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書畫頻道江蘇中心 黃強
·中國建筑史話·
現(xiàn)存最早的古建筑
——佛光寺
央視書畫頻道江蘇中心 黃強
中國古建筑目前保留下來最早的是唐代建筑,全國范圍內(nèi)也只有兩座,其中最著名的是山西五臺山的佛光寺,是1937年6月梁思成、林徽因等人去山西考察時發(fā)現(xiàn)的。
佛光寺位于山西五臺縣城東北32千米的佛光山,寺因勢建造,坐東向西,三面環(huán)山,唯西向低下而疏豁開朗。寺區(qū)松柏蒼翠,殿閣巍峨,環(huán)境清幽。寺內(nèi)建筑高低錯落,主從有致。
佛光寺創(chuàng)建于北魏孝文帝時期(公元471年~公元499年),隋唐時期,佛教興盛,寺院香火甚旺,聞名于長安、敦煌等地,名聲遠及日本。寺院的規(guī)模也很大,有“走馬觀山門”之說。
佛光寺大殿并不高大,貌似平常,建于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東大殿是佛光寺的正殿,面寬七間,進深四間,單檐四阿頂,殿的前檐當中五間安有大型板門,兩盡間及兩山后安直欞窗,斗栱雄大,出檐深遠,在全寺最后的一重院落中,位置最高。用梁思成先生的話說,此殿“斗栱雄大,出檐深遠”,是典型的唐代建筑。經(jīng)測量,該斗栱斷面尺寸為210厘米×300厘米,是晚清斗栱斷面的十倍;殿檐探出達三點九六米,這在宋以后的木結構建筑中也是找不到的。同時,佛光寺大殿梁架的最上端用了三角形的人字架。佛光寺的這種梁架結構的使用時間,在全國現(xiàn)存的木結構建筑中可列第一。
現(xiàn)存六角形祖師塔,形制古樸,是北魏遺物。山腰的東大殿,雄偉壯麗,為唐代所建,前院文殊殿為金代建筑。其余的山門(即天王殿)、伽藍殿、萬善堂、香風花雨樓及廂房、窯洞等建筑,皆為明、清重修,是我國古建筑中的杰作,在中國乃至世界建筑史上都有重要地位。寺內(nèi)還有唐代塑像、壁畫、石幢、墓塔、漢白玉雕像等。兩座石幢,均為平面八角形。一座在東大殿前,唐大中十一年前建造;一座在前院當中,唐乾符四年(公元877年)建造。
東大殿的墻壁上,還有唐代壁畫十余平方米,內(nèi)容均為佛教故事。壁畫有上千個人物,連同他們的飾物、衣紋,畫得都很細膩。莊嚴的佛像,慈善的菩薩,威武的天王,多姿的飛天,虔誠的信徒、供養(yǎng)人,畫得都很生動。衣帶飄動,拂袖瀟灑,體現(xiàn)了唐畫的風韻。
佛光寺能夠保存下來,主要原因是其位置偏離五臺山主區(qū),交通不便,人跡罕至。唐代與五代時期的兩次“滅佛”,拆毀佛寺7萬多所,唐代前及唐代佛寺大量木結構建筑被毀,僧尼被勒令還俗,寺院財產(chǎn)被收回國有,這對佛教是個沉重的打擊。佛光寺正是因為遠離寺院香火旺盛的五臺山主區(qū),沒有名氣,也沒有多少香客(唐代信徒就很少光顧),才得以逃避毀佛的沖擊。這是不幸中的大幸。
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木結構建筑——佛光寺,在梁思成等人的不懈努力下,終于走出封閉的深山,呈現(xiàn)在世人面前。中國有了唐代的建筑,佛光寺的重現(xiàn),給了那些藐視中國的人們一記響亮的耳光,也使中國建筑史的撰寫,有了唐代建筑實物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