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漢
在福建、臺灣等地,人們常說:“陳林半天下,黃鄭排滿街?!边@句話是說這里陳、林、黃、鄭四姓的居民很多。其實(shí),除了福建、臺灣兩省,在東南亞和世界其他地方,這四個姓氏的華僑華人也不少。關(guān)于這四個姓氏是怎樣遷移到閩、臺等地去的,已有一些學(xué)者作過介紹。但是,關(guān)于這四個姓氏的源頭和祖根,專門詳細(xì)探討的文章還不太多。如果溯源尋根,陳林黃鄭這四個姓氏,都可以與顓頊、帝嚳聯(lián)系起來。換句話說,他們都是顓頊、帝嚳的后代。本文擬對這四個姓氏的源頭,進(jìn)行一些探討。
陳姓尋根
陳姓的得姓始祖,是長眠于河南淮陽的陳胡公。陳氏子孫一般都將淮陽作為陳姓的起源地??墒牵惡瓉聿⒉恍贞?,而是姓媯。陳胡公原名媯滿,“胡公”是他的封號,因此,陳胡公又稱“胡公滿”。他是周文王的女婿。周朝建立后,周武王將媯滿封到宛丘(今河南淮陽),建立陳國。公元前478年,陳國復(fù)為楚國所滅。陳胡公的后裔流亡各地,以國名為姓氏,是為陳氏。
那么,如果再往上追溯,陳胡公(媯滿)是何人之后呢?媯滿的父親遏父(也稱閼父)生活于商朝末年,在周國擔(dān)任陶正。周文王十分贊賞他的制陶技術(shù),將女兒嫁給遏父之子媯滿為妻。遏父是商均的32代孫。商均是舜的兒子。舜去世后,商均受封于虞(今河南虞城縣北),建立虞國。關(guān)于媯姓的來源,《史記》中是這樣記載的:“昔舜為庶人時,堯妻之二女,居于媯汭,其后因為氏姓,姓媯氏。”《說文解字》也云:“媯,虞舜居媯汭,因以為姓?!笨梢?,媯姓是舜的后代。
然而,舜原來并不姓媯,而是姓姚,也就是說,媯姓出自姚姓。據(jù)皇甫謐《帝王世紀(jì)》載:“帝舜,即有虞氏,姚姓也。”《史記·五帝本紀(jì)》中《正義》引《孝經(jīng)援神契》云:“舜生于姚墟?!币π嫠诤蔚??說法不一,但有一說比較確切,這就是《史記正義》引《括地志》云:“姚墟在濮州雷澤縣東十三里。”雷澤故城,在濮縣東南。雷澤縣即成陽縣,在山東省鄄城縣境內(nèi);濮縣舊址在濮陽市范縣境內(nèi)。古時的鄄城縣、范縣均屬于濮陽郡(亦稱東郡或濮州)。這樣看來,雷澤縣的姚墟,就在濮陽地區(qū)。濮陽是顓頊建都的地方?!妒酚洝の宓郾炯o(jì)》中《集解》引皇甫謐曰:顓頊“都帝丘,今東郡濮陽是也”。
居住在姚墟的姚姓部族,是顓頊后代的一個分支。舜之所以姓姚,也是因為他出生在姚墟的緣故。那么,生于姚墟的舜,與顓頊的血緣關(guān)系如何呢?皇甫謐的《帝王世紀(jì)》寫得十分清楚:“帝舜,即有虞氏,姚姓也。其先出自顓頊。顓頊生窮蟬,窮蟬有子日敬康。敬康生勾芒,勾芒有子日蠕牛。蠕牛生瞽瞍。瞍妻日握登。陶唐之世,握登見大虹,意感而生舜于姚墟,故姓姚氏。”這就是說,舜是顓頊的七世孫。從陳姓得姓始祖陳胡公(媯滿)上溯,可以追尋到舜和顓頊。因此,可以認(rèn)為顓頊?zhǔn)顷愋盏倪h(yuǎn)祖。
林姓尋根
林姓的得姓始祖,是比干的兒子林堅。比干墓在汲縣即今河南省衛(wèi)輝市。這里早已修祠建廟,成為海內(nèi)外林氏子孫的祭祖地。比干是殷紂王的叔父,因勸諫紂王而被殺。傳說比干死后,他的夫人逃到“長林石室”產(chǎn)下遺腹子,取名泉。周武王滅商后,為表彰比干忠烈,因其子泉生于長林石室,故賜姓林氏,并改名為堅。于是,林堅成為林氏的始祖。
林堅之父比干并不姓林,他是商王宗室,姓子。可見,林姓來源于子姓,是子姓的后裔。那么,子姓從何而來呢?子姓的始祖名契。契因幫助禹治水有功,先是被任命為司徒,后來又受封于商,并賜姓子。契是商族的始祖,稱為“玄王”?!秶Z》云:“玄王勤商,十有四世而興。”就是說,從商族的始祖契開始,經(jīng)歷了十四代,才建立了商王朝。從封于商的契到建立商朝的成湯,其間的血緣關(guān)系十分清楚。從成湯到紂王,商朝共經(jīng)歷了十七代三十一個王。由上可見,林姓始祖林堅及其父比干,其血緣關(guān)系可以追溯到子姓的始祖契。
契是帝嚳之子。原來,帝嚳納有四妃:元妃姜嫄生棄,次妃簡狄生契,三妃慶都生堯,四妃常儀生摯。簡狄系有娥氏之女。傳說她是吞下一枚燕卵之后懷孕的,后來便生下了契。燕子亦稱玄鳥,這大概就是契為何稱“玄王”的緣故吧。既然帝嚳與契是父子關(guān)系,那么林姓的遠(yuǎn)祖也就找到了。從帝嚳到契,再到成湯,再到林堅,形成了一條清楚的林姓源流。
但是,除了這一支源于子姓的林姓,還存在著另一個林姓來源。這個來源是否與帝嚳有關(guān),值得探討。
據(jù)另一說,林姓始祖是林開,林姓來源于姬姓?!锻ㄖ尽な献迓浴吩疲骸傲质?,姬姓,周平王庶子林開之后,因以為氏。開生林英,英生林茂、林慶,世系甚明?!?/p>
有的學(xué)者對此表示懷疑。筆者認(rèn)為,即使這一支林姓的始祖是出自姬姓的林開,也并非與帝嚳沒有關(guān)系。林開之父姬宜臼,即周朝東遷建都于河南洛陽的周平王。周朝是周武王姬發(fā)滅商后建立的。周族的始祖后稷名棄,姓姬氏,是帝嚳元妃有邰氏之女姜嫄所生,在堯舜時做過司農(nóng)。如前所述,棄和契是同父異母兄弟;無論是子姓始祖契,或者是姬姓始祖后稷(棄),都是帝嚳之子。這樣看來,源于姬姓的林氏后代,其遠(yuǎn)祖也是帝嚳。
黃姓尋根
黃氏之得姓,始于黃國。黃國是周初歸附的一個小諸侯國,也稱黃子國,位于今河南省潢川縣境內(nèi)。公元前650年,黃國被楚國滅掉,其子孫以國名為氏,此即黃姓來源。那么,誰是黃姓的始祖呢?有不同的說法。
一說黃姓是伯益的后代。伯益又作伯翳、柏翳。傳說在舜時,因他善于畜牧,被賜姓贏。后來,他又助禹治水,立下功勞。其后裔有14人被分封,合稱“贏姓十四氏”。其中之一的黃氏,建立了黃國。這就是說,伯益是黃姓的始祖。
一說黃姓是陸終的后代。《通志·氏族略》云:“黃氏,贏姓,陸終之后,受封于黃,今光州定城西十二里有黃國故城,在楚與國也。僖公十二年為楚所滅,子孫以國為氏。”又云:黃氏“亦贏姓十四氏之一也”。這就是說,黃姓的始祖是陸終。
這兩種說法可以統(tǒng)一起來。伯益為贏姓,陸終也為贏姓,說明他們的祖源相同。建立黃國的黃氏,既是伯益的后代,也是陸終的后代。那么,伯益和陸終是什么關(guān)系呢?據(jù)《史記·秦本紀(jì)》載:伯益(伯翳)即大費(fèi),大費(fèi)為大業(yè)所生,大業(yè)為女修所生,而女修是顓頊的孫子。又據(jù)《史記·楚世家》載:陸終是吳回之子,吳回是卷章之子,卷章是稱之子,而稱為顓頊所生。由此可見,伯益與陸終輩分相同,都是顓頊的玄孫。既然伯益和陸終均為顓頊后裔,那么,得姓于黃國的黃姓始祖也就十分清楚了。
然而,問題還沒有完全解決。關(guān)于黃姓的起源還有第三種說法,認(rèn)為黃姓是少昊的后代。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辨證》云:“黃,出自贏姓。少昊金天氏裔子日昧,為水官,號玄冥師。生臺駘,能業(yè)其官,宣汾、洮,障大澤,有功。顓(頊)帝嘉之,封諸汾川,其后為沈、姒、蓐、黃四國,以國為姓?!睋?jù)說,這一支封到山西汾水地區(qū)建立黃國(已于春秋早期為晉國所滅)的黃姓人氏,其先祖應(yīng)為少昊。筆者認(rèn)為,這段文字首先表明,黃姓出自贏姓。也就是說,這支在山西汾水地區(qū)建立黃國的黃姓人氏,與前述在河南潢川建立黃國的黃姓人氏同源,其祖先均為贏姓。山西汾水地區(qū)的黃氏為何姓贏?因為他們的先祖少昊也是贏姓?!墩f文解字》云:“贏,少昊氏之姓?!蹦敲?,少昊與顓頊?zhǔn)鞘裁搓P(guān)系呢?《帝王世紀(jì)》載:“少昊帝名摯,字青陽?!睋?jù)《史記·五帝本紀(jì)》,青陽即玄囂,是黃帝正妃嫘祖所生之長子,其次子為昌意,昌意就是顓頊之父。因此,少昊(即青陽、玄囂)為顓頊的伯父,顓頊為少昊的侄子。這樣看來,說法雖然不一,但是都能與顓頊聯(lián)系起來??梢姡f顓頊?zhǔn)沁@一支黃姓人氏的遠(yuǎn)祖,也不為錯。
鄭姓尋根
鄭氏的得姓始祖,是建立鄭國的鄭桓公姬友(桓是姬友去世后的謚號)。
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封其弟姬友于鄭(今陜西華縣),建立鄭國。周幽王時,因感到內(nèi)憂外患,桓公將家眷財產(chǎn)東遷到虢、鄶二國。公元前771年,發(fā)生“犬戎之亂”。周平王東遷洛陽,史稱東周。鄭桓公之子鄭武公在周平王東遷后,先后攻滅鄶、虢,建立新的鄭國。公元前375年,鄭國為韓國所滅。鄭國宗室子孫遷居陳(今淮陽)宋(今商丘)之間,以國為姓。這就是鄭氏的起源。從鄭國的歷史來說,今日的河南滎陽、新鄭和新密均可視為鄭氏祖地。當(dāng)然,也有學(xué)者認(rèn)為“鄭氏祖源在開封”。
鄭氏的祖先鄭桓公姓姬。因此,《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載:“鄭氏出自姬姓。”姬姓是周朝王室的姓氏,始于后稷。后稷名棄,為帝嚳的元妃姜嫄所生,他是周族的始祖。后稷最初的封地在邰(今陜西武功西南)。舜時,他曾任司農(nóng)。后稷的子孫曾由邰遷幽(今陜西旬邑西南)。經(jīng)過若干世代,傳到古公亶父,又將都城遷至周原(今陜西岐山東北)。至此,才正式稱國號為周。后來,周文王(姬昌)又徙都豐京(今陜西西安西南),周武王(姬發(fā))又建都鎬京(今陜西西安西)。可見,建立周朝的周武王及其父周文王、其弟周公旦,都是后稷的裔孫。
后稷是帝嚳之子。鄭姓源于姬姓,姬姓始于后稷。這樣看來,鄭氏的祖地雖然在河南的滎陽、新密和新鄭,但是追根溯源,帝嚳乃是鄭氏子孫的遠(yuǎn)祖。
鄭姓人氏是帝嚳的后代。如果再往上溯,也同黃帝有著血緣關(guān)系。黃帝為姬姓,鄭氏得姓始祖姬友同黃帝一脈相承。再從黃帝與帝嚳的關(guān)系來說,帝嚳是黃帝的曾孫,也說明鄭姓人氏的祖根是黃帝。鄭氏不僅是黃帝的后代,也可以說是炎帝的后代。因為,鄭姓源于姬姓而姬姓始于后稷。如前所述,后稷(棄)是帝嚳元妃姜嫄所生。姜嫄乃有邰氏之女?!墩f文解字》云:“邰,炎帝之后,姜姓所封。”炎帝本姓姜。帝嚳屬黃帝族,姜嫄屬炎帝族。因此,帝嚳與姜嫄的結(jié)合,實(shí)際上象征著炎、黃兩族的結(jié)合。《國語·晉語》云:“昔少典氏娶于有蠕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這就是說,炎黃二帝乃是兄弟。因此,不僅鄭姓人氏是炎黃子孫,陳氏、林氏、黃氏以及本文沒有論及的其他很多姓氏,皆為炎黃子孫。
綜上所述,陳、林、黃、鄭四姓,溯源尋根,均可聯(lián)系到顓頊和帝嚳。顓頊建都于濮陽,帝嚳曾輔佐顓頊,并建都于此,顓頊和帝嚳都長眠于內(nèi)黃縣境內(nèi)。因此,濮陽和內(nèi)黃均可視為陳、林、黃、鄭四個姓氏后裔的祭祖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