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艷
摘要:《幸福蛋糕店》的作者是加莉·帕金,是一位來自于英國的女性作家。這本小說中的各種蛋糕與儀式和故事融合在一起,由蛋糕訴說非洲的血肉歷史。解讀這部小說可以從后殖民主義、國際援助、女權(quán)主義、女性主義、人物原型、民族主義、文化入侵等多個角度。本文運用原型批評理論,從人物方面來分析其中的二個人物和相應的的圣經(jīng)原型,加深對小說主旨的把握。
關鍵詞:蛋糕;幸福;圣經(jīng);原型;盧旺達
1994年,盧旺達發(fā)生了種族大屠殺,共有91萬人被屠殺。除此之外,盧旺達還經(jīng)歷了艾滋病,和瘧疾蔓延,女性低下的社會地位甚至是野蠻的割禮習俗。這個國家人們的主要信仰天主教。加莉·帕金曾經(jīng)在非洲的許多不同的國家居住過,在盧旺達的新大學中做海外志愿服務社的志愿者,長達兩年之久。這部小說故事的背景是在盧旺達首都基加利,這里人們經(jīng)歷了腥風血雨種族大屠殺之后,他們正在不斷地成熟起來,接受著慘痛的事實,與過去和解,努力的走向幸福的生活。
一、人物形象中的圣經(jīng)原型
圣經(jīng)在文化發(fā)展史上尤其對于西方人來說,它占有重要地位,弗萊認為圣經(jīng)中出現(xiàn)的人物和情節(jié)在西方人的心中產(chǎn)生了普遍心理的長期積淀。在文學作品中,人物是最重要的。人物是敘事文學中最活躍的構(gòu)成要素,作為故事的行動者,人物推動著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加深了故事主題的內(nèi)涵和復雜性。
二、貞德與抹大拉
根據(jù)《圣經(jīng)》記載,抹大拉起初是個妓女,后來受到了耶穌的赦免,成為耶穌最堅定的使徒之一。她有三種形象:一個被侮辱與被損害者、忍屈受辱的形象;一個博愛無私具有普世的救贖情懷的形象;一個圣母的化身,她與這部小說中貞德的形象不謀而合,正面了解貞德是在這本小說的第十二章“十字架蛋糕”中。貞德是位性工作者,依靠這份工作養(yǎng)家糊口,上帝已經(jīng)赦免了她的罪并且她已經(jīng)成為了虔誠的信徒。自從大屠殺后她就承擔了照顧妹妹們的責任,還主動撫養(yǎng)一個走丟的小男孩,對于孩子們來說,她就像母親一樣博愛。作為信仰的必讀物之一,《圣經(jīng)》能給人帶來無限的精神慰藉,尤其對于經(jīng)歷過戰(zhàn)爭、疾病和侮辱的人來說,能夠撫平心中的傷疤,貞德靠著自己的信仰,一直努力的朝向幸福的生活邁進。主人公安琪被這位仁愛善良的女孩征服了,向貞德袒露了心聲,告訴她了一切關于自己兒女的悲慘故事,貞德安慰安琪的話語充滿了智慧,充滿了善意,充滿了正能量。最終能夠促使安琪敢于面對內(nèi)心的痛處,與往事和解,充滿期望的面對未來的日子,努力的走向幸福的生活。
三、喜樂醫(yī)生與耶穌
根據(jù)《圣經(jīng)·新約》記載,耶穌是上帝之子,對人親善,為了拯救人類而心甘情愿的犧牲了自己。喜樂醫(yī)生這個名字的象征著帶給人們的一直的快樂平靜安寧。喜樂醫(yī)生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耶穌的化身。在這部小說中,第一次提到喜樂醫(yī)生是在第三章“獎學金慶祝會”中,通過他人的對話,得知他是安琪的朋友。即使喜樂醫(yī)生本人不出現(xiàn),人們提到她是往往是需要解決困難的時候,她總能幫助人們排憂解難。正如這本小說的第十三章“受割禮描述的,殘酷的戰(zhàn)爭帶給人們的是苦澀的瘡疤,除此之外,這里的人們還經(jīng)歷著瘧疾,為了避免艾滋病蔓延,喜樂醫(yī)生提供了有用的方法。在這一章中,小說還提到了一個儀式-受割禮,在基加利,仍然有人遵守著這個惡俗。除了當這個儀式的蛋糕設計師之外,安琪還是割禮的見證人。喜樂醫(yī)生為了讓索菲亞免受其苦,用她手指的血來“騙”過她爸爸,并且囑咐周圍的人要保守秘密。這種做法深得廣大女同胞的贊同,尤其對與已經(jīng)遭受過“受割禮”折磨的女性并且有女兒的媽媽們來說,這是個福音。
四、結(jié)語
災難給人們帶了沉重的肉體上傷害,摧殘人們的美好心靈,需要信仰的力量。幸福的背后是歷經(jīng)的苦難,但是苦澀的瘡疤迫使人們不得不成熟起來,勇于面對殘酷的事實,進行自我救贖,在不失善心的同時,讓日子漸漸的繽紛起來,走向幸福的生活。本文從原型批評理論視角分析了這部小說,找到了對應的圣經(jīng)原型人物,加深了對主旨的把握。本文的不足就是除了從人物方面分析圣經(jīng)原型,還可以從環(huán)境、敘事結(jié)構(gòu)、主題等方面去分析,全面分析肯定會更透徹,有助于讀者的理解。
參考文獻:
[1]凱文·希林頓(著);趙?。ㄗg);劉鴻武(校).非洲史[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12.08.
[2]加莉·帕金(著);王雅萍(譯).幸福蛋糕店[M].合肥:黃山書社,2011.
[3]諾思羅普·弗萊.批評的解剖[M].陳慧,袁憲軍、吳偉仁譯.百花文藝出版社,2006.
[4]李娟.關于文學批評中原型理論的探討[J].新鄉(xiāng)教育學院學報,2008(3): 42-44.
[5]盧亞林.《圣經(jīng)》的文學價值及其對西方文學的影響[J].鹽城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4).
[6]諾思洛普·弗萊.偉大的代碼―圣經(jīng)與文學[M].郝振益,樊振幗、何成洲譯.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