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構圖作為寫實繪畫中的一個重要元素,對于每一個當代寫實畫家來說都是必須要掌握的,在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繪畫大師除了要精通繪畫技法外,還要對“透視法”和“幾何學知識”有一定的了解,據(jù)了解古代大師會利用幾何學的原理來組合畫面的構圖,他們在創(chuàng)作時會使用一種被稱為“Armature of the Rectangle”(矩形的支架)和“harmonic divisions”(諧波分界線)的構圖原則來組合畫面,現(xiàn)在我們可以研究古代大師的這些作品來發(fā)現(xiàn)大師作品中的構圖原理、規(guī)律及技巧,從而使自身在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學會運用這些原理,本文就是通過對的方法與案例進行研究分析,并結合自身創(chuàng)作來闡述矩形框架這一構圖原理的實際應用的。
關鍵詞:繪畫構圖;矩形的支架;諧波分界線
一、封閉的框架
構圖在繪畫中是最基本的要素,文藝復興早期藝術家、建筑師、數(shù)學家和哲學家萊昂·巴蒂斯塔·阿爾伯蒂在他的《論繪畫》中將繪畫構圖作為繪畫的第二重要元素(繪畫是第一位,色彩是第三位)。而很多繪畫大師也認可這一想法并且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將之付與實踐當中,創(chuàng)作出了一幅幅杰作。我常常在欣賞古代大師的畫作時感嘆他們是如何將一幅復雜的畫面分布錯落有致富有節(jié)奏韻律,我很好奇,因為對今天的畫家而言,雖然在處理肖像與靜物畫的技巧上跟過去的大師一樣,但是對于一些復雜的構圖畫面卻仍然是不穩(wěn)定的,這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他們在處理畫面時往往依靠自己的直覺來組織數(shù)據(jù)、對象和空間,雖然藝術家的直覺和對次序的敏感是藝術家形成風格的重要因素,但我還是相信他們對于如何構造好一幅畫面是有一套方法的,要不然單憑直覺是很難保持到一個穩(wěn)定的水平的。當然,并不是在所有的繪畫中都隱藏著這些幾何結構,但是在有些作品中確實是存在著一些潛在的令人著迷的幾何結構,查爾斯·布洛 (Charles Bouleau)的《畫家的秘密幾何學:構圖研究》就是一本專門研究這一原理的著作,并提出了“Closed Frames”(封閉的框架)這一名稱。而在朱麗葉·阿里斯蒂德的《古典繪畫工作室》這本書中的構圖原理的章節(jié)中則將之形容為“Armature of Rectangle”(矩形的支架),這兩種實際上一樣。朱麗葉·阿里斯蒂德在此書中介紹了過去繪畫大師為了能夠更好在畫布上表現(xiàn)真實的空間效果都會學習相關的幾何知識也在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使用到幾何工具,也使用到這種“矩形的支架”網(wǎng)絡分割來對畫面的進行組合。如右圖所示,我們可以先看到綠色的對角線的焦點位于圖形中中心位置及框架橫向和縱向的二分之一。藍色的對角線與綠色的對角線的交點位于框架的垂直和水平的三分之一和三分之二處,而紅色的對角線也在這個點經過,最后再用黃線把四條邊的中點連接起來,這樣矩形的矩形之際的網(wǎng)絡分界線網(wǎng)格便完成了。
這個矩形和對角線網(wǎng)格向我們展示了古代大師在創(chuàng)作中如何運用諧波分界線的原理來進行構圖的,這是一個簡單而有效的分割方法,因為當十四條對角線被安置在矩形框架內時,形成一個網(wǎng)格組合,這些對角線的交點確定諧波分界線的位置,這便是查爾斯·布洛所說的“諧波的分界線”現(xiàn)在我把它叫做矩形的網(wǎng)格便于后面的理解。這個網(wǎng)格提供了組合的范圍,在這個范圍內,組合可以無休止地變化。矩形的電樞的重要性對藝術家至關重要。我們應該理解它的意義,要牢牢記住它的構造并將之運用實踐當中去。
二、大師的工作
這個矩形的網(wǎng)格可以用來進行各種各樣的創(chuàng)作,從簡單到復雜,同時還包含大自然中的秩序。我們可以通過對大師作品的構圖研究來印證這一矩形的網(wǎng)格。我以維米爾的作品《天文學家》為例來分析大師在創(chuàng)作中是如何運用矩形的網(wǎng)格來進行構圖的。在這幅畫中,通過覆蓋一層層的諧波分界線在畫面之上,我們可以看到大師是如何在這些隱藏著幾何規(guī)律線和點組合畫面的,這幅作品是維米爾精心設計過的,也顯示出來他在幾何學上造詣頗深。首先我們來看在這幅畫綠色的大對角線所形成的交點是這幅畫的中心位置,同時也是這幅畫的透視的滅點,從窗的框架和窗格以及主角所做的椅子的延伸線可以看出來(我用白色的線來標示)。有意思的是,畫中主角的右手掌張開的姿勢竟然也和這組透視線驚人的吻合,畫面橫向的二分之一分割線與窗臺和地球儀的底座的也位于相同的一條線下,在畫的左側,背景的天文圖的左邊位于畫面的中間,成為畫面縱向二分之一的分割線(黃色線),與橫向的二分之一分割線形成了一個隱藏的十字,維米爾將主體置于畫面的三分之二的中段位置,在畫的左側,從左下角到頂部中線的對角線(紅色線)穿過了地球儀的經線軸,與之對應的是畫面右側的右下角至頂端中線的對角線形成了天文學家前傾的姿勢,這兩條線形成一個穩(wěn)定的等腰三角形。在畫面的上半段的藍色對角線形成的交點是畫的四分之一處,這個位置上是背景的黑色畫框的頂部邊緣,只要仔細觀察就能發(fā)現(xiàn)這幅作品中構圖的秘密還有很多,這張看上去十分復雜的網(wǎng)格以及分布在畫面中的各個交點,實際上都是處在一個嚴格的秩序之中的,維米爾對此十分的自信,他將畫面設計的精巧、和諧,各部分的位置經營的十分恰當。要知道畫中的人物可是一位天文學家,他的朋友,同樣肯定也是一位精通幾何學知識的人物,或許維米爾正是要以此畫向他的朋友證明自己幾何學知識也是并不遜色的。
三、傳統(tǒng)的延續(xù)
目前,關于這種矩形的支架及諧波分界線的介紹較少,但是“矩形的支架”在古代大師的作品中相當普遍,雖然并不是所有作品都會使用到這種網(wǎng)絡,但是們可以通過研究這些作品,可以發(fā)現(xiàn)大師是否使用過這些它,我將這個網(wǎng)格覆蓋在魯本斯、委拉斯貴支、籍里柯等大師的繪畫中,得出了令人驚嘆的結果,我發(fā)現(xiàn)這些大師會通過各種方法使用矩形的網(wǎng)格來組合畫面。塞尚在他的繪畫中似乎也有類似的使用痕跡,這并不奇怪,因為他追隨普桑一直想要在畫面中重新建立起古典主義的和諧因素。使用矩形網(wǎng)格最常用的技巧之一是在某些和諧分割處構建人物或物體,比如在等分線的位置或者是黃金分割線。另一種常用的技巧是通過畫中人物的單個或一雙眼睛進行諧波分割。第三種常用的技巧是沿著矩形的對角線布置或放置圖形。
通過大量研究大師的畫面構圖,當你積累到了一定經驗后,便開始可以嘗試利用這套方法來進行創(chuàng)作了,剛開始也許運用的不是那么的熟練,但隨著經驗的加深便可以很好的掌握這一知識,當然,審美的意識與想象里也是非常重要的。在我的新作《論英雄之無名堡的黃昏》便嘗試使用了這種巨型的支架網(wǎng)絡來組織畫面,這對我來說受益良多,這個框架內的點就像是樂曲的音階一般,只要你熟悉并掌握其規(guī)律,便能創(chuàng)造出各種音樂出來,矩形的支架的諧波分界線在形式上可以有著豐富的變化,以上的組合只是其中一種,它還有著幾種變化如圖5所示,也可以是圓形和正方形,因為圓形的構圖也是基于一個正方形的基礎而建立的,但是不管怎樣它們都是在一個矩形的框架內,這個框架代表著相對應的畫布,畫家遵循著框架內的規(guī)則,發(fā)揮著自身的想象力,并從中找到表達自我的自由。
四、結語
關于利用這個矩形的封閉的框架網(wǎng)絡來進行畫面構圖的組合方法在目前并未引起重視,因此也沒有人對此進行過深入的研究,因為在現(xiàn)在多樣而復雜的藝術環(huán)境中,當個人本能的絕對釋放之下,這種看上去顯得拘束而刻板的方式是否還會有多少的研究與利用價值?但是作為從事寫實繪畫或是加上繪畫的人來說,我認為還是有研究價值的。
注釋:
1.查爾斯·布洛Charles Bouleau1906年生于法國著有《畫家的秘密幾何學:構圖研究》
參考文獻:
[1]《畫家的秘密幾何學:構圖研究》(法)查爾斯·布洛Charles Bouleau
[2]《古典繪畫工作室》(美)朱麗葉·阿里斯蒂德
[3]《神圣幾何》(英)斯蒂芬·斯金納著王祖哲譯
作者簡介:謝郴安,男,漢族,籍貫:湖南桂陽,學歷:碩士,職稱:無,研究方向:繪畫專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