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爭議
前不久,一段“山西朔州小學生聽取感恩教育集體痛哭”的視頻在網(wǎng)上流傳。視頻中的學校是朔州市實驗小學,時間是2017年5月10日,“導師”歐陽維建在演講中教育孩子們,要學會忍受母親的脾氣,只有如此才能稱得上是一個感恩的人。他說:“母親如果不把情緒發(fā)泄出來,就會得精神??;母親想把情緒發(fā)泄到父親身上,但是父親不吃這一套;發(fā)泄到爺爺奶奶身上,爺爺奶奶會說她不孝;發(fā)泄到領導身上,領導會罵她一頓;可憐的母親只能把心里的痛苦,發(fā)泄到一個最愛她、最讓她有安全感的人身上,這個人就是她的兒女?!边@是感恩教育還是宣揚愚孝?該新聞引發(fā)了爭議。
【正方】
感恩教育本身沒有什么問題。母親十月懷胎誕下子女,種種辛苦與不便不難想像。父母供子女吃穿用度,在子女生病時比自己生病還著急;為了讓子女成才,想方設法要讓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家里不寬裕的父母,寧可自己節(jié)衣縮食也不愿虧待子女……父母為子女付出是很普遍的。子女對父母的付出心懷感恩之心,那是應該的。所謂“百善孝為先”,感恩與孝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感恩教育不過是提醒子女要感念父母恩情,要對父母孝順。
【反方】
感恩與感恩教育是兩回事。感恩教育宣揚的是一種子女絕對服從父母的愚孝:父母之于子女有絕對的恩情,子女之于父母是絕對的虧欠。在上述視頻中,“導師”歐陽維建教育孩子們,要學會忍受母親發(fā)脾氣,只有如此才能稱得上是一個感恩的人。他說:“如果媽媽的情緒不能發(fā)泄出來,就不能更好地愛我們?!边@是抹殺孩子獨立人格的洗腦行為。孩子應該體諒父母,但體諒也有個度。父母隨便打罵孩子,已涉嫌虐待兒童及家暴,豈能讓孩子安之若素?
【正方】
不否認這種表述太過了,并不適當,但常言道“下猛藥才能治沉疴”。在獨生子女家庭中,有不少父母把子女當成小祖宗一樣供著,這些子女往往會視父母的付出為理所當然,缺乏感恩心、同理心;有的人在成年后仍然不能獨立,總是挖空心思去啃老……這些不良現(xiàn)象,充分說明了一些子女缺乏責任感和感恩心。在感恩教育中動之以情,喚醒子女心中沉睡的良善,可謂對癥。
【反方】
這些不良現(xiàn)象的發(fā)生,與其說是子女缺乏責任感和感恩心,倒不如說是父母對子女教育不當,反受其咎。感恩教育的基本假設是父母是無過錯的、一貫正確的,有錯皆在子女;父母是高高在上的,子女應該跪拜父母。前者把子女置于無限責任的境地,后者把父母擺在無限權力的位置,這是時代錯亂。在現(xiàn)代社會中,首先應該受到教育的是父母,父母對未成年子女有監(jiān)護與養(yǎng)育責任,成年子女對年老父母有贍養(yǎng)義務。
【正方】
沒有法律是萬萬不能的,但法律不是萬能的,法律代替不了教化。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系不能只靠冷冰冰的法律來維持,家庭需要溫情。父母對子女的愛是寫在基因上的,是深沉的,不需要額外的說教,但子女對父母的愛是在后天培養(yǎng)中形成的,相對沒有那么深,這就是傳統(tǒng)講孝道、現(xiàn)在講感恩的原因。感恩教育適度講一些,是必要的,是有利于公序良俗的。
【反方】
可惜現(xiàn)在出現(xiàn)了很多所謂的感恩教育,基本套路都很像傳銷的洗腦模式:上千個成年人聚集在一起,演講者用煽情的話語,營造出一種特定的氣氛,讓受眾用強烈的情緒反應代替理性思考,這其實就是操縱群體心理、集體洗腦。相對而言,未成年人更容易受到心理操控。真正的感恩應該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是對善意的溫情回應,是愛與人性的自然流溢,而不應是人格上的自我矮化與自輕自賤。
【點評者說】
感恩應該是—個褒義詞,為什么現(xiàn)在感恩教育幾乎成了—個貶義詞呢?好的、適當?shù)母卸鹘逃龖撌鞘裁礃幼拥??想要為這個詞正名的人應該拿出一些好的樣板出來。
(摘自《南方周末》2017年6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