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 / 文 林文欽
古村名鎮(zhèn)
同里的風雅三戀
■ 圖 / 文 林文欽
水巷行船
我對同里的情感,仿若對一位優(yōu)雅女子的暗戀。
置身于眾身江南古鎮(zhèn)中,同里好比“天然去雕飾”的大家閨秀,透著一分恬淡、悠然與內(nèi)斂。
觸目皆是古橋、雅堂、名園,是人文同里的絕好注腳,為二千五百多年的吳越城廓憑添無數(shù)的風雅神韻。
同里的橋,讓我領(lǐng)略的是一種凝固的民間智慧。
若說同里繞城而過的水是飄動的絲綢,水上各具特色的橋,便是裝點這絲綢的一粒粒紐扣。
清澈曲折的水巷上,橫臥著古意樸拙、劃著優(yōu)美弧線的二十四座石拱橋,曲徑通幽、耐人尋味;一個個青石壘成的河埠頭就象琴鍵般在水巷兩側(cè)依次排開,黑白分明。碧水泱泱、綠樹掩映,悠然的小船在橋洞中穿過,牽著牯牛的老農(nóng)走上橋階,誰家的主婦在橋邊河埠捶衣洗菜……櫓聲悠遠,黃昏的炊煙冉冉升起在青瓦白墻、木柵花窗的傍水人家,在千年不變的古鎮(zhèn)上空凝結(jié)。
橋,不啻是同里畫卷的絕妙點睛。一座座石拱橋,猶如一弘弘彩虹,飛架小河之上,連接起了小河彼岸的人家,橋在這里與水共舞、與人共舞,是同里人生產(chǎn)、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給水鄉(xiāng)同里增添了無窮的魅力,也從不同地點、不同側(cè)面連接著這幅“小橋、流水、人家”江南風情畫的每一起筆和落筆。太平橋、吉利橋、長慶橋、思本橋、富觀橋……飄飄玉帶靜臥碧波,是西施唇間一點紅,是玉環(huán)發(fā)際的花簪,使同里更添詩情畫意。望眼而去,一座座古橋、一灣灣綠水、一幢幢宅院,渾然而成一道古樸典雅的水鄉(xiāng)風景線。
退思園的圓拱門
在我的眼中,同里的橋無疑是極富人情味的。作為同里史上最老的一座單孔石拱橋,思本橋橫跨南北市河,通南北市街,自古以來就溝通著河兩岸居民的日常往來。該橋相傳系一富商出資興建,而“思本”二字,正是寓意著“跨橋思本”“富而思本”。沿著歷史的記憶拾級而上,來到了思本橋的中間。蹲坐在及膝的橋欄上,于俯首抬眉之間,映入眼簾的是一幅江南小景。看橋下碧水清流,四季不息,河水倒映著座座連貫的橋洞;兩岸垂柳如絳,微風吹過,長長的柳條似被水中的魚兒牽起了一道弧線。不知何處傳來了《姑蘇行》那悠揚清遠的笛音,鉆進了這“小橋、流水、人家”的每一角落,恰如詩人犁青那首小詩描述的:“我站在橋上/我看著流水/流水在看我/醉倒在她的心上……”
圓月升上中天時,我們的船行到普安橋邊。抬頭望見一副對聯(lián),上聯(lián)是“一泓月色含規(guī)影”,下聯(lián)為“兩岸書聲接榜歌”。同里盛產(chǎn)兩樣東西:一是古典建筑;二是進士。
在同里,從宋至清末,先后出了兩名狀元、四十二名進士、九十三個文武舉人。這些數(shù)字,對于一個小小的同里鎮(zhèn)來說,使人驚愕。也許,正是因為在幾百年間出了那么多人才,同里才成為同里?又也許正是因為同里的風物優(yōu)雅了千年,才有了那么多的狀元和進士?
在這里,人與物、景與人,已經(jīng)粘合得難以分割。同里存在的意義,不僅在于小橋流水,還在于超然其上的人文氣息和華彩印記。
江南水鄉(xiāng),水墨同里
同里的建筑大多是民宅,不管內(nèi)中有多少溝壑、多少風景,門墻外卻是一色的土木磚塊、黑瓦白墻—最簡單也最鮮明的色彩,似乎在暗示水鄉(xiāng)的韻調(diào)便藏掩于此:鮮活而平靜、安寧而愜意。既然是一式的結(jié)構(gòu),自然分不出什么貴賤貧富,也就沒有了招搖過市或威以壓民的憑借。
大名鼎鼎的退思園亦是如此?!巴怂紙@”三字也是暗色木刻,半隱在屋檐斗拱之下,毫不起眼。門是一色半新不舊的木頭,半開半掩,推起來吱呀作響,像是從幾百年前傳來的聲音,熟悉又陌生。
退思園沒有想象中的綺麗精工,乍看去不過是一般的亭臺樓榭,但細觀之下,會發(fā)現(xiàn)其構(gòu)建的巧妙,有大拙隱大巧之意。
同里夕照
正院有上房數(shù)間,都是二層樓木格窗的建筑。天井里靜悄悄的,游人很少,偶而會聽見藍天里飛過的鴿哨。這正是中國園林“靜背景”的約束力,讓來者不自覺地融入其氣質(zhì)和格調(diào),而此間的形態(tài)又多是舊時小說中常見的格局,又多添了一份熟悉的生活氣息,像是在探訪一個心中駐形已久的家園。
同里古鎮(zhèn)民俗—七月放水燈
一切都很合乎我心中對清代大家閨秀的定位—然而這種定位必有偏差,如同想象一位絕代名伶的風采后乍見其肖像時大失所望的心情。
我曾一度認為古時的大家閨秀都如飛燕一般輕盈玲瓏、水袖春衫的嫵媚,或如謝道韞一般才題詠絮、壓倒須眉的不凡……及至見了清末民初“名媛”的照片之后,才發(fā)現(xiàn)自己那至純至美的想象功夫和現(xiàn)實之間的差距之遠—而這種差距一半源于過于完美的想象,一半源于時代變遷對各種古跡的改變與影響—當園林被太多的觀光人群所叨擾,古鎮(zhèn)亦模糊于濃重的商業(yè)氣氛,那些名勝古跡,那些原本的文化與自然,又得存幾何?
前呼后擁的古人卷著辛酸歷史和美夢畫卷向我們走來,每個人都能引出一個屬于精神的家園。而眼前這座退思園,又何嘗不是一個靈魂的棲所呢?主人似乎想隱身其中不問世事,但是否真的撇開了“戶庭塵雜”也很難說?!斑M思忠君,退思補過”,這道隱身的招牌已經(jīng)昭示了主人并不逍遙的心情。
步出退思園,抬眼望去,不遠處的同里湖碧波漣漣,依岸幾處民居如水墨般隱約飄緲,一陣清風吹來,頓覺周身爽快。退思園除了能予人一定的哲理之外,恐怕最直觀的感覺,就是她的純樸與自然了。
同里是自然的,退思園是自然的,自然得如同純凈的水一般,在這里所有的東西,包括心情都可以放到水里去洗滌,出水之后就煥然一新了。
此時,喜怒哀樂被揉碎了融入水里,往事滄桑也被揉碎融入了水里,那水的波紋,一道一道地擴散,帶走了你的煩惱,又漸漸地歸于平靜,送來了一個水靈靈的新我。
小橋流水人家
漫步同里,撲面而來的是撫慰靈魂的江南雅風。
古鎮(zhèn)上的名宅院落,大多為文官所建,他們更多是為精神棲息而建筑宅院的?;蛟S受到孔孟之道的影響,同里的名宅有著內(nèi)斂的性格。
再轉(zhuǎn)頭看退思園吧。一個三品官員被貶為平民百姓,是囤積財富?還是釋放郁悶,尋求更加寬闊的生命空間?至少我認為任蘭生選擇的是自由而閑適。雖然大多數(shù)人以為退思園的命名是取“退思補過”之意,游覽完退思園,我卻有退一步海闊天空的精神體驗。退思園的外宅雖然一片森嚴,給人一種官僚的壓抑感,但越往里走,內(nèi)宅越明亮闊大,令人為之神往,可見退思園是精神的憩園。
相比周、甪直、木瀆等其它古鎮(zhèn),同里的名宅多了一些大方之氣。看同里的珍珠塔,尤其那后花園,紫薇堂、珍珠塔、清遠堂、綠秋亭、小廊亭、小河、石橋、船房,內(nèi)涵豐富、開闊明朗,給人一種往大地去的感覺,這是其它古鎮(zhèn)后花園無法比擬的。
同里的名宅是文官所為,呈現(xiàn)出高雅的文化風采。在物欲橫流的現(xiàn)時,我們更應推崇同里旅游的文化價值。同里對于周莊而言,是一個正面的鏡子,周莊該走向何處,是該照見清醒了。
同里,藏蘊著一股極可貴的家園氣度。它不同于士大夫的“祿蠹文化”,亦有別于隱士僧侶的禁欲主義。家園,是溫馨的存在,讓本性在最正常、最舒坦的空間里充分舒展也充分綻放,給歸來的人們一個安心休息的憩園。
古鎮(zhèn)生活因為有了文人的點綴而多了些儒雅風范,于雅俗共賞間又一次演繹了平和沖淡的魅力。大隱隱于市,與其遁形苦修于山林,倒不如安然享受同里水鄉(xiāng)。古鎮(zhèn)的生活正展示了這樣的“市”態(tài):不太喧鬧也不太寂寞,不很隔絕也不很交通,不算世俗卻也不會雅得離群。
固然,這千年的沉淀與積累,給予同里極其豐富的獨特文化內(nèi)涵。同里體現(xiàn)的家園文明,正是這傳統(tǒng)文化中極活潑的一角。它不急于告知來者有這一層文化的存在,卻在無意之中引發(fā)心靈的渴望,悄悄地挖掘人們內(nèi)心中潛在的美與善。
(作者單位:福建寧德電業(yè)局新聞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