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松
柏拉圖所著《理想國》構(gòu)成了西方文明的開端。不少人將這一開端追述到柏拉圖以前,如果考慮到哲學對西方文明的奠基性作用,就可以理解柏拉圖的地位,這樣的爭論便是多余之舉。即使以現(xiàn)代人的眼光而言,柏拉圖也是一個著作頗豐之人。眾多作品之中,最著名、最具影響者,當屬《理想國》。
《理想國》之所以重要,在某種意義上而言,在于其對“教育”的關注。柏拉圖首先是一位哲學家,其次才是其他身份。柏拉圖筆下的教育,并非現(xiàn)代所謂的教育??梢哉f,《理想國》所描刻之教育,乃是哲學教育,也就是當今的大學教育。由是觀之,大學教育與哲學教育是二而一的問題。哲學的出現(xiàn)并不是一個偶然的現(xiàn)象,而是具有深刻的必然性,在當時,雅典乃至整個的希臘,充斥著一種盲目與熱情,而其背后所隱含的,則是一種頹敗與進退失據(jù)的情緒。在蘇格拉底看來,城邦已經(jīng)深度發(fā)燒,遇到難以克服的危機。
如何克服這一危機?人類的生活無不時時刻刻面臨如此的危機,偉大的文明之所以偉大,在于擁有一部分時時刻刻關注文明興衰的人。這部分人,心無旁騖,專心如一,義無反顧,專注于文明的命脈。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事慎言,視富貴如浮云,傾心于挽文明大廈之未倒。城邦如何對待哲學,決定著城邦的死生存亡。哲學的出現(xiàn)之際,可謂生不逢時。城邦追求的是表面虛假的繁榮,還是內(nèi)在真正的偉大,具有本質(zhì)性的差別。
《理想國》是對這一問題直接發(fā)問的開端。開端就是本原,本原就是目的,目的就是終結(jié)。在開端與終結(jié)之間,人類生活的所有豐富性得到充實,人類生活的所有現(xiàn)實性得到展示?!独硐雵分械母駝诳?,一個勇敢堅毅、意氣灑卓的年輕人,即是現(xiàn)代大學生的古代典范;柏拉圖筆下的蘇格拉底,一個智高沉靜、學究天人的哲人,即是一位教師的典范。在兩千年前,師生幾人,擁衾圍爐,引發(fā)一場永恒的對話,教育的對話。大學教育,在于學生,難以想象沒有學生的大學。大學的目的在于教育大學生,他們是人類未來的擔當者、籌劃者、決定者。在我們這樣的時代,他們是最高意義上的可能性的實現(xiàn)者。所以大學的教育,極其重要,不僅僅關乎個人的命運,同意關乎人類整體性的命運。
聰明的年輕人,擁有一切優(yōu)秀的稟賦,天性超絕,資質(zhì)過人。哲學學習或者大學教育,便是針對這些人的,離開這些年輕人,大學一無所是,是一個了無靈魂的軀殼。其實,大學教育就是大學的靈魂,年輕人在大學之中,就是接受大學教育。離開大學教育,大學生簡直就是一具了無靈魂的軀殼,大學校園簡直成了欲望的演練場。必然地,其中充滿著危險,仿佛行走在森林之中,林深路暗,糾枝垂節(jié),常罹摔跌之苦;蔭疊影密,旁出歧現(xiàn),易遭損傷之害。年輕人之優(yōu)秀稟賦,就像一粒種子,如若栽植在一片不適宜的土壤之中,稟賦越高,長大之后,離善越遠。在這片異鄉(xiāng)的土地之上,學生非但沒有得到恰切的教育而變得更加出色,反而因為庸常的教育而變得更加敗壞,變了性質(zhì),變了形狀。完全相反,就像栽植在合宜的地方,這一植株將會更加正直端莊,一個年輕人處在真正的大學教育之中,得到適當?shù)慕甜B(yǎng),將會變得更加欣欣向榮,臻于生命的完美之境。
真正的教育何在?或言之,什么是教育的標準?———洞穴比喻,柏拉圖筆下的蘇格拉底如是說。很久以前,人類不是生活在大地之上,而是在大地之下,洞穴之中。人們面壁而生,周身上下,繩捆索綁,動憚不得,只能面對墻壁。在其身后,遠處的高地,一團烈火,熊熊燃燒。在烈火與人群之間,有一條小路,蜿蜒崎嶇,通向洞口。一道矮墻,樹立路邊,矮墻之上,一些木偶,豬狗馬人,橫七豎八擺放其上??梢韵胂螅鸸庹丈淠九?,影子映射在洞穴的墻壁之上。千百年來,世世代代生于洞穴之中的人們,眼睛之中看到的盡是影子。影子的先后順序,大小比例,是其唯一的認識的事物。洞穴之中的任何聲音的回響,在他們看來,都是影子發(fā)出的。心中的一切信仰,頭腦中的一切知識,生活之中的一切準則,都是影子塑造的。一言以蔽之,影子就是一切,影子就是真理,像神一樣,成為洞穴之中最具決定性的根據(jù)。偶然地,有一天有位年輕人的鎖鏈松開了,不管是主動或是被迫,他邁步向前,走近墻壁,觀察影子。但是,觸摸不到,飄忽不定。疑惑的年輕人轉(zhuǎn)過身來,回頭定睛,看到了火光。漸漸低,也看到了矮墻以及上面的木偶。他走進矮墻,看到木偶,觸碰到了。發(fā)現(xiàn)木偶與影子的相似性。經(jīng)過思考,進一步發(fā)現(xiàn),木偶才是真實的,影子是假的。他回頭看著自己的親人朋友,不敢說出實情,因為沒有人會相信,反倒認為自己是一個瘋子。他順著小路,走向洞口。眼睛受到強烈光線的刺激,極其難受。但是不久適應了,走出洞穴,在大地之上,看到了真實的豬狗馬人,木偶的原型。這時他才真正認識到,木偶也不是真實的,洞穴之外的才是真實的。原來是,影子模仿木偶,木偶模仿真實之物。過去的信仰、知識,以及生活之中的一切準則,都是影子造成的,而真實的卻是在洞穴之外。人類生活在虛假之中,渾然不覺,但卻自以為是。如果有誰認為影子是假的,將會最先受到懲罰,投訴控告,或者是驅(qū)逐流放,甚至是獻出生命。
看到真實之物的人,其實就是真正受到教育———高等教育———的人。但是,這僅僅是教育的一半。另一半在于,得到真實之物的年輕人,必然受到某種命運的召喚,他會毅然決然,返回洞穴。引導洞穴之中的人類,過最恰當?shù)纳睢KS護那堆熊熊的烈火,不使其熄滅。他不消滅影子,幸福的生活需要影子。他不將所有人引出洞穴之外,因為人類天然需要洞穴。人類的命運具有難以超越的局限。局限就是一種保護,生命因之而顯得具有意義。當然,他有一個最重要的任務,發(fā)現(xiàn)和教育與他一樣有天賦的年輕人?!@才是真正的教育,大學教育。
往日的人類生活在洞穴之中,當今的人類如何呢,是否在洞穴之外?在洞穴之中,火光與影子造成了洞穴的一切,當今的世界,火光好似電腦手機,影子好似電影短信。人們的生存境況好似沒有改變。這是人類永恒之困境。盡管如此,大學是唯一通往真實之物的通道。大學肩負著一種責任,維護這一通道,適時地給某些人開放關口。大學教育也就是唯一打開這一通道的鑰匙,因為大學之中有大書,大書教養(yǎng)出大的靈魂。
選自“讀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