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天
我至今記得那場只有8個觀眾的報告會,和那個叫作張海連的男人。那是一場關愛重癥肌無力患者的宣講會,來的人大多數(shù)也是重癥肌無力患者。當時的我還是大一學生,在學院青年志愿者協(xié)會當一名干事,因為還算有些口才,被拉來當這個活動的主持人。當我看到只有8個觀眾的時候,我也是懵的,更何況其中兩個是我硬生生拉來的小伙伴。
活動正式開始,我讀著之前就已經(jīng)準備好的主持稿,寡然無味。直到,那個叫張海連的男人登上了講臺。海連大哥第一次發(fā)病是1996年在天安門前,路過天安門的時候他感到天一下子黑了,當時的他還不知道這是重癥肌無力發(fā)病的前兆。那年他33歲。90年代的重癥肌無力還是個新名詞,我記得當時他開的一個玩笑:當一個醫(yī)生給你的生命判了死刑,你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答案是我想換一個醫(yī)生。很難想象能說出這樣笑話的人經(jīng)歷過怎樣的人生。
時隔近3年,我再回憶起這個故事似乎也沒有了刻骨銘心的感覺,記住最多的就是海連大哥講的段子和當時他憨憨的笑容,以及那些在笑容里流露出的淡淡悲戚。在活動結束后,他送給我一句話:“好好做人,好好活著?!?/p>
我也是很久之后才明白這個道理。現(xiàn)在想想,很難說他對我的影響究竟有多大,但正因為有了他這樣的人,才讓我明白“活著”兩字的重量。而這份重量,至今無人能及。
今年1月15日,海連大哥走了。在他的訃告里,還有他曾經(jīng)許過的愿望,要成為第一個成功登頂100座千米以上山峰的重癥肌無力患者,可惜天不假年,他在有生之年登上了“區(qū)區(qū)”29座山峰。
有的人的故事還在繼續(xù),有的人的故事已經(jīng)結束。在那些未曾抵達的山巒之上,我相信他依舊在默默攀登。
謹以此文感謝僅有一面之交的海連大哥,和那些在黑暗里依舊期盼光明的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