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金雙 孫成振 王東娟
摘要 為提升河北科技師范學院實習實踐教學的質量,從3個實習實訓基地教學方式的改革到實習課程考核制度的改革兩方面的綜合改革入手,旨在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和興趣,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并輔助學生加以解決,進而保證學科教學改革順利進行,使得學生實習實踐能力有所提升。
關鍵詞 特用經濟作物栽培技術;實習實踐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 S-0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7)03-0251-02
Abstract In order to fundamental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ractical course in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reform of practical course for special economic crops cultivation from the teaching approach of three production base and examination of practical course, in order to stimulate the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interest of students, guide students to find and solve the problem, so as to ensur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reform and practice of practical course for special economic crops cultivation and improve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Key words Special economic crops cultivation;Practical course;Reform
建設應用型大學是河北科技師范學院專業(yè)綜合改革長期以來的主要目標,而高等教育的目標是培養(yǎng)理論基礎堅實、專業(yè)知識面廣、創(chuàng)造能力強的創(chuàng)新人才[1]。實習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是河北科技師范學院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實習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使理論聯系實踐,將理論知識轉化為操作技能,從而極大地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yǎng)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2-3]。
特用經濟作物栽培技術是一門綜合性應用學科。特用經濟作物涵蓋種類較多,隸屬科屬眾多,生產栽培技術涉及多個學科門類,而實習實踐教學是特用經濟作物栽培技術理論知識與實際生產相結合的重要紐帶。河北科技師范學院大力發(fā)展特用經濟作物相關各學科的專業(yè)改革,與華北地區(qū)資源豐富、亟待合理的開發(fā)與利用的實際社會需求相吻合。近年來,河北科技師范學院不斷進行特用經濟作物栽培技術實踐教學改革,建立了多個校內和校外產學研基地,豐富了學生實習內容,提高了實習質量,激發(fā)了學習興趣,在學校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1 特用經濟作物及其栽培技術
特用經濟作物指對人類有特殊利用價值,被人類栽培的植物。特用經濟作物按照其應用價值分為藥用植物、香料植物、色素植物、淀粉植物、油脂植物等約14種類型。
特用經濟作物栽培技術是一門通過了解不同特用經濟作物的特征特性、生長發(fā)育所需的環(huán)境條件,并在此基礎上通過選地整地、繁殖和播種、田間管理、防病治蟲等各種栽培技術措施,滿足其生長發(fā)育和品質形成的要求,提高其產量的學科。研究對象為各類特用經濟作物,研究目的在于根據特用經濟作物的生物學特性,給予適宜其生長發(fā)育和品質形成的環(huán)境條件,以及與之配套的生產栽培技術,從而達到特用經濟作物質量安全、有效、穩(wěn)定、可控的生產目標。
2 課程特色與實踐教學
特用經濟作物栽培技術涉及植物學、植物分類學、土壤與肥料學、植物保護學、植物生理學等多個農業(yè)相關學科門類;涉及的植物種類包括姜科、禾本科、菊科、葫蘆科、薔薇科等幾十個種屬。特用經濟作物栽培技術多領域、多學科的特性使該學科的實習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成為人才培養(yǎng)的重點和難點。特用經濟作物種類多,植物間差異大,通過實習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學習,不但能夠提高學生對各種植物的感官認識及識別能力,而且能夠鞏固理論知識,幫助學生把理論教學內容與實習實踐環(huán)節(jié)相結合,了解各種特用經濟作物生產栽培中的問題,鍛煉學生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有所用有助于激發(fā)學生對學科的興趣,進而深化學生對學科的認識。由于特用經濟作物較強的綜合性,因此,進一步加強實踐教學的基地建設和產學研基地建設工作勢在必行。
3 實踐教學改革內容
3.1 校園內特用經濟作物的識別與觀察實習
河北科技師范學院昌黎校區(qū)坐落于碣石山腳下,校園內植物種類繁多,有木犀科的紅丁香、白丁香、華山丁香,木蘭科白玉蘭,杜仲科杜仲,豆科槐、紫荊,銀杏科銀杏,忍冬科忍冬,茄科枸杞及薔薇科蘋果、桃、梨、山楂等幾十種木本與灌木類藥用植物和觀賞植物,上百種多年生和一年生草本植物,包括堇菜科紫花地丁,車前科車前,玄參科地黃,薔薇科月季、玫瑰,鳶尾科鳶尾,毛茛科芍藥及菊科小薊、泥湖菜、蒲公英等。校園內豐富的植物種類為學生識別植物、觀察各種植物物候期特征提供了便利的條件。學科實習實踐環(huán)節(jié)改革前的特用經濟作物實習實踐教學實習為集中某個時間進行授課實習,改革后采用分散的方式進行實習實踐,根據各種植物的生長發(fā)育特性和開花習性,分別在早春、初夏、夏秋3個時期進行實習,使學生從感官上熟悉各種特用經濟作物,針對性地觀察相應科屬及類群的植物,從而增強對各種植物的識別能力,同時促使學生查閱相關工具書和資料,了解各種植物的生物學特性、應用價值以及適宜的生活環(huán)境[4]。
3.2 農場特用經濟作物的實習實踐教學
為增強學生對特用經濟作物種類的識別能力,并且使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掌握特用經濟作物的栽培生產技術,該專業(yè)與其他相關專業(yè)建立了長期的人才培養(yǎng)合作關系。河北科技師范學院農業(yè)相關專業(yè)教師隊伍的科研方向眾多,研究的植物種類多,為特用經濟作物栽培技術實習實踐環(huán)節(ji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實踐教學內容涵蓋特用經濟作物整個生長發(fā)育過程,從播種、育苗、移栽到田間管理、采收和產地初加工各個環(huán)節(jié),使學生在經歷各種特用經濟作物整個生育期的栽培生產過程中,深刻地了解各種植物的各個生育時期的形態(tài)特征、生長發(fā)育習性、管理要點等,不僅鞏固了理論教學內容,而且激發(fā)了學生解決實際生產問題的能力。此外,學生在了解傳統(tǒng)經濟作物的同時,拓寬了對各種植物的了解,如玉米是傳統(tǒng)的糧食作物,收獲部位是種子,玉米須是常用的中藥材。
本次改革打破了過去集體參觀式的實踐教學模式,由學生實際親自動手操作。每位學生參與到指定的植物生產過程中,避免了“走馬觀花”的形式主義實習,增強了學生的責任感,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動力與探索知識的興趣。實踐教學改革表明,學生掌握特用經濟作物栽培技術知識的深度與廣度對其在相關學科領域的就業(yè)有極大的幫助。
3.3 產學研基地特用經濟作物的實習實踐教學
為充分提高學生在特用經濟作物栽培技術方面的技能,突出課程的應用性和實用性,該專業(yè)開展了校企合作模式,建立校外實習實訓基地[5]。河北科技師范學院生命科技學院與秦皇島市紅日農業(yè)科技開發(fā)有限公司、青龍滿族自治縣農牧推廣站等單位聯合建立了產學研基地,基地種植特用經濟作物幾十種,收集了種類繁多的特用經濟作物種質資源?;毓ぷ魅藛T具有豐富的種植與栽培管理經驗,并具備全套藥用植物產地初加工技術和配套的加工設備。在特用經濟作物生長發(fā)育的不同時期,安排學生進行校外實習實踐,分別安排在特用經濟作物的播種期、營養(yǎng)旺盛生長期、生殖生長期、采收期以及產后初加工等階段,通過產學研基地的實習實踐教學,使得學生有機會接觸特用經濟作物栽培生產一線,實際了解特用經濟作物栽培生產過程的關鍵栽培技術和實際生產中的問題。
3.4 實習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考核
教學實習的根本目的是讓學生切身了解實際生產需要和生產中遇到的問題,使得學生對本專業(yè)學習的主要內容、就業(yè)方向和就業(yè)前景有一定的認識。在本學科教學改革前,大多數學生把實習當成游玩,漫無目的,在實習過程中自由、散漫。實習部分成績僅以實習報告的寫作作為依據,大多數學生采用抄襲其他學生實習報告來“蒙混過關”,沒有充分發(fā)揮好教學實習的價值和作用。
與過去的實習模式相比,本次特用經濟作物栽培技術教學實習改革最大的突破點是實行實習實踐考核制度[6]?,F實行總成績=20%的考勤+45%的實習考核+35%的實習報告寫作,以綜合分數為最終成績。實習考核方式可以根據實習地點設置不同的方式:①校園內實習考核內容為特用經濟作物的辨識、所屬科屬、利用價值;②農場實習考核內容為特用經濟作物生育習性、田間管理與常見病蟲害防治的實踐能力;③產學研基地考核內容為特用經濟作物實際生產問題的解決能力,包括栽培技術和病蟲害防治方法。對學生進行學科專業(yè)知識掌握情況、靈活運用專業(yè)知識能力的考核,改革后的實習實踐環(huán)節(jié)刺激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極大地提高了實習環(huán)節(jié)的教學質量;將理論靈活應用于實際生產中,有效地鞏固了學生的專業(yè)知識,提高了實際操作能力,對本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提高意義重大。
4 結語
實踐教學改革證明,教學改革能夠顯著提高特用經濟作物栽培技術的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在教學實習過程中,幫助學生了解栽培特用經濟作物的關鍵技術、生產中的實際操作和生產問題,以就業(yè)為導向,激勵學生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并幫助學生培養(yǎng)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際的能力。特用經濟作物栽培技術教學改革的實行,對于造就河北科技師范學院學生成為具有社會競爭力的高素質人才具有特殊意義。
參考文獻
[1] 黎國喜,唐湘如,田華.《作物栽培學》實踐性教學環(huán)節(jié)改革探討[J].現代農業(yè)科技,2009(8):277-278.
[2] 韓秀蘭,張春慶,宋憲亮,等.農學專業(yè)實踐教學模式的改革與探索[J].中國農業(yè)教育,2014(2):58-61.
[3] 楊冰,張守忠,馮金俠.農業(yè)高校實踐教學基地建設的實踐與思考:以南京農業(yè)大學農學試驗站為例[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5(6):81-83.
[4] 龍茹,王子華,史鳳玉,等.植物學野外實習教學改革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2013(3):67-68.
[5] 劉桃菊,江紹琳.作物栽培學實踐性教學改革[J].實驗科學與技術,2011,9(5):110-112.
[6] 劉齊元,黃英金,曾勇軍,等.植物生產類專業(yè)《作物栽培學》實踐教學模式研究[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0,38(28):16039-16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