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翻譯過程中譯者身兼雙重身份,既是原作的讀者,又是譯作的創(chuàng)造者。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勢必受到其自身的能力、翻譯觀等因素的影響,不可避免的對原作進行一定的改動,這勢必引起創(chuàng)造性叛逆。小說《扶?!肥侵乱泼褡骷覈栏柢叩拇碜?,對早期移民經(jīng)驗和中西文化沖突有著深刻揭露,在北美華文流散文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本文將分析文中部分的創(chuàng)造性叛逆。
關鍵詞:創(chuàng)造性叛逆;《扶?!?;譯者
作者簡介:趙穎惠(1992-),女,湖南岳陽人,就讀于湘潭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語言文學研究生,研究方向為翻譯理論與實踐方向。
一、《扶桑》中個人意象上的創(chuàng)造性叛逆
譯者Cathy Silber在翻譯過程中對于原作中符合西方強勢文化認知的中國形象,她采取了忠實翻譯;但對于原作中顯露的反東方主義傾向,則采取了刪譯和簡化策略。因此,中外評論者對扶桑這個人物的理解大相徑庭。
在文中,嚴歌苓賦予了扶桑這個形象很多女性主義特性,如扶桑的自然原始和內(nèi)心平靜、寬恕等。但是譯本中這些特性都遭到了譯者不同程度的刪譯和簡化。本文僅以“寬恕”為例進行分析。
嚴歌苓筆下的女性往往寬恕男性,即使是對她們進行性侵犯的男性,她們并沒有把男性迫害的行為當作對自己的傷害,這一點在扶桑身上體現(xiàn)的很明顯,嚴歌苓指出,“對于男性也好,對于強迫她的人也好,對于踐踏她的人也好,她都用一種悲憫和寬容的態(tài)度來接受所有的這些所作所為,她允許這些惡的東西存在。我覺得這種寬容和接納是一種佛性的表現(xiàn)”(嚴歌苓等,2006:6)。具體來說,扶桑寬恕跟其他白人一起輪奸她的情人克里斯,等等。比如:
原文:他不知道這個女人是什么。她有圣母一般的寬容?還是她編織了天羅地網(wǎng),讓他連人帶心一塊兒栽進來,永生永世逃不出去?(2012:253)
譯文:Who wasthiswoman?A saintwho could forgive anythings Or a hunter who set such good traps that he would never escape?(2001:249)
原文中關于寬恕的粗體部分得到了忠實的翻譯。克里斯在暴亂中侵犯了扶桑,流了滿臉淚水,而扶桑只是安然的跪了下來,為他擦掉淚水。她跪著,再次寬容了世界,寬容了附加在她生命里的無數(shù)丑惡。
很多宗教都推崇“寬恕”,比如佛教、猶太教等。因為譯者Silber母親是猶太人,考慮到寬恕德國納粹分子構成猶太人身份的一個重要成分,譯者Silber的猶太人身份或許導致了她欣賞“寬恕”這個概念。而且Silber在其學術文本中明確表示了尊重他者的立場,以及抵制“話語殖民”。所以在某些情況下忠實翻譯了凸顯扶桑寬恕的例子。
二、結語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出現(xiàn)“文化轉向”后,翻譯不再只關注傳統(tǒng)語言學方向,也不再要求譯作和原作的語言“對等”,開始思考歷史文化因素的影響,從而揭露出在文化互滲的過程中不同文化交流時所產(chǎn)生的碰撞和差異。翻譯,尤其是文化翻譯,因其作為跨學科、跨文化、跨時空、跨語言的翻譯活動,譯者的創(chuàng)造性叛逆已成為翻譯不可避免的本質特征。有時候譯者的創(chuàng)造性叛逆會給譯作帶來意想不到的新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