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玲
百年培英,百年風雨百年歌。一棵參天大樹,一定經過無數歲月的滄桑;一所培養(yǎng)出無數優(yōu)秀人才的學校,一定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廣東省廣州市西關培英中學(以下簡稱“培英中學”)創(chuàng)辦于1879年。 138年過去了,培英中學歷經風雨,飽經滄桑,經歷了晚清、民國和新中國三個時代的更替,從只招男生發(fā)展到培養(yǎng)“白綠英才”的現代特色學校,從幾個人的小學堂發(fā)展到七所培英學校分布全球。一代代培英人發(fā)揚“白綠”精神,堅持全人教育,晨沐朝霞,夜伴星斗,上下求索,以百折不撓的氣概,鑄造了百年的輝煌。
早在1879年校祖創(chuàng)辦培英中學以來,就倡導“全人教育”的理念?!靶W娴慕逃軐W在當時是先進的,他深信學生全面發(fā)展的原則,不但在知識和精神上,而且在身體方面也要得到發(fā)展。(《培英史話》)”全人教育的理念,強調了教育應該是整體性的、全面性的,同時要考慮受教育者的發(fā)展學習需要與順序,這樣培養(yǎng)出來的學習者才能在心智及體魄等方面得到健全均衡的發(fā)展。我們將“全人教育”具體闡釋為“以人為本,全體發(fā)展,全面發(fā)展,個性成長 ”,明確以“弘揚‘白綠精神,堅持全人教育,培育現代英才”為辦學理念,這正與校祖提出的教育原則一脈相承,并符合當前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新課程理念,為培英中學的教育事業(yè)奠定了發(fā)展的基石。
一、弘揚“白綠”精神
(一)“白綠”精神的內涵
“白綠”是培英的校色。白色是最單純、最統一的一種顏色,它象征著純潔、光明、真誠、坦白和謙遜。綠色象征著生命、春天、希望、和諧。在整個大自然中,只有它普遍地裝點著這個世界?!鞍拙G”共處,和睦協調,如松似雪,松在雪中,不屈不撓,雪中有松,更顯高潔。白綠相映,蘊含著師生對純潔、真誠、生命、希望、和諧的追求。
“白綠”精神在世代培英學子的心中萌芽生長,經過一代代培英人的灌溉,逐步形成了一種十分具體的行動的準則與精神追求:熱愛祖國的愛國精神;熱愛勞動的服務精神;熱愛科學的求實精神;熱愛母校、“白綠”兒女一家親的團結互助精神。
(二)以“白綠”精神為主導構筑校園精神文化體系
在培英校歌中有這樣一段歌詞:“我愛我培英學校,優(yōu)良傳統,白綠健兒,一家親情誼重,信望與愛,陶鑄英才為國用,鷹揚長空。廣沐化雨春風?!碑斨芯吞N含著一個以“白綠”精神為主導構筑的校園精神文化體系。
1.校訓:信、望、愛
我校曾經是教會學校,校祖是來自美國的那夏禮牧師,校訓“信、望、愛”來自《圣經》。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當今培英體系學校對“信、望、愛”賦予了新的內涵:信:崇高的信仰、堅定的信念;望:遠大的理想、勇于進取的精神;愛:愛人類和人類創(chuàng)造的文明,愛我們的民族和我們民族賴以生存的社會主義。
培英中學,歷經百年風雨,有著自己獨特的社會歷史發(fā)展軌跡和特有的教育情懷。在秉承傳統的前提下,我們對“信、望、愛”有自己的解釋。
信,本義是不疑,有“誠信、守信、言必由衷”之意。能不疑人,不被疑,方可稱“信”。古語有說“人之所助者,信也”,在現實生活中,對一個人最有幫助的乃是信,一個沒有“信”的人,難以立足。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從信的本義引申出更為豐富的內涵,我們將其概括為:信念、自信、誠信。
信念——信念堅定,追夢不止,永不言棄;
自信——相信自己,滿懷信心,自強不息;
誠信——誠實守信,自尊自愛,做人之本。
望,“為人所仰”。從甲骨文字形看,上面是“臣”,像眼睛,下面是“壬”,像一個人站在土地上遠望。小篆字形又加“月”字,表望的對象。一個人腳踏大地,仰望皓月,心中懷有遠大的抱負,須腳踏實地。而能有所成就之人又往往需經歷寂寞獨行之痛苦。有仰望的勇氣、堅守的毅力,需要回歸歷史積攢養(yǎng)料、汲取動力,從而展望未來。我們概括為希望、守望、回望。
希望——相信遠方,相信未來,樂觀向上;
守望——守望相助,攜手并肩,團結協助;
回望——懂得感恩,心系培英,白綠一家。
愛,“仁之發(fā)也”。內心有愛,能體味世間萬物之真善美,愛是一種感受。在體味世間百態(tài)中,萌發(fā)愛的種子,愛也是一種行動。因此我們要在身體力行中,品味種種愛,付出愛。愛包含博愛、愛國、愛校、自愛。
博愛——尊崇自然,熱愛生命,人間大愛;
愛國——熱愛祖國,責任擔當,無私奉獻;
愛校——愛我培英,一日培英,一生培英;
自愛——完善自我,寬以待人,自尊自愛。
2.“培英咕喱頭”的實干精神
培英中學地處廣東省廣州市老西關,這里是廣州傳統文化的一個縮影,只要親臨其境就能感受到它鮮明的鄉(xiāng)土文化特色。它融進了廣州人的“城市精神”,即“敢為人先、奮發(fā)向上、團結友愛、自強不息”。我們這所百年老校里孕育的就是這樣一種生生不息的生活意念:盡管出生不是高貴的,但是我同樣是要成才的。一直流行于培英學子口中的校園歌曲《培英咕喱頭》歌,歌詞唱道:“培英咕喱頭,誰說咕哩不上流,小姐少爺多依賴,文弱書生少用手,培英咕喱頭,手腦并用不怕苦,千鈞重擔上肩頭,為中華為民族,唱首苦力歌,贊美一等咕哩頭?!薄肮玖^”在粵語中有“做苦力”之意,而要做“手腦并用”的“一等咕哩頭”就充分體現出培英人的全面發(fā)展、勇于開拓、刻苦耐勞、實干謙遜的精神。
3.“鷹”的精神境界
培英中學的?;帐且恢徽钩岬男埴棧蛟S因為校祖是美國人,我們的校徽和美國的國徽很像,都是鷹。鷹,是天地間飛翔的精靈,面對狂風驟雨,勇敢的雄鷹振翅搏擊。我校以鷹為?;眨菍Α苞棥钡木竦脑忈?,對“鷹”的品質的傳承,讓這種精神激勵我們白綠兒女繼往開來,學習鷹的風骨、鷹的氣質,不畏艱險,勇往向前。這鷹的形象也正是培英人奮發(fā)有為、志向高遠的象征。校歌歌詞中“鷹揚長空”,正是勉勵學子們要有報國的遠大志向。
一年一度的傳鷹儀式,就是對鷹文化的一種傳承,更傳達出學子們振翅高飛的強烈愿望和拼搏精神。組織以鷹為主題的各類競賽活動,逐步使鷹的精神內化到學生心中。結合我校發(fā)展性評價的要求開展“雄鷹計劃”,在初、高中,每個年級設有一個奮斗目標:一年級為雛鷹待發(fā),二年級為雄鷹展翅,三年級為雄鷹高翔。把思想、紀律、生活、學習四方面的管理評價有效結合學校的“鷹”文化形成激勵機制,互相促進,鼓勵學生們積極上進,營造良好的校風。
4.“鐵軍”精神勵我行
“英才為國用”,陳鐵軍,培英人都會銘記的名字,在五四愛國運動的革命沖擊下,陳鐵軍毅然放棄了榮華富貴的生活到坤維女子中學(即現在的培英中學)求學,在學校里她得到了語文老師、共產黨員譚天度的引導幫助,受到了大革命洪流的鼓舞,與同班同學區(qū)夢覺(我國婦女運動的先驅)等積極投身到反帝反封建的國民革命運動中去。她把自己的原名“燮軍”改為“鐵軍”,表示自己鐵下心腸干革命的決心。這個名字寄托了她拯救祖國和人民的崇高理想,表現出她隨時為革命犧牲的堅強意志。在獄中,她和志同道合的周文雍大義凜然地面對審訊,并將敵人刑場上的槍聲視作他們婚禮的禮炮,英勇就義。陳鐵軍的事跡譜寫了培英近代史上一曲英雄贊歌?!拌F軍”精神是滋養(yǎng)新一代培英人的一塊沃土。校道旁立有陳鐵軍烈士的塑像,學校每年都會組織學生開展紀念革命先烈陳鐵軍的活動,學習革命先烈的光榮事跡。校團委、大隊部開展 “鐵軍支部”和“鐵軍中隊”的評選活動,使“鐵軍”精神深入人心。
5.四海之內,“白綠”一家
培英校友遍布全球,目前全世界有45個培英校友會。在我們培英學子當中也流傳著一句名言“四海之內,白綠一家”。在培英的大家庭里,每一個成員都秉承校訓“信、望、愛”,每一位培英校友都視大家為一家人。正是這“水有源,樹有根;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的母校情結,讓校友們無論身處何方,位居何職,總是心系母校,以自己出色的業(yè)績?yōu)槟感T龉馓聿?,以不同的方式支持母校的建設與發(fā)展。培英中學名譽校長蔡建中教授就是身體力行遵循“信、望、愛”的校訓,時刻心系母校的發(fā)展,他就是培英人學習的典范。
弘揚“白綠精神”,就是要讓學生在愛國愛校的教育熏陶下,成長為一個具有高尚情操、良好品德、健康身心,努力學習,有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國家棟梁之才。
二、堅持全人教育
(一)“全人教育”的內涵
1866年,那夏禮博士乘坐小型帆船,歷經109天從紐約到達香港,在1879年創(chuàng)辦了一所男子中學——培英中學。校祖本人就是英才,他說:“陳腐的帝制之下,中國學子定必年年、歲歲苦于文學堆塞,死記條教,可悲之至。中國人需要在學習方式方法上來一場徹底的革命。他們需要學會獨立思考?!彼慕逃^念至今仍具有先進性。當時的中國教授的是四書,而我們校祖創(chuàng)辦的培英中學授以數學、科學、地理、歷史、體育等學科,其提出的“全人教育”的辦學理念,至今仍因符合現代教育理念而發(fā)揮著指導作用,足見其真知灼見。
全人就是“完整的人”。全人教育就是要超越學科與專業(yè)的分割,全面提高人的綜合素質。除了知識的傳授和技能的習得,更注重學生在身心、知識、智力、道德、批判性思維、創(chuàng)造性精神、價值操守等方面的均衡發(fā)展。
(二)實施“全人教育”的目標
實施全人教育是要讓學校的教育實現“以人為本、全體發(fā)展、全面發(fā)展、個性發(fā)展”的目標。近年,我校生源發(fā)生了變化,素質有些參差不齊,給教育教學管理帶來了前所未有過的困惑與壓力。我們探索如何實現“低進高出”,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再創(chuàng)加工能力強的名校聲譽。校領導和教師進一步解放思想,以科學發(fā)展觀為指導,勇于實踐,提出了“不讓一個孩子掉隊”。在“要使每個學生經過三年學習,各有所進,體驗成功,基礎扎實,素質提高”思想指導下,確定“以學生發(fā)展為本,面向全體,分類指導,分層推進,縮小分化,綜合發(fā)展”的教改目標。
1.以人為本
所謂“以人為本”,從根本上說就是要依靠人、為了人、尊重人。教育“以人為本”就是要確立以師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將其貫穿到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教育“以人為本”的基本內涵就是為了師生、尊重師生、依靠師生。
學校教育必須以學生和教師的共同成長為根本目的,始終把師生的發(fā)展作為學校全部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一方面,應以育人為本,促進每一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另一方面,必須滿足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需要。教育“以人為本”強調師生的共同發(fā)展,以學生能力發(fā)展為本,扎實開展教育教學工作,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學生增強學習能力,不斷增長知識與技能;以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為本,大力倡導學習型學校的建設,為教師能力素質的提升搭建深遠發(fā)展的平臺。只有在實踐中不斷促進教師提升,才能使學生獲得全面發(fā)展。
以人為本就是從關注師生生命整體發(fā)展出發(fā),尊重、理解和信任每一位教師和學生,給予學生成長成才的條件和教師發(fā)展、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的空間。 學校教育也只有貫徹“以人為本”,才能把教育教學推向新的高度。
2.全體發(fā)展
引導教師關注學生的差異性,因材施教,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樹立“尊重個體、面向全體”的觀念,在尊重學生個體發(fā)展的基礎上,推進全體發(fā)展。教育面向全體學生,讓每一位學生得到平等的學習機會,施展所長;讓每一位學生得到客觀、科學、公正的評價,積極上進。教師深入了解學生、研究學生,努力提供適合學生的教育。
3.全面發(fā)展
一個人的全面發(fā)展,就是“身心、智力、敏感性、審美意識、個人責任感、精神價值等方面的發(fā)展”。
由此觀之,一個人的全面發(fā)展除體能、智能健全,還要有正確的世界觀、科學的人生觀、明確的價值觀,對社會有很強的責任心,對事業(yè)有飽滿的上進心,對家庭有充分的仁愛心,對生活有高尚的情趣等。社會是一個動態(tài)的發(fā)展過程,一個人即使德、智、體、美等各方面都很優(yōu)秀,但社會每時每刻都在發(fā)展進步。為了適應社會的迅速發(fā)展,我們仍然需要不斷堅持學習、終身學習,這樣才有可能與社會發(fā)展保持同步。學校教育要做到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就是要堅持培養(yǎng)學生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只有全民族的個人終身學習,才能實現整個社會人的全面發(fā)展。
4.個性成長
堅持全人教育,就是要強調人的整體發(fā)展,強調培養(yǎng)全人,注重學生的各方面能力的培養(yǎng),但不是要求平均發(fā)展、門門優(yōu)秀。堅持全人教育就是要關注個體各項素質指標的量化進步,同時更關注個體人格養(yǎng)成的動態(tài)發(fā)展過程,強調個體的多樣性,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發(fā)現學生的“天賦”所在,讓特長更長。
三、培育現代英才
培育現代英才正是“培英”的內涵所在?,F今人類在政治、經濟、科學、文化、教育等領域都已向現代化邁進了,只有與時俱進地“培養(yǎng)現代英才”,才能適應時代發(fā)展的需求?!芭嘤F代英才”包括六方面的素質培養(yǎng):
一是要努力提高道德素質,即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等思想意識水平,陶鑄英才為國用。
二是不斷提升生存素質,即身體素質、生存能力、生存智慧、生存藝術。
三是注重發(fā)展智能素質,即通過培養(yǎng)良好的智能行為與智能習慣,提升人的智商水平。
四是培養(yǎng)健康的心理素質,即具有博大的愛心、開朗的性格、堅強的意志、寬廣的胸懷、承受各種壓力的能力。
五是具備豐富的情感素質,即以真誠而豐富的情感與人表達、交流、溝通、合作的能力。
六是積極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素質,即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精神和創(chuàng)造能力。愛護和培養(yǎng)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幫助學生自主學習,激發(fā)創(chuàng)新精神,開拓創(chuàng)新思維,發(fā)展創(chuàng)新能力。
(本文部分內容得到了胡潤珍、黃碧燕等老師的幫助。特此致謝?。?/p>
(作者單位:廣東省廣州市西關培英中學)
(策劃編輯:譚志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