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群英
(廣東省廣州市南武中學 510220)
1.1 核心素養(yǎng)的當代理論 雖然各國際組織與政府在“核心素養(yǎng)”的具體表達方式上存在差異,但其思想是共通的,即都重視公民的關鍵的、必要的、重要的素養(yǎng),并且都強調核心素養(yǎng)的獲得是一個持續(xù)的、終身的學習過程?;诮浐辖M織(OECD)“素養(yǎng)的界定與遴選”,中國臺灣學者提出,“核心素養(yǎng)是指較為核心而重要的素養(yǎng),是指個體為了發(fā)展成為一個健全個體,必須適應生活情境需求,所不可欠缺的知識、能力與態(tài)度的素養(yǎng),需要通過各個階段的長期培養(yǎng)得以形成”。具體內涵包括:①溝通互動(語文表達與符號運用、咨詢科技與媒體素養(yǎng)、藝術欣賞與生活美學);②社會參與(公民責任與道德實踐、人際關系與團隊合作、國際理解與多元化);③自主行動(身心健康與自我實現、系統思考與問題解決、規(guī)劃執(zhí)行與創(chuàng)新應變)[1]。
1.2 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概念 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核心素養(yǎng)在特定學科的具體化,指“個體在面對復雜的、不確定的現實生活情境時,綜合運用學科觀念、方法、知識與技能解決實際問題所表現出來的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它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是最關鍵、最重要的共同素養(yǎng),是通過學科教育而習得的,它具有發(fā)展的連續(xù)性和階段性,兼具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
1.3 高中生物學科素養(yǎng)的內涵 在教育部專家討論稿中擬定高中生物學科教育所談論的核心素養(yǎng)包括“生命觀念、理性思維、科學探究和社會責任”4個關鍵表現,或者理解為“對生命的理解和尊重、對自然的珍愛與敬畏、對科技的認知與實踐和對社會的責任與擔當”4個內容。筆者結合現行高中生物學教材與課堂教育實踐,整理歸納出“高中生物學科素養(yǎng)的內涵”的4個方面(表1)。
表1 高中生物學科素養(yǎng)的內涵
2.1 教師理念上要體現多元融合 教師要想方設法使生物學教育多元融合,促進學生更有效地學習,提高素養(yǎng):①要將知識、技能、情感融為一體,這是作為素養(yǎng)的特點之一,也是在復雜情境中利用學科知識解決問題的必然要求;②把生物學科和其他學科融合起來:生物學科的發(fā)展和進步離不開其他學科的發(fā)展和進步,尤其是數學、物理、化學、信息學及技術,理科的思維和方法也有諸多的共性。③將校內資源和校外教育資源融合起來,匯成學生生物學科素養(yǎng)養(yǎng)成的沃土,為學生開闊視野、強化應用、聯系社會提供豐富的營養(yǎng);④將生物學知識與生產、生活實際結合起來。生物學與當代的許多重大問題都緊密相關,如人口、糧食、自然資源、環(huán)境污染、健康等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都與生物學的發(fā)展有關;⑤把個體與社會融合起來,充分認識到個體是社會的一分子,要增強社會責任感,盡力為社會多添一份力量。
2.2 學生活動中要加強知行合一 在國際科學教育領域幾乎達成了共識——應當在學生活動中明確地教給他們科學方法,甚至認為學生對科學方法或過程的理解比對科學知識內容的理解更為重要。在生物學教學活動中,明確探究、實驗流程中各項行為所對應的能力要求,從而給學、教、評等給予更明確的指導信息,幫助學生在完成活動時真正在“做”中有“思”。
2.3 課堂教育不可忽視生物學發(fā)展史 生物學史教育可展示生物知識的“來龍去脈”,加深學生對生物學知識的理解;可顯示生物學家的科學思維,有利于學生掌握科學方法;可培養(yǎng)學生科學態(tài)度和正確價值觀。
2.3.1 作為整體構建課堂,還原親歷探究歷程 模擬生物學家的探究情境,再現生物學家的實驗設計和操作,讓學生親身體驗和感受科學探究過程,有助于學生了解實驗設計的基本思路、掌握科學研究的一般方法、養(yǎng)成正確的科學態(tài)度,使學生在“學科學、做科學”的實踐中逐步形成科學探究能力,從而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例如,人教版必修1第5章第4節(jié)“能量之源——光與光合作用”,通過補充教材史料,采用生物學發(fā)展史教學,讓學生既學習知識又經歷知而識之的過程,從而使他們更深切地體會科學家富有創(chuàng)意的思維過程和巧妙的工作方法,感悟科學探索的艱辛和樂趣,學會認知和合作共處,內化知識、能力與態(tài)度并提升為素養(yǎng)。
2.3.2 作為教學的一部分適時穿插,提升課堂整體效率 ①作為課前導入的背景材料:例如,在學習伴性遺傳時,可以先介紹英國科學家道爾頓發(fā)現色盲癥的故事,為新知識的引入作鋪墊;②作為課堂內容的補充資料:例如,在講完DNA分子的結構后,補充介紹“雙螺旋結構”模型的發(fā)現史,并對模型的優(yōu)缺點進行簡單的分析評價,這樣既可以促進學生對生物知識的理解,又可以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素養(yǎng)水平;③作為擴展性的閱讀資料:教材中很多生物學史的內容均屬擴展性的閱讀材料,教師要充分發(fā)揮它們的擴展性作用,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鞏固;④作為章末總結的系統資料:教師若在某章小結的時候花上幾分鐘介紹該章的學科簡史,這既不加重學生的負擔,也對完善學生的生物學知識結構十分有益。此外,科學家不斷發(fā)現和研究的問題,科學名言、警句,科學家訪談,研究方法、模型,突破研究瓶頸所用的其他學科的技術、思維、理論等都可作為引入的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