lenneberg所描述的“潛在語言結構”,Selinker認為:“there is no genetiic time table”個人認為Selinker不承認語言習得關鍵期,認為每個人頭腦中都存在“潛在語言結構”,成人和孩子一樣可以習得第二語言,只是很少的成人在第二語言習得過程中能夠激活“潛在語言結構”獲得第二語言,大概只有5%的人可以達到這個水平。
Selinker在INTERLANGUGE一文中,對“僵化” (fossilization)的描述并不多,但是,Selinker卻認為“僵化”這個概念是非常重要的。包括Selinker在后文中論述的五個中心過程(five central process)都為僵化現象提供理論依據。Selinker認為:僵化這一機制應該存在于“潛在的心理結構”之上,而且僵化在第二語言學習中非常常見,發(fā)生語言僵化現象的可以是一個語言項目、一條語言規(guī)則、一個次系統(tǒng),無論學習者的語言多么接近目的語,無論是多大年齡的學習者;無論是在什么環(huán)境下進行二語習得,僵化現象都是不可避免的。僵化的一個典型表現就是在第二語言習得過程中,學習者產生“回退”(backsliding)現象,眾所周知的僵化現象就是在第二語言習得過程中學習者出現的偏誤。在此之前沒有任何充分的理論能夠解釋為什么本應該被消除的偏誤會再次出現在中介語的產出中。正是因為如此,Selinker才提出了“僵化”這一概念。同時Selinker強調,“僵化”不僅僅存在于語音系統(tǒng),它還存在于詞匯、語法、語用等系統(tǒng)中。
Selinker認為產生僵化的原因是大部分學習者在第二語言習得過程中激活的是“潛在心理結構”,而不是“潛在語言結構,同時,Selinker用” 用“五個中心過程”來解釋產生僵化的“潛在心理結構”著五個中心過程是“語言遷移”(language transfer)、“由訓練造成的遷移”(transfer-of-training)、“第二語言學習策略”(strategies of second-language learning)、“第二語言交際策略”(strategies of second-language communication)、“目的語的過度泛化”(overgeneralization of TL linguistic material)。
在1972年Selinker在INTERLANGUGE一文中提出“僵化”的概念后,許多學者都對此作了補充和研究,包括Selinker本人。同時,學者們同樣致力于尋找產生僵化現象的原因,以便尋找推遲僵化現象,甚至使學習者不出現僵化現象的辦法。如上文中提到的Selinker的五個中心過程,這是從心理學的角度進行的解釋,被稱為“心理學論”。除此之外,Lenneberg和Lamendella的“生物論解釋”,Vigil和Oller的“交互作用說”,Schumann的“文化適應模式”,Krashen的“語言輸入理論”等等都與僵化現象不可分割。這些理論中,有強調學習者個體作用的,也有強調外界環(huán)境因素的,有強調年齡在語言學習中作用的,也有強調情感因素在語言學習中的作用的。
劉劍輝在《國內外中介語石化現象研究綜述與分析》一文中,對1997年到2006年之間有關中介語石化現象的研究文章進行統(tǒng)計和分析。他在文中總結說:“2001年,Selinker和Lamendella將石化現象定義為:學習者的中介語學習在還未達到目的語的模式的時候,就永久停止了,而且這一現象會發(fā)生在語言結構的所有層次和語境中。這一定義較早期定義的一個重要發(fā)展在于,石化不再被認為是中介語的次系統(tǒng)的停止發(fā)展,而是一個屬于中介語整體系統(tǒng)的現象,最終會發(fā)展成為語言能力的石化,也不只是簡單的中介語形式的持續(xù)地、反復地出現,而是強調將學習的停止看作是一個認知的過程?!雹傥覀儸F在所學習到的有關中介語僵化的理論已經是許多學者完善之后呈現出來的結果。endprint
僵化現象在第二語言教學中如此重要,許多學者也在這一領域做出了許多成就,整體來看,關于僵化現象的研究方法有以下幾種:
Han(2003)將關于僵化的實證研究方法歸為了以下五類,從目前情況來看,大多數的研究所采用的是其中一種典型的方法,或者是幾種方法的結合。
第一種方法就是長期的縱向研究。研究者確立第二語言學習者研究對象,然后進行長期的觀察,觀察學習者的中介語習得規(guī)律,觀察其是否出現了語言僵化的現象。但是這種方法費時費力,難以大規(guī)模推廣,而且經常會出現一種情況,就是確立了研究對象之后,研究對象中途放棄第二語言學習,這樣研究者的研究便無法繼續(xù)進行。
第二種研究方法是針對典型錯誤的研究。這種研究方法適用于有相同母語背景的第二語言學習者,研究者認為,如果相同母語背景的人在第二語言習得過程中在同一語言項目上出現錯誤,那么這個語言項目就是最容易出現僵化現象的。而且如果這些錯誤還同時出現在高級班學習者的中介語中,那么就意味著這些語言項目已經發(fā)生僵化了。
第三種方法是針對高級學習者的研究。這種方法是把高級水平的第二語言學習者作為研究對象,研究者認為,處于高級階段的第二語言學習者他們的語言水平已經很接近目的語了,只有很少的語言項目沒有學習過,因此,他們在語言中出現的錯誤更容易成為僵化的對象。但是這種方法把僵化現象作為一種結果來研究,只能反映中介語發(fā)展的最終狀態(tài),而不能反映中介語發(fā)展的過程,而且難以解釋其發(fā)生的過程和原因。②
第四種方法是采用糾正性反饋的方法。研究者在研究時面臨兩個問題,一是要證明學習者的中介語停滯不前,而是要證明學習者本來是有能力學會這個語言項目的,但是卻產生了停滯不前的現象。研究者通常會采用大量的教學干預手段,但仍然無法改變現狀的,就可以說該學習者的中介語已經發(fā)生了僵化。
第五種方法,居住時間的長短。研究者認為,第二語言學習者在目的語環(huán)境中居住的時間與學習者接受到的目的語輸入是成正比的。如果一個學習者已經在目的語環(huán)境中生活了五年以上,他就應該已經習得目的語,達到其中介語發(fā)展的最終階段。但是,居住時間長短與學習者接受到的目的語輸入并不完全成正比。
通過對INTERLANGUAGE的簡單閱讀和一些論文的查找,我發(fā)現,我們對中介語的學習只是冰山一角,還有許多關于中介語的理論知識值得我們深入研究。僵化這一概念最先提出來的時候只是中介語發(fā)展的一個結果,隨著語言學家的不斷探索,不斷完善,現在,僵化被認為是中介語發(fā)展的一個過程。
其次,語言學領域的許多理論和假說,先后承襲,不斷完善和發(fā)展,有一些看似相互獨立的研究和理論實際上是有聯系的。
最后,對于中介語中的僵化現象,無論從哪些方面進行研究,最終的目的都是如何能夠推遲第二語言學習者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僵化,以便順利習得目的語。結合自身的語言學習情況,我個人認為以下幾點很重要:
一、學習者的內部因素
(一)學習者的學習動機。我們經常能夠聽到的一句話就是“動機決定態(tài)度”,如果學習者的學習動機不明確,即便教師教學方法再出彩,學生也聽不進去。教師會預測學生學習的重點和難點,針對學生可能會出現僵化的地方進行重點講解,可是學生動機不明,教師所做的一切都是白費。
(二)學習者的情感因素。學習者在使用第二語言時的恐懼感,進入目的語文化后的焦慮感。緊張就會犯錯,犯錯后會更緊張,如此反復,使學習者不知所措。
二、語言學習的外部因素
對于語言學習的外部因素,我更贊同Selinker的“五個中心過程”,語言遷移、由訓練造成的遷移、目的語知識的過度泛化、第二語言學習策略、第二語言交際策略。
注釋:
①劉劍輝.國內外中介語石化現象研究綜述與分析[J].武漢科技大學學報, 2007,9(5):518-521.
②胡榮.中介語僵化現象研究縱覽[J].外語教學, 2005,26(3):44-49.
參考文獻:
[1]張雪梅.語言石化現象的認知研究[J].外國語,2000,18-23.
[2]李炯英.中介語石化現象研究30年綜觀[J].國外外語教學,2003,19-24.
[3]趙萱.中介語石化現象與中介語心理認知機制淺探[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6,18-20.
[4]楊連瑞,尹洪山,趙昌芝,蔣 慧.中介語石化現象研究的進展[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4,36-4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