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源】唐代詩人寒山在《詩》之二一三中寫道:“可畏輪回苦,往復(fù)似翻塵。蟻巡環(huán)未息,六道亂紛紛。改頭換面孔,不離舊時人?!?/p>
【釋義】原指人的容貌發(fā)生了改變?,F(xiàn)在則比喻只改形式,不改內(nèi)容。這是一個貶義詞。
【誤用】經(jīng)常會被人理解成為做出巨大改變,與洗心革面弄混。例如:在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這家小店不僅裝飾一新,而且轉(zhuǎn)變了服務(wù)作風,改頭換面,煥然一新。
【示例】
燙著雞窩一樣的蓬松卷,長著滿臉雀斑的女人走了進來。她手里夾著根“大云”,往那個彈簧壞掉的沙發(fā)里一陷,手一伸,“房租,一包瓜子,兩盒黃山?!比缓蟀褨|西一揣,順手拿走了柜臺上的打火機?!鞍グ?,你還沒給錢呢?!彼痪湓捯矝]說,施施然地離開了。
等她再次踏入這個超市的時候,人們都直直地盯著她,洋氣的大波浪,瓜子臉,高鼻梁,白瓷似的皮膚。身上透著濃濃的硅膠和玻尿酸混合的氣息。超市老板笑了:“改頭換面了哈?!?/p>
她依舊往沙發(fā)里一陷,手一伸,“房租,一包瓜子,兩盒黃山?!比缓蟀褨|西往兜里一揣,順手拿走了柜臺上的打火機。老板娘的“你還沒給錢呢”沒有說出口。老板笑笑,道:“改頭換面了啊。”
運斤成風
【典源】《莊子·徐無鬼》
莊子送葬,過惠子墓,顧謂從者曰:“郢人堊慢其鼻端,若蠅翼,使匠石斫之。匠石運斤成風,聽而斫之,盡堊而鼻不傷,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聞之,召匠石曰:‘嘗試為寡人為之。匠石曰:‘臣則嘗能斫之。雖然臣之質(zhì)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無以為質(zhì)矣!吾無與言之矣?!?/p>
【譯文】
莊子送葬,到達惠子的墓地,回頭對跟隨的人說:“郢城有個人的鼻尖上沾了白粉,像蒼蠅的翅膀一樣。讓一個名叫石的工匠用斧頭砍掉這點白粉。石匠揮動著斧頭,帶著呼呼的風聲,聽任(斧頭)去砍白粉,白粉被削得干干凈凈,(郢人的)鼻子卻一點沒有受傷。郢人站在那里,面不改色。宋元君聽說這件事,將石匠叫來,說:‘(請你)給我也試試看。石匠說:‘我曾經(jīng)確實能夠砍掉鼻灰。即使這樣,我的配手已經(jīng)死了很長時間了。自從先生去世以后,我沒有(辯論的)對象了,我沒有說話的人了?!?/p>
【釋義】這里的“斤”指的是斧頭,例如《寡人之于國也》中“斧斤以時入山林”中的“斤”也是這個意思。而成語的本意是指揮動斧頭,風聲呼呼,現(xiàn)在比喻手法熟練,技術(shù)神妙。
【誤用】常常被人誤認為是力氣很大,例如:你縱使有運斤成風的臂力,也舉不起這重若千斤的巨石。這就是不知道“斤”的意思造成的,因此我們應(yīng)該培養(yǎng)語素意識(抓住成語中關(guān)鍵字詞意思進而理解成語)。
犯而不校
【典源】《論語·泰伯》:“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边@句話的意思是說:有能力的人卻向無能力的人請教,知識豐富的卻向知識缺少的請教;有學問就像沒學問一樣,滿腹知識卻像一無所知一樣,別人冒犯我,我卻不計較。
【釋義】成語中的“犯”是觸犯的意思,在成語中是被動用法,被觸犯。而“校”是通假字,通“較”,是計較的意思。整個成語是指受到別人的觸犯或無禮對待也不計較。
【誤用】本詞在使用中常常被誤認為是犯了錯誤不去改正,例如:一個人在工作中難免有一些缺點和錯誤,只要認真改正就行,不能犯而不校。這就屬于不理解“犯”是被動用法,是被觸犯、被冒犯的意思。
【示例】
夕陽西下,霞光萬丈。燦金色的陽光投進書房,又被窗格割成一束束的,投在坐主座的人身上,那人靜靜坐著,如一座神圣的金色雕塑。
“相爺,”側(cè)座上的人出言打破了平靜,“今天廉將軍又在大殿上找您麻煩了。”
藺相如慢慢低頭飲茶,不發(fā)一語。
“相爺,廉將軍實在過分!您位在他之上,他卻數(shù)次對您出言不遜?!?/p>
“是啊相爺,上次您的車遇到廉君的車,他竟不退避。而您卻屈尊相避。相爺可知,眾臣是如何說您,說……”
藺相如放下杯子,起身緩步至窗前,望著天邊夕陽,緩緩開了口:“眾公認為我是怕廉將軍嗎?”眾人不語。
相如說道:“當年面見秦王,我當面指責他,秦王且不怕,何況廉將軍。我如此,是為了趙國啊。兩虎相斗,必有一傷,為使趙國不被秦國侵犯,受這點冒犯又怎能計較?”
“犯而不校,相爺真君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