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立明
2017年,香港回歸20周年,《南風窗》的獻禮是,十個香港人(新香港人)的奮斗故事。編輯部文章中寫道,“它是一個鼓勵勤勞致富,鼓勵絕境求生,鼓勵力爭上游的地方。所以在這里,你總是能看到勵志的故事?!?/p>
這十個香港人的故事,既有著名出版人潘耀明,也有太平紳士陳智思,還有來港17年的電視從業(yè)者張曉文等,他們都在香港這片神奇的土地中,經過自己的努力,獲得今天的成功。尤其是當中產階級陷入全球性困頓的今天,這樣的故事足夠鼓舞人心。
當然,這只是一個小切口,描繪了部分香港人的英勇突圍,這是該封面報道的價值所在。但任何成功不是無緣無故的。香港的繁榮被看作是市場經濟與儒家傳統(tǒng)文明的結合,是中西文化合璧的結果。也有觀點稱它的成功是占據了西方制度優(yōu)勢與大陸人口的紅利。作為一個彈丸之地,它的繁榮必定來自于對時局的準確判斷,通過“搭便車”的方式獲得利益最大化。而在逆全球化時代,香港這片“神奇土地”還能如何發(fā)展,值得觀望。
《南風窗》報道的故事,大部分是成功者。我在香港倒是認識不少不太如意的窮人朋友。有人奮斗一生,才能買下幾十平米的小房子;有人中年失業(yè),不得不到茶餐廳當服務員;有人說他父親為了“酣錢”,一個月都舍不得去餐廳吃飯;有人同時身兼數職,為多家媒體寫稿才能維持基本收入。香港生存之艱難,讓一些人變得現實與功利?!氨坏禺a商綁架”已經成為香港經濟的結構性命門。從《麥兜故事》到《天水圍的日與夜》,這些電影都描繪了香港底層社會中的生存狀態(tài)—在跑車呼嘯而過的社會中成為一個窮人。在經濟高速發(fā)展的時代,窮人也有一定獲得感,尚能看到勤勞致富的圖景;但一旦增速放緩,就會出現一些問題。
在1997年回歸之后,香港依舊延續(xù)了以往的發(fā)展模式,也維持了十幾年的繁榮發(fā)展。尤其是21世紀第一個10年,內地經濟的崛起、自由行的啟動、內地精英的到來、中央政府的支持,也造就了香港經濟的另一個黃金期。不過在全球性的經濟衰退面前,香港也遭遇到了困頓期。這種困境是深刻的、結構性的:與自由主義政策發(fā)展周期緊密相關,與香港本土的高強度競爭有關,也與保守的心態(tài)有關。
香港需要的是有為政府,而不是所謂的“民主化”。要的是解決問題的思路,而不是無止境的惡性競爭。而有一種提醒,我認為極其重要:不改革,對影自憐,故步自封,抱著“大香港主義”不放,只會進一步加深自己的困境。
在《南風窗》的報道中,編劇龍文康赴北京開拓市場,律師凌宇光赴上海開展業(yè)務,他們是主動擁抱內地的新一代青年。但平心而論,這樣的青年還是太少。香港與內地的融入程度還相當不夠。誠然,香港是有很多制度優(yōu)勢及特色可以保留,但誰都知道:一個沒有應時而變的城市,遭遇困境也是不難想象的。
“一國兩制”的前提是“一國”。香港既然回歸祖國,必定是中國的一部分。香港與內地不再是對立的概念。既然如此,香港與內地就是命運共同體,中國好,香港才好。香港未來的發(fā)展,與國運密切相關。香港的公平、正義、發(fā)展、民主等一系列問題,應該放在整個國家的框架中一起考慮。到了今時,香港人需要將視野放得更寬,重新認識中國及世界的變化,再次尋找屬于自己的機遇期。
(作者為資深評論員,政治學博士,現供職于暨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博士后工作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