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
漢代海上絲路合浦始發(fā)港文化形態(tài)中,“三漢文化”是其中最輝煌的篇章。這“三漢”就是漢窯文化、漢墓文化、漢港(城)文化。
合浦草鞋村漢窯群
合浦草鞋村遺址最早發(fā)現于1989年。當時草鞋村的村民在挖魚塘時,發(fā)現了大量的瓦礫及紅陶片堆積層。由于合浦自古以來盛產陶瓷,古窯眾多,因此村民們對這些“缸瓦”碎片并不在意。合浦縣博物館工作人員實地考察后,初步認定這些瓦礫及紅陶堆積層是漢代的磚瓦與陶器殘片。后經專家進一步勘查考察,又先后發(fā)現了多個饅頭窯和10多個馬蹄窯,最終確認均屬漢窯遺址。1993年5月,合浦縣政府將草鞋村窯群遺址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2007年,經國家文物局的批準,廣西文物考古研究所、合浦縣博物館以及廣西師范大學、廈門大學考古專業(yè)學生組成聯合考古隊,對草鞋村漢窯遺址進行第一次發(fā)掘。這次發(fā)掘證實,草鞋村漢窯遺址發(fā)掘出2座半倒焰馬蹄形窯,以及圍繞在四周的20多座磚窯和陶窯。2013年5月,草鞋村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文物保護單位。
從2007年第一次發(fā)掘的情況推定,草鞋村漢窯群是一個大型的干欄式建筑作坊,工場布局涵蓋了陶器生產從取泥、制坯到燒制的完整流水線。工藝流程幾乎涵蓋了當時制陶手工業(yè)的全部過程,其規(guī)模之大、功能之系統、形質之完整在我國漢代考古及歷代窯址考古上都十分罕見。
在工場遺址的中心區(qū),考古隊員發(fā)現了4口水井,其中一口磚砌井直徑1.7米,深3.9米,井壁全部都是用漢磚錯縫疊砌而成。這些水井底部自下而上鋪設了兩層木炭和竹木,起到過濾的作用。
這種延續(xù)至今的水質過濾方法,早在兩千多年前就被合浦先民掌握使用,確實是一個讓人驚嘆的文明標志。考古人員在現場還發(fā)現了一截長約60厘米的大象腿骨,這和文獻記載古時嶺南多有馴服大象代勞動工具相吻合,推測應該是大象訓練用作生產陶器的運載工具或煉泥之用。
現場還發(fā)現了一只較為完整的制作陶器的木泥棰。木泥棰和現在民間磚瓦窯中常用的棰泥形狀基本相似,但經歷兩千多年后,依然質地堅固沒有腐爛,木紋清晰可見。
草鞋村漢窯遺址挖掘中,最引人注目的出土文物就是大量的云樹紋瓦當。這些瓦當的云樹紋的云代表天,樹代表地。在漢代,瓦當不是普通老百姓房屋所能使用的,基本上都是用于樓堂宮閣或廟宇。草鞋村漢窯群挖掘發(fā)現的瓦當紋飾當是“豪宅”用品。專家認為,這很可能是為漢代合浦郡城的建設而配套生產的。同樣的瓦當,1988年在廣州南越王墓中也有發(fā)現。合浦出土的云樹紋瓦當,和廣州南越王宮署出土的云樹紋瓦當,在型制和工藝上基本一致。專家們認定,草鞋村漢窯遺址規(guī)模巨大、功能系統完善、形質保存完整,是我國漢代甚至歷代窯址考古都十分罕見的“制陶作業(yè)的完整流水線”,完整展現了漢代制陶工業(yè)流程,震動了中國考古界。
合浦漢墓群
1957年4月,考古工作隊在合浦縣城東郊的楊家?guī)X和鐘屋發(fā)現了磚室墓各一座,出土帶印款方格紋灰陶罐、褂青釉方格灰陶罐、褂青釉弦紋灰陶壺等隨葬器物,初步確定為漢代墓葬。1962年,“合浦漢墓群”被公布為合浦縣文物保護單位,1981年,被公布為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和1987年,文物部門對合浦漢墓群進行了兩次大普查,1987年、1999年又進行復查,建立了較為系統的保護管理檔案。1988年,廣西區(qū)政府決定建廣西合浦漢墓博物館。1993年,完成合浦漢墓博物館的總體規(guī)劃,同年5月開始修建一號漢墓保護棚并于當年7月底完成主體工程。
2004年9月26日《北海日報》的長篇專稿《漢墓無語訴滄?!返谝淮蜗到y地公開介紹合浦漢墓群的存在及其產生形成的歷史背景。2006年,一號漢墓保護棚、二號漢墓保護棚完工通過驗收。同年,合浦漢墓群被國家列入了“十一五”期間重點大遺址保護項目。2008年12月30日,占地面積約8萬平方米的合浦漢墓博物館在四方嶺漢墓發(fā)掘遺址上竣工對外開放,這是迄今為止我國規(guī)模最大的漢墓博物館。
合浦漢墓群以合浦縣城為中心,南北長12.5公里,東西寬5.5公里,分布面積約70平方公里。
考古部門對合浦漢墓挖掘勘探的數據推算,可見封土堆墓葬與地下未知墓葬的比例約為1:8,即一座地上可見的封土堆漢墓葬,其周邊地下有8座未知的漢墓葬。從已查明可見封土堆的1056座漢墓推算,合浦漢墓群墓葬超過8500座。但實際發(fā)掘中,可見封土堆的墓葬數量不時增加。實際上,合浦漢墓群可能達到萬座以上。
漢代的墓葬制度是非常嚴格的。據《后漢書·禮儀下》中記載,自皇帝至將軍、特進到二百石以下官員,墓葬規(guī)制極其繁瑣嚴格。用什么樣的棺木、漆什么樣的飾紋、棺木上蓋什么樣的布幔、墓葬的形制、陪葬品的規(guī)格數量,都有明確的限制。但是,合浦漢墓葬的形制卻大大超過了官方制度,這又一個有待考之謎。
根據已經發(fā)掘的墓葬分析,合浦漢墓的形制基本上有四種:一是土坑豎穴木槨墓;二是土坑豎穴墓;三是磚木合構墓;四是磚室墓。
1971年發(fā)掘的望牛嶺1號墓為木槨墓(墓穴內雙層棺木)。該墓地面墳丘底徑40米,高5米。墓葬由主室、甬道、南北耳室和斜坡墓道構成。全長25.8米,最寬處14米。主室陳放漆棺一具,室內隨葬大量銅器、漆大器,北耳室有車馬器。隨葬品各類有銅器、鐵器、陶器、漆器、金餅、金珠、水晶、瑪瑙、琉璃、琥珀等飾物,共計245件。其中,以銅器占顯著位置。如鳳凰形燭燈、提梁壺、長頸壺、人面紋三足四蒂紋盤、龍首柄魁、銅倉模型器等,造型精美,制作精致,器身多鏨刻有纖細勻稱精美的各種花紋。屬西漢中、晚期西漢后期地方官吏墓。
1984年至1999年發(fā)掘的19座凸鬼嶺漢墓,其中有土坑墓、磚木合構墓和磚室墓。墓中多有墓道。隨葬品有陶器,銅器(鼎、壺、提梁壺、爐、盤、劍、矛、鏡)等,還有滑石器、五銖錢、“寶貴”印章等。20號墓隨葬品中還有一件罕見的“馬面形”托燈陶俑,這種托燈俑座在廣東廣州、順德、廣西貴港、梧州等地都是男、女形象,從臉部特征看屬所謂“昆侖奴”或“胡人”,但“馬面”和獸爪的似未見過。凸鬼嶺的19座漢墓,出有隨葬品273件。其中銅器多達42件、鐵器13件、滑石器12件,還有金戒指、銅鏡10面和珠飾。屬西漢晚期至東漢時期。
此外,1990年發(fā)掘黃泥崗1號墓。該墓屬東漢早期墓,是一座有斜坡墓道的磚木合構墓。墓室長方形,分前、后兩室。隨葬品共96件。
2003年11月發(fā)掘的風門嶺26號墓,是一座大型的土坑木槨墓。各類隨葬品有近200件之多。特別引人注目的是,琉璃、瑪瑙、水晶、琥珀之類的珠飾,有近2000顆。
合浦漢墓出土文物的種類有:陶瓷器、青銅器、鐵器、金銀器、玻璃器、玉石器、瑪瑙、水晶、琥珀、漆器等。合浦漢墓出土文物用途包括:農具、日用品、房屋、兵器。其中文物還有大量的泊來品。
瓷器。合浦漢墓出土的文物,陶器所占數目最大。合浦漢代文化博物館陳列大廳陶瓷館展出的出土陶器有陶屋、陶水井、陶罐、陶動物、陶灶、陶倉等,具有濃厚嶺南風格。這些陶器反映了嶺南百越民族傳統的硬陶制作技術,顯示了漢代合浦地區(qū)受中原文化的影響。
青銅器。合浦漢墓出土的文物,陶器所占數目最大,其次為青銅器。主要有:造型精美的銅鳳燈,神態(tài)生動的“嶺南第一馬車”青銅母馬拉車,憨態(tài)可掬的實心雌雄青銅牛,青銅水井中的青銅水桶,鏨刻紋飾圖案的青銅谷倉,還裝有千年美酒的銅提梁壺等。合浦漢墓出土的青銅器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種類繁多,工藝精美,堪稱漢代嶺南青銅器的代表作。不但生動、形象地反映了漢代合浦郡的社會狀況、手工業(yè)生產水平,也反映了駱越文化與中原文化的融合,以及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在歷史典籍記載中,漢代合浦地區(qū)還沒有本土的采礦冶銅業(yè)和鑄造器手工業(yè)作坊,合浦漢墓出土那么多的青銅器是從哪里來的,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
泊來品。據《漢書·地理志》有關記載,至少在漢武帝時期,海外出產的“壁琉璃”等泊來品就通過合浦進入中國市場了。合浦漢墓出土的明顯帶著異域色彩的水晶瑪瑙、玻璃琥珀等飾物與器皿等泊來品數量巨大。甌駱地區(qū)漢墓出土地的琉璃、瑪瑙、水晶、玻璃珠等,共有1965顆,而合浦漢代文化博物館中現藏的漢墓出土的水晶、玻璃、瑪瑙、琉璃等穿珠就有1075顆,而且其中有3條串珠共856顆屬于一級品。因此,可以確定地說,早在漢代,合浦就是以上泊來品的主要集散地進出口市場了。
農耕器物。合浦漢墓出土的稻種,見證了漢代合浦農耕經濟的轉化進程;漢墓出土的忍冬花,見證了合浦早在漢代就能利用中草藥治病的史實;合浦漢墓出土的荔枝,印證了荔枝在漢代屬于珍品水果,曾經作為貢品的史實;漢墓出土的藤編縷花套子,展示了當時合浦地區(qū)的編織工藝水平。
玉器。合浦漢墓的出土玉器不但質地堅密潤澤,潔白華美,而且數量大,種類多、級別高,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和鑒賞價值。如合浦漢墓出土的有谷紋玉璧、出廓六字玉璧,是典型的中國禮器;合浦漢墓出土的有蟠螭紋玉佩、子母帶鉤,玉制的鳩首、鵝頭和龍頭形帶鉤,是中國的傳統飾品;1986年發(fā)掘風門嶺10號漢墓出土的豬形玉握、蟬形玉、杏形眼蓋、六棱柱形鼻塞和肛門塞、圓柱形耳塞等,則是一套較完整的葬玉。這些都反映了漢代合浦地區(qū)的繁榮富庶。
草鞋村漢代建筑遺址
施工挖出古河道。2010年,合浦縣在開展整治西門江工程施工過程中,在草鞋村老鹽倉南側突然挖出一些漢磚。經過半個多月的搶救性發(fā)掘后,考古隊不僅發(fā)現了漢磚所在地的建筑遺址,還發(fā)掘出寬約46米的古代河道遺跡,中間距地表最深處約3.6米。當時已經開挖的這個漢代遺址為南北走向,全長約70米。開挖的遺址明顯呈現出兩個遺址痕跡,一是墻基痕跡,二是古河道痕跡。
挖掘現場的遺址分布的狀況是:北段長約25米為墻基遺址,墻基的土質不但與周邊的土質明顯不同,而且有明顯的人工夯實的跡象,這是能夠確認為墻基遺址的。與墻基遺址向南伸延處相接的,是長約50米的古河道遺址。之所以說是古河道,是因為在挖開了表層土之后,從古河道遺址離地面約2米下挖出的都是沙子,沙子層下面挖出的黑土呈膠質狀,應屬于河道的淤泥沉積層。
專家們推測,如果這一段古代河道能夠確定是護城河,那么這個城的周長約為1200米,這就與宋代以前的廉州古泥城的面積基本相當。
挖掘發(fā)現漢代建筑。隨著發(fā)掘的持續(xù)進行,廣西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草鞋村漢窯群遺址東側的人工河邊發(fā)掘出連片漢代建筑遺跡。這個遺跡的發(fā)掘現場約有450平方米,有一塊地面鋪著瓷磚,長約60米,最寬處約1.8米。這段鋪瓷磚地下還有一條筆直的排水暗溝,溝底也鋪著同樣的瓷磚。這些瓷磚多為34厘米見方,厚度為5厘米,表面平整,呈“工”字形鋪貼,磚與磚的接合處嚴密合縫。磚的顏色為白色或淡紅,燒制的火候較高,瓷磚硬度高,大部分沒有裂痕,經檢測確定為漢代制作。
大型磉墩透露重大信息。在磚地的一側,均勻排列著5個夯筑的建筑物柱礎的基座,這是漢代用作建筑物柱礎地基的磉墩。這5個磉墩每一個的直徑都有1.5米左右,足以證明該建筑的宏偉壯大。磚地的東側還有同時期的一口水井,直徑約1米,用弧形的井磚圍砌??脊湃藛T據此認為,在漢代,鋪地磚屬于非常奢華的裝修,尤其是這種統一燒制、規(guī)格齊整、鋪貼嚴密的方磚,一般來說只有官署、宮殿才會使用。顯然這是一處高等級的建筑,極有可能是漢合浦官署衙門建筑的一部分。因為,漢代的合浦,當地的民居大多數正處于勾欄式建筑逐步向磚瓦房過渡的階段,能夠鋪地磚的住房,絕非一般的平民百姓所能擁有。由此,有人認為這里應該是一處大型的漢代建筑遺址。
草鞋村大型漢建筑遺址為確定漢代合浦郡郡治所在地的確定提供了考古依據。
漢代水井再現。在漢代合浦,水井的設置大都與官府衙門機構位置有關,因為只有這些人才有資格享受專用水井的權利。如草鞋村漢窯群水井,就是為了滿足監(jiān)管陶瓷生產的官員們的生活需要而開挖的。廉州府城內發(fā)現存世的唯一一口漢古井——甘露井,其所在位置就是在府衙儀門旁。合浦歷史上曾有過的采珠、鹽政、糧庫、銅礦等專業(yè)的官府職能機構衙門所在地,也都設置有專門水井,如白龍城的白龍古井等??梢姡掀譂h水井具有著特殊的文化內涵。遺址還出土了陶提筒、陶罐、陶紡輪、銅箭頭、筒瓦、板瓦、瓦當等漢代文物。其中的陶網墜與最近在白龍珍珠城考古搜集到的漢陶網墜型制相近,而兩地相隔百里,可見,漢代,陶網墜在合浦地區(qū)的海洋漁業(yè)生產中的應用,已經相當廣泛了。
大浪漢代建筑遺址
該遺址位于合浦石灣鎮(zhèn)大浪古城村。2002年9月曾對遺址進行考古發(fā)掘,為時22天。
第一階段發(fā)掘面積76平方米,發(fā)掘點兩處。第一處在北城墻布一條33米的探溝,跨護城河、城墻和城內,其中護城河探溝的寬度為2米,其余為1米。第二處在城內布4×4平方米的探方各一個,主要是對遺址的規(guī)模,和出土的瓦片、青花瓷片、糧壇、甕等殘件進行的考證。通過考究分析,初步認為遺址城基呈正方形,長寬均約220米。為了保護開挖后的-夯土船埠遺址,政府專門建了一個保護棚用以覆蓋遺址。簡易保護棚覆蓋下的遺址,已經看不到當時挖掘出土的墻基、階梯和柱洞,建筑石構件、陶罐殘片等。據當時的考古報告,這個漢代遺址在古城遺址西邊,是一個往北走的弧形平臺,平臺北有臺階連著船埠f供??看?、裝卸貨物用,也稱步頭),船埠長約8米,為夯土筑成,東與城墻邊相接處寬3米,最寬處為5米,有三級臺階下水。平臺出土的陶片有水波紋、米字紋、幾何紋、方格紋等10多種,木柱的柱洞20多個。臺階被認為是相當于西漢早中期的夯土船埠,船埠上的柱洞是木柱腐化后形成的,木柱是供固定船只使用的。柱洞內保存的木屑經北京大學作碳14年代測試,其年代與古城(漢代)年代相吻合。
從現存的大浪古城遺址及周邊的環(huán)境狀態(tài)中,或可看出古城遺址與夯土船埠遺址之間的關聯。
夯土船埠遺址處于古城遺址西門。據村中的老人介紹,西門前古時候有一條河流過,名叫花江,其源頭來自南流江的分支?;ń诠懦沁z址的西南角流過西城墻,然后繞北城墻入南流江。也就是說,古城護城河是利用花江流水走向,繞過北面和西面城墻而修建,南面和東面的護城河則是人工開挖的。現在的花江古河道,雖然全部種上了農作物,但古河道的河床痕跡還是明顯可見。據老人們說,很久以前滔滔江水流淌流過古城西北角后,一股分流向西匯入古代的人海大江,一股向北流入南流江大浪段,繞過北面的河流就成為天然的護城河。每當廉州江海水漲的時候,就會把江水頂上來,大浪白花花的翻滾著鋪天蓋地而來,大浪村因此而得名。
由此看來,當時西門是古城出入的主要通道,船埠建在西門就是充分利用花江繞城流通的優(yōu)勢,從船埠上船向西就可以順流直達合浦郡城,沿花江繞城東南可以進入南流江,北上石康常樂以至博白。據此推測,出土的這個船埠遺址,很可能就是大浪古城西門對廉州府城交通的專用船埠。這樣,就與大浪古城的規(guī)模格局相符合了。
(作者系北海文化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