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陽渠是伴隨著漢魏洛陽故城的營建、改造、擴建而產(chǎn)生的水利配套工程,通過對周邊河流的開發(fā)利用,并經(jīng)過不斷地增修、完善,其功能日趨合理,形成了獨有的城市水利系統(tǒng)。在城市生活用水、防御、灌溉、泄洪、漕運及環(huán)境美化等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促進了洛陽的城市發(fā)展,成為我國古代城市水利設施發(fā)展的典范。
關鍵詞:漢魏洛陽故城;陽渠;城市水利
中圖分類號:K2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0751(2017)07-0110-05
“居中而治,四塞險固,山河拱戴”是中國封建王朝建都選址的既定理念??v觀歷代都城,幾乎無一例外地依山傍水而建,說明古代都城的選址對于以山川河流為載體的水源的高度依賴,其中還有對河流、池沼進行疏浚、截流、導引、改造等工作,使其能更好地滿足都城對水源的需要。漢魏時期的陽渠就是伴隨著洛陽城的營建、改造、擴建而產(chǎn)生的水利配套工程。有關洛陽故城陽渠的修造、改建及其功能,諸多學者做了大量研究工作①,但關于陽渠的建設對漢魏洛陽城市民生活和城市生態(tài)方面的討論還不夠深入,本文擬對此方面做一討論,以說明人工河渠在古代都城建設中對城市生活和城市生態(tài)所產(chǎn)生的影響。
一、漢魏洛陽故城的修建與陽渠的開鑿
1.漢魏時期洛陽城的修建
漢魏洛陽故城修建始于周朝,周成王時期,先后命召公和周公規(guī)劃營筑雒邑?!俺赏踉谪S,欲宅雒邑,使召公先相宅?!雹凇拔┨O戎芄嗾?,越若來三月,惟丙午朏。越三日戊申,太保朝至于洛,卜宅。厥既得卜,則經(jīng)營?!敝芄坝栉┮颐劣诼鍘?。我卜河朔黎水。我乃卜澗水東,瀍水西,惟洛食。我又卜瀍水東,亦惟洛食”③。經(jīng)過占卜,在澗水東、瀍水西之間和瀍水東的洛水之濱皆卜兆大吉。遂在澗水東、瀍水西、洛河北岸修建王城,作為周之東都,周王居之。周人又在王城東四十里處建都城,以遷殷民,史稱成周。鄭玄《詩譜·王城譜》稱:“周公攝政,五年,成王在豐,欲宅洛邑,使召公先相宅。既成,謂之王城,是為東都,今河南是也;召公既相宅,周公往營成周,今洛陽是也。”④由此可見,西周時期的洛陽城址在洛水以北,邙山以南,瀍水以西的地帶。這也是漢魏洛陽故城建城之始。
近年來,有關考古工作者也對西周時期的成周城(洛陽城)進行了勘測,認為成周呈東西長方形,位于漢魏洛陽舊城城址的中部。其具體范圍大約北到自東墻上東門至西城上西門的東西一線,二門附近南北向城墻有東西向小轉(zhuǎn)折;南到東城墻望京門和西墻廣陽門北側(cè)各自的城墻轉(zhuǎn)折處一線。經(jīng)測量大致約合當時東西六里,南北五里。⑤
秦滅周后,洛陽城有所擴建,“洛陽城,周公所制,秦封呂不韋為洛陽十萬侯,大其城?!雹迏尾豁f向南擴修洛陽城,使其初步達到“九六城”規(guī)模。
東漢時期,洛陽城又有大規(guī)模的修繕和營建,東漢中期在北宮以北修建苑囿,直抵北墻,形成南、北兩宮對峙?!埃尻枺┏菛|西六里一十步,南北九里一百步。”⑦東漢末年,洛陽城遭到嚴重破壞,獻帝初
收稿日期:2017-05-19
作者簡介:賈璞,女,河南省博物院研究部文博館員(鄭州450002)。
平元年(190),董卓“盡徙洛陽人數(shù)百萬于長安”“悉燒洛陽宮廟、官府、居家”⑧。建安二十五年(220),曹丕遷都洛陽后重修洛陽城和宮殿,建百官朝堂,營立太學,形成了都城的基本輪廓。到魏明帝時,開始了全面建設?!度龂尽の簳份d:“大治洛陽宮,起昭陽、太極殿,筑總章觀?!薄爸嬯H諸門”“于芳林園中起陂池?!雹嵩巯涛醵辏?65),對洛陽城進行了增辟和擴建,增辟了國子學、明堂、辟雍、靈臺,擴建了一系列園林別館。北魏太和十七年(493),孝文帝遷都洛陽。景明二年(501),宣武帝決定在東漢、魏晉時期的宮城、內(nèi)城基礎上修建外廓城?!鞍l(fā)畿內(nèi)夫五萬人,筑京師三百二十三坊,四旬而罷?!雹饨?jīng)大規(guī)模改建,都城形制為之一變。北魏之后,隨著隋朝都城的遷址,漢魏洛陽城遂漸荒廢。
由以上文獻可知,洛陽作為都城的歷史可從東周算起,直至北魏天平元年(534)廢棄,時間累計達540多年。但由于東周考古資料缺乏,因此,習慣上多稱之為“漢魏洛陽故城”。
2.陽渠的開鑿及其稱謂變化
漢魏時期的洛陽城位于伊洛盆地,其四面環(huán)山,地勢北高南低,盆地內(nèi)有伊、洛、瀍、澗(谷)等河流。洛河自西而東從盆地中穿過;瀍、澗(谷)二水于盆地西部納入洛水;伊河于盆地中部會流于洛河。出于戰(zhàn)略的考慮,成周選址在伊洛河之北,依山面河,由山麓至河岸,海拔高度緩緩下降,平均海拔在120—140米。洛水雖流量大,但河床海拔低于120米,因此,想要河流自主流入洛陽城很困難。而且由于季節(jié)性因素,洛河水量不穩(wěn),汛期水量增加,極易對洛陽城居民生活產(chǎn)生威脅。谷水和瀍水雖海拔相對較高,注入洛水前海拔高度達150米,但谷水距洛陽城較遠,且穿越地段地勢較崎嶇,減弱了谷水的流量。因此,為了滿足成周城用水的需要,勢必要對周邊河流、池沼進行疏浚、截流、導引、改造。陽渠就是伴隨著成周的營建而產(chǎn)生的水利配套工程。
《左傳·襄公二十五年》引韋昭說:“洛水在王城南,谷水在王城北,東入于瀍,至靈王時谷水盛出于王城西,而南流合于洛?!庇纱丝芍?,周公旦營建王城和成周時,曾引谷水(澗河)從王城北(今洛陽市王城公園北)向東,越瀍河至成周,再向東南流入洛河。此渠當有供王城、成周用水的作用,即為周陽渠?!俺牵尻柍牵┲髅嬗嘘柷?,周公制之也。昔周遷殷民于洛邑,城隍偪狹、卑陋之所耳;晉故城成周以居敬王,秦又廣之以封呂不韋。以是推之,非專周公可知矣?!薄端⒔?jīng)·谷水注》載:“故李尤《鴻池陂銘》:鴻池之陂,圣王所規(guī),開源東注,出自城池也?!薄埃柷┳蠛掀呃餄尽薄瓣柷鹘?jīng)漢廣野君酈食其廟南”“陽渠水又東經(jīng)亳殷南?!睆闹锌梢钥闯?,李尤認為鴻池陂北岸的陽渠是圣王規(guī)劃的。李尤、陸機、劉澄之、酈道元的觀點吻合,進一步證實陽渠的始建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
西周、東周時期的文獻對陽渠的名稱沒有明確描述,至東漢時期文獻統(tǒng)稱“陽渠”。曹魏、西晉時期,陽渠的稱謂,分為城東、城西兩部分。城西部分有“千金渠”“五龍渠”“代龍渠”“九龍渠”等稱謂,這些都是在原來陽渠基礎上新修造的,當屬陽渠的一部分。而城東部分,有“陽渠”“九曲瀆”的稱謂。北魏時期,城東、城西統(tǒng)稱“陽渠”,環(huán)城陽渠和城南漕運渠道有“谷水”之稱。
陽渠的修建為歷代洛陽故城的供水、防洪、城市防御、農(nóng)田灌溉、水運交通(漕運)、環(huán)境美化等提供便利條件,帶來巨大的政治、經(jīng)濟功能及社會效益。
二、陽渠的功能
1.陽渠的供水、灌溉、防御功能
修建開鑿陽渠主要是為了解決洛陽城城市供水的問題。前述對洛陽故城地理位置的分析已足以證明這一點。陽渠與洛陽城的建設相輔相成,是營建成周城之初就有的必備工程。此外,陽渠還在農(nóng)田灌溉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據(jù)《戰(zhàn)國策·東周策》記載:“東周欲為稻,西周不下水,東周患之。”充分說明自西周、東周時期,陽渠已經(jīng)作為農(nóng)田水利設施來使用。為當時該地區(qū)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提供了有力的灌溉條件。
東周時期,隨著洛陽城的向北擴建,陽渠也在西周時期溝渠的基礎上不斷改造。《洛陽伽藍記》記載:“谷水周圍繞城至建春門外,東入陽渠石橋?!笨梢娭辽購臇|漢建武二十二三年起就已經(jīng)可以“谷水周圍繞城”了。至北魏,《水經(jīng)·谷水注》記載了谷水(護城河)在洛陽城周圍的流向,“谷水于雒陽城西北枝分,一東流逕金墉城北”,“逕洛陽小城北,又東歷大夏門下”,“又東逕廣莫門北”,“又東出屈,南徑建春門石橋下”,“谷水自城西北枝分,其一水南注,自閶闔門而南”,“逕西陽門”,“又南逕西明門”,“谷水又南,東屈逕津陽門南”,“又東逕宣陽門南”,“又東逕平昌門南”,“又東逕開陽門南”,“谷水于城東南隅枝分北注,逕青陽門東”,“又北,逕東陽門”,“又北,入洛陽溝”。此記載已為現(xiàn)代考古勘查證實,此時洛陽城的護城河已非常完善,渠道四面繞城,既寬且深,其走向與城垣平行并保持一定的距離,寬約18—40米不等,這也使城市防衛(wèi)能力有所增強。
2.陽渠的漕運功能
陽渠的“堰洛通漕”功能在東漢比較顯著。東漢建都洛陽后,隨著洛陽人口的不斷增加,對糧食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同時,洛陽坐落于關東地區(qū),接近糧食產(chǎn)區(qū),周邊河流眾多,具備大規(guī)模漕運的條件。因此,東漢建都后立即著手解決京都的供水和水運問題。據(jù)文獻記載,東漢時為漕運而對陽渠的修建至少發(fā)生過三次。
建武五年(29),從周王城故址以北(今洛陽市王城公園北),筑堰開陽渠,“穿渠引谷水注洛陽城下,東瀉鞏川,及渠成而水不流”。當時引谷水東流,經(jīng)洛陽城下,在今鞏義市附近東注于洛,但因水源不足、渠道太淺等原因,未能成功?,F(xiàn)代的考古勘查對此進行了證實,“城東陽渠東段,渠淺且窄,底部無淤泥流水痕跡,當是此次工程的真正遺跡”。建武二十三年(47),對陽渠進行了第二次修建,“建武二十三年,純?yōu)榇笏究?,‘明年,上穿陽渠,引洛水為漕,百姓得其利”?!端?jīng)注·谷水注》也記載此事:“漢司空漁陽王梁之為河南也,將引谷水以溉京都,渠成而水不流,故以坐免。后張純堰洛以通漕,洛中公私穰贍。是渠今引谷水,蓋純之創(chuàng)也?!睆奈墨I可以看出,王梁開渠所引的河水為谷水,張純引的為洛水。王梁開的舊渠,從洛陽城北流過,在東北城角再南流,至建春門石橋下。張純開的新渠經(jīng)過城西白馬寺東,南流從西南城角向東折,再由東南城角折向北,也至建春門石橋下。兩渠匯合,再向東經(jīng)過偃師城南,注于洛水。張純這次穿鑿陽渠,達到了堰洛通漕的效果。為京都范圍內(nèi)的灌溉和運輸提供了方便。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城東陽渠段是漕運暢通的關鍵,但由于地勢較高,常淤積嚴重,影響水流。因此各朝都十分重視對城東陽渠的疏浚。陽嘉四年(135),漢順帝下詔書興修上東門外的漕渠和石橋?!皹蚴捉▋墒?。橋之右柱銘云:陽嘉四年乙酉壬申詔書,以城下漕渠,東通河、濟,南引江、淮,方貢委輸,所由而至,使中謁者魏郡清淵馬憲監(jiān)作石橋梁柱,敦敕工匠,盡要妙之巧,撰立重石,累高周距,橋工路博,流通萬里云云?!标柤嗡哪?,在陽渠的舊址上,城東陽渠再次進行改造,渠道被加寬、加深。此記載已被現(xiàn)代考古勘查證實,發(fā)現(xiàn)“城東陽渠西段比東段寬而且深,中途與鴻池陂北側(cè)打通并匯入”“且鴻池陂北壁自然沖刷的痕跡擴大”“從此可以看出此次陽渠的改道,利用鴻池陂與洛陽城南的渠道匯合,非常成功地打通了一條重要漕運渠道。”
陽渠經(jīng)數(shù)次的修造之后,其城東、城西的行經(jīng)路線及功能已基本確定。城西陽渠主要為引谷入洛工程,以保障洛陽城城市供水、農(nóng)田灌溉所需;城東陽渠主要為堰洛通漕工程,引入谷水過城東,南經(jīng)鴻池陂,再向東至堰師東南入洛河,從而形成了以洛陽為中心,通過陽渠連接黃河、汴渠、淮河的一條水運航線。把洛陽同中原、江淮等農(nóng)作物的主產(chǎn)區(qū)更緊密地聯(lián)結(jié)起來。彼時洛陽水運商路已相當暢通,“東通河濟,南引江淮,方貢委輸,所由而至?!睎|漢王符在《潛夫論》中也對洛陽到江南水路商運有過記載:“今者京師貴戚,必欲江南檽、梓、豫章之木。邊遠下土,亦競相放效。夫檽、梓、豫章,所出殊遠,伐之高山,引之窮谷,入海乘淮,逆河溯洛”陽渠的“堰洛通漕”使洛陽成為當時最大的漕運中心,促進了洛陽的經(jīng)濟發(fā)展,同時也鞏固了洛陽的政治中心地位。
曹丕稱帝定都洛陽后,為恢復、發(fā)展因戰(zhàn)亂破壞的經(jīng)濟,先后派王昶、桓范、司馬昭、司馬望、侯史光、毋丘儉等主持洛陽屯田,“以通渠積谷為備武之道”。因此,當時的水利修建多與屯田及漕運相關。比較著名的是重修千金渠和五龍渠,再開新堨,修代龍渠(即九龍渠)。
《讀史方輿紀要》記載:“陳協(xié)鑿運渠從洛口入,經(jīng)鞏縣至九曲瀆,又西至洛陽東陽門,會于陽渠?!蔽好鞯厶臀迥辏?31),都水使者陳協(xié)在原來陽渠的基礎上鑿通了千金渠。用千金渠的渠道,引谷水東流經(jīng)洛陽城北,分一支入城,然后自城北轉(zhuǎn)城東和陽渠會合,由偃師入洛,以增加洛水的水量。此外,陳協(xié)還主持了千金堨的重修,引水溉田,取得很大經(jīng)濟效益?!堵尻栍洝吩疲骸扒Ы饒炫f堰谷水,魏時更修此堰,謂之千金堨。積石為堨,而開溝渠五所,謂之五龍渠。渠上立堨,堨之東首立一石人,石人腹上刻勒云:‘太和五年二月八日庚戌,造筑此堨,更開溝渠,此水沖渠,止其水,助其堅也,必經(jīng)年歷世,是故部立石人以記之云爾。蓋魏明帝修王、張故績也。堨是都水使者陳協(xié)所修也?!贝酥刑峒暗摹巴?、張故績”,即指東漢初年王梁修建的“引谷水以溉京都”之洛陽渠和張純主持修建的“引洛水為漕”的陽渠。據(jù)《洛陽伽藍記》記載:“大城東有太倉,倉下運船常有千計,即是處也?!蹦菚r洛陽城東太倉附近的碼頭是當時中國大型內(nèi)河航運港口之一,停滿了各地至洛陽的漕船,可見當時漕運規(guī)模之大,經(jīng)濟之繁榮。西晉永嘉元年(307)李矩等又重修千金堨,“以利漕運,公私賴之”。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八年(494)遷都洛陽后,“朝廷太和中修復故堨”,繼續(xù)對千金渠進行修浚,仍引谷水經(jīng)陽渠繞城四周。
3.陽渠的防洪功能
陽渠還兼具泄洪和防洪功能?!端?jīng)注·谷水注》云:“千金渠為谷水經(jīng)流其下,開溝渠五,而南出者曰五龍渠,泄瀍暴漲之水,大則五龍渠不及泄,故更于西開泄,名代龍渠,是五龍、代龍皆與千金相屬。代龍渠即九龍渠也?!蔽憾妓拐哧悈f(xié)修千金渠(陽渠),分五個之渠,南面的五龍渠就有泄洪的作用,但水大時,五龍渠泄之不及,遂在西面增開代龍渠,又稱九龍渠。可見當時的千金渠(陽渠)的修建者已經(jīng)充分考慮到其防災的作用。據(jù)統(tǒng)計,從漢至北魏四朝都洛的333年間,洛陽共發(fā)生16次水災,平均21年1次。水患最頻繁的是東漢建武七年(31)至熹平四年(174)的144年間,有水患11次,平均13年1次。但自魏明帝太和五年(231)重修了千金渠(陽渠)之后,至晉武帝泰始四年(268)的37年之間洛陽城無重大水災見于文獻記載??梢?,千金渠(陽渠)的修建極大地緩解了洛陽城的水患。
4.陽渠的環(huán)境美化功能
陽渠的修建也為宮廷和城內(nèi)外公私園林提供了充足水源,起到了城市環(huán)境美化的作用。東漢時,通過陽渠把水引入城內(nèi),利用水資源以及洛陽的地勢特點,修建了多座富有特色的苑囿、園圃。如上林苑、靈囿、芳林苑、西苑、鴻德苑、顯揚苑、長利苑、靈琨苑、菟苑等,皆為帝王、貴臣郊獵之苑。魏晉南北朝時期,洛陽城內(nèi)又興建了許多園林,如,西游園、華林園等。此時的陽渠經(jīng)過修造分出幾條支渠,從洛陽西城的閶闔門、西明門,北城的大夏門等流入城內(nèi),與城內(nèi)的泉池,如翟泉、天淵池、綠水池、九龍池等溝通。從西城門和北城門流入城內(nèi)的渠道,又穿城而過,從南城門和東城門流出城外,仍與環(huán)城的陽渠水相通,形成了全城環(huán)水的美麗風光。據(jù)《洛陽伽藍記》記載:“太倉南有翟泉,周回三里?!薄八q澄清,洞底明靜,鱗甲潛藏,辨其魚鱉?!薄叭饔腥A林園,高祖以泉在園東,因名蒼龍海。華林園中有大海,即漢(魏)天淵池,池中猶有文帝九華臺。高祖于臺上造清涼殿。世宗在海內(nèi)作蓬萊山,山上有仙人館。上有釣臺殿,并作虹蛻閣,乘虛來往。至于三月禊日,季秋巳辰,皇帝駕龍舟鶿首,游于其上?!薄拌土治饔卸继茫辛饔x池,堂東有扶桑海。凡此諸海,皆有石竇流于地下,西通谷水,東連陽渠,亦與翟泉相連。若旱魃為害,谷水注之不竭;離畢滂潤,陽、谷泄之不盈。至于鱗甲異品,羽毛殊類,濯波浮浪,如似自然也。”
三、陽渠的棄用與漢魏洛陽城的荒廢
曹魏之后,西晉和北魏各朝也多次對陽渠進行修造。據(jù)《水經(jīng)注·谷水注》記載:“水積年,渠堨頹毀,石砌殆盡,遺基見存,朝廷太和中修復故堨?!蔽鲿x秦始七年(271),洛陽發(fā)洪水沖毀原有渠堨,遂對陽渠再次整修,將谷水之上的千金堨加固、加高?!段簳份d:“太和二十年將通洛水入谷,帝親臨觀。”歷代對陽渠渠道的頻繁疏浚,一方面反映了各朝政府對陽渠的重視,另一方面也說明漢魏洛陽城引水渠道不斷淤積不夠暢通的事實。這一點已被現(xiàn)代考古證實,洛陽城城東建春門外,深達10米之處,仍為淤土。
為解決渠道的淤積問題,除了疏浚外,還需要不斷增加洛陽城南堰壩的高度,只有這樣才能確保把洛水引入地勢較高的上東門陽渠渠道。高筑堰壩雖然便于引入洛水,但同時被抬高的洛水也使得洛陽城,尤其是洛陽城南面更容易受到水患的威脅。段鵬琦在對洛河故道進行現(xiàn)場勘探之后指出,北魏在洛河之上修筑堰壩甚至造成洛河河道脫離原來故道,轉(zhuǎn)向東北流向洛陽城南。為了躲避水患的威脅,洛南居民紛紛搬離。北魏后期,洛河泛濫更為頻繁,造成洛陽城南了無人家的局面。
此外,從漢魏洛陽城的總體發(fā)展趨勢來看,雖然存在戰(zhàn)亂等因素,但從東周到北魏,洛陽的人口總體是呈增長趨勢的。特別是到了北魏全盛時期,洛陽城的人口達到了最高峰?!皯艨谥當?shù),比夫晉之太康,倍而已矣?!薄熬煐|西二十里,南北十五里,戶十萬九千余?!边@主要得益于北魏遷洛后所實施的一系列經(jīng)濟、政治政策和安定生活環(huán)境。但是,日益增加的人口使得洛陽城原有的供水面臨極大的考驗。遷址以尋求更多的水源已成為城市管理者無法回避的問題。
隋朝時城址兩移至今洛陽市區(qū)一帶,漢魏洛陽城遂漸荒廢。隋的遷都,除了戰(zhàn)亂對洛陽的破壞外,水源的困境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遷址后,伊、洛、瀍、澗四條水系均匯聚于隋唐都城洛陽,成為整個洛陽盆地水源最豐富的地區(qū)。
洛陽城的生活用水和漕運等主要是通過以陽渠為代表的城市水利設施的開發(fā)利用來解決的,并形成了自己獨有的城市水利系統(tǒng)。陽渠通過歷代的不斷增修、完善成為維持和延續(xù)漢魏洛陽故城發(fā)展不可或缺的因素,陽渠與洛陽故城的共生互輔關系成為我國古代城市水利發(fā)展的典范。
注釋
①相關研究有段鵬琦:《漢魏洛陽與自然河流的開發(fā)與利用》,《慶祝蘇秉琦考古五十五年論文集》,文物出版社,1989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漢魏洛陽故城工作隊:《北魏洛陽外廓城和水道的勘察》,《考古》1993年第7期;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漢魏洛陽故城工作隊:《偃師商城的初步勘探與發(fā)掘》,《考古》1984年第6期;王學榮:《偃師商城與二里頭遺址的幾個問題》,《考古》1996年第7期;五井直弘著,姜鎮(zhèn)慶,李德龍譯:《中國古代史論稿》,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第63—173頁;周劍曙,陳華州:《漢魏洛陽城東陽渠、鴻池陂考古勘察簡報》,《河洛春秋》2008年第3期;等。②中華書局編輯部編:《清人注疏十三經(jīng)附經(jīng)義述聞》第5冊,中華書局,1998年,第70頁。③馬將偉:《尚書譯注》,商務印書館,2015年,第151、161頁。④馬骕著;王利器整理:《繹史》,中華書局,2002年,第4028頁。⑤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漢魏城隊:《漢魏洛陽城城垣試掘》,《考古學報》1998年第3期。⑥桑永夫著:《漢魏洛陽故城編年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15頁。⑦皇甫謐撰;陸吉等點校:《二十五別史》,齊魯書社,2000年,第59頁。⑧王鐘麒編:《三國史略》,商務印書館,1931年,第17頁。⑨陳壽撰:《三國志》上,中華書局,2011年,第88頁。⑩魏收:《魏書》,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94、180頁。周勛:《論千金堨與魏晉時期洛陽城水利關系》,《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15年第1期。洛陽市交通志編纂委員會編:《洛陽市交通志》,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330頁。陳橋驛主編:《中國都城辭典》,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369頁。康仙舟,高獻中,王西明著:《偃師風土》,北京華文出版社,1999年,第40、52頁。劉向編集;賀偉,侯仰軍點校:《戰(zhàn)國策》卷一,齊魯書社,2005年,第3頁。杜金鵬,王學榮主編:《偃師商城遺址研究》,科學出版社,2004年,第216頁。杜金鵬,錢國祥主編:《漢魏洛陽城遺址研究》,科學出版社,2007年,第272、26頁。孔祥勇,駱子聽:《北魏洛陽的城市水利》,《中原文物》1988年第4期。周劍曙,陳華州:《漢魏洛陽城東陽渠、鴻池陂考古勘察簡報》,《河洛春秋》2008年第3期。段鵬琦著:《漢魏洛陽故城》,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年,第160頁。趙永復著:《鶴和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183、182、175、176、176、176頁。范曄:《后漢書上》卷四十九,岳麓書社,2008年,第594頁。武漢水利電力學院、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中國水利史稿》編寫組編:《中國水利史稿上》,北京水利出版社,1979年,第269頁。嵇果煌:《中國三千年運河史》,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8年,第283頁。武漢水利電力學院、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中國水利史稿》編寫組編:《中國水利史稿上》,北京水利出版社,1979年,第166頁。酈道元:《水經(jīng)注疏(中冊)》卷十六,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1381頁。吳慶洲:《中國古代城市防洪研究》,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95年,第88頁。楊衒之撰,韓結(jié)根注:《洛陽伽藍記》,山東友誼出版社,2001年,第58、207頁。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漢魏洛陽故城工作隊:《北魏洛陽外廓城和水道的勘察》,《考古》1993年第7期。段鵬琦:《洛陽古代都城城址遷移現(xiàn)象試析》,《考古與文物》1999年第4期。王鳴盛撰,黃曙輝點校:《十七史商榷》中,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905頁。
責任編輯:王軻
Luoyang City Ruins of Han and Wei Dynasty and the Ecological and
Hydraulic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Jia Pu
Abstract:Yang Canal is a hydraulic engineering accompanied by the building, reconstruction, extension of Luoyang city in Han and Wei dynasty. Its function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reasonable to form a unique city hydraulic system,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surrounding rivers, and continual alteration and improvisation. It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water for life, defense, irrigation, flood discharge, water transport of grain to the capital and Landscaping,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Luoyang city, and became a model of the development of ancient city hydraulic engineering.
Key words:Luoyang City in Han and Wei Dynasty; Yang Canal; City Hydraulic Engineering
中州學刊2017年第7期略論中國近代史之開端2017年7月中 州 學 刊July,2017
第7期(總第247期)Academic Journal of ZhongzhouNo.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