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銳
【技法指導】
我們學生的生活基本上是學校、家庭兩點一線,閱歷也不深,見識也不廣,在現(xiàn)實生活中,接觸得最多的是一些凡人小事:父母、鄰居、親戚朋友,老師、同學,他們的一笑一顰、一舉一動、一言一語都印在你的記憶里,“活”在你心中;他們做的事、說的話雖不起眼兒,卻觸動著你的情感。影響著你的思想和生活。這些凡人小事隨處可見,作文時不必冥思苦想或憑空編造;這些人和事都是從生活中采擷而來,真情實感會自然流諸筆端,用不著去無病呻吟??梢?,身邊的凡人小事是我們作文材料的主體。
這里我們說的從生活中的小事選取素材,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以小見大” 式選材。它是說選取生活中不易被人關(guān)注的一些小事,來揭示一個重大主題的選材。一個不易被人注意的動作或現(xiàn)象,一個小小的微笑,一句深情的問候,一個特別的眼神,一個小小的感悟等,都可選來做文章,而且是反映一個大主題的文章。《米?!攘!埂芬晃氖且黄呖紳M分作文。寫的是作者被同學請去家里吃飯,他吃飯時發(fā)現(xiàn)自己碗里有一顆谷粒,便想起父親強咽谷粒的往事,父親曾說:“孩子,這谷粒是咱農(nóng)家的血汗。”他想起父親的教誨,接著將碗里的谷粒連同米粒一同暢快地咽進肚里。這篇文章的選材是小小的一顆谷粒,卻揭示了一個重大的具有教育意義和社會意義的主題——要發(fā)揚勤儉節(jié)約和愛惜每一粒糧食的傳統(tǒng)美德。
那么我們作文中怎樣才能做到以小見大巧選材呢?一是要求我們細心觀察生活,合理篩選材料。觀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詩人蒙馬特爾坐在地窖里,面對著眼前6000瓶香檳酒,可就是產(chǎn)生不出詩的靈感?!庇绕湟⒁馍钪械募氈δ┕?jié)、一草一木,從多角度、多方面地觀察,并用心去感受、去思考、去發(fā)現(xiàn),從中找到共鳴,找到怦然心動,找到富有深刻含義的東西。例如拾到一片落葉,可以發(fā)現(xiàn)它背后深藏著春去秋來、歲月匆忙的道理;樹葉把綠意留給人類,把敗葉留給土地的無私奉獻的可貴精神;看到農(nóng)民伯伯的手,可以發(fā)現(xiàn),世界正是這千千萬萬雙手創(chuàng)造出來的;勞動是生命的永恒……寫作時要注意你所選擇的小材料和你的大觀點有相似性,能統(tǒng)一起來,比如小草——生命力、小蜜蜂——無私奉獻等。還要注意寫小的材料時不要動不動就跑出來發(fā)議論,把小材料寫細寫透才能更深刻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否則容易造成結(jié)構(gòu)的混亂。除以上兩點,還要注意運用的材料具有典型性,這樣才不會落入俗套,比如很多同學都在寫香氣襲人的桂樹,有位同學卻寫桂花樹下默默無聞的酸酸草,就別具一格。再比如作家賈平凹在長篇隨筆《我是農(nóng)民》中,寫到當年家中的貧困狀況時,也有一個典型的小材料。原文敘述說,家里剛剛有了一點糧食,父親臉上的皺紋舒展開??粗⒆觽兂缘蔑栵柕亩妓?,父親慨嘆:“看,娃兒們的屁都有臭味兒了!”一句話給讀者以“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的感受,這里既有吃不上糧食的辛酸,也有父親養(yǎng)家糊口的艱難,同時也讓人看到一縷凡俗的溫暖……
二是寫作時要注意“以小見大”中的“小”要有價值,要注意挖掘小材料中的閃光點。有人會問,“生活”還分有價值、無價值嗎?分!寫進文章里就有分別。我曾經(jīng)布置學生做過一篇以“愛”為話題的文章。一個學生寫他扶老太太過馬路。這真是一件地地道道的生活小事!細節(jié)、語言、動作描寫都十分到位,可我只能給他判到70分。為什么?價值太??!就這件事本身而言,當然自有其社會價值,可小學生寫寫還可以;作為一個中學生,還對“扶老太太過馬路”“你借我一根尺子,我還你半塊橡皮”之類的“生活”樂此不疲,可想而知,這樣的文章能有多深的思想性?同樣的話題,另一個學生寫的也是一件生活中的小事:“今天晚飯后,我和往常一樣在房間里埋頭用功。這時,廚房里突然傳來一聲碟子被打碎的清脆的響聲。我驀地停下了手中的筆,心頭不由一顫:媽媽已經(jīng)為我刷了十幾年的碗了……”接著,他以此為切入點,就寫媽媽這些年刷的這近十萬只碗是多么浩大的一項工程。記敘、抒情,揮灑淋漓,最后得出了“原來,愛就是一種深沉的責任”的結(jié)論,升華了中心,深化了主題,令人信服。時代在發(fā)展,社會在進步,中學生的閱歷也在不斷豐富。與此同時,我們所熟悉的生活也在發(fā)生著微妙的變化:一些“生活”升值了,一些“生活”貶值了。這就要求我們在選擇材料的時候一定要慎重。一些連我們自己都覺得“老套”“落伍”的題材干嗎還要讓它們在文章中出現(xiàn)呢?這樣的題材,我們又能指望它們有多少新意、多高的境界呢?
生活中有些事情看似平淡無奇,它卻是整個社會的基礎(chǔ),對這些生活素材進行多方面的思考、深入的開掘,就能夠從具體的人、事、景物中概括出人類普遍的感情和抽象的道理。從平凡中見不平凡,從無奇見有奇,使文章的主題得到升華。如作文《習慣》,寫自己上學時習慣走老路,生怕走新路耽擱上學時間,有一次自己提前上路,放膽走一回新路。一路忐忑不安,但終于走到了學校。由此感悟道:“我們平時生活中,之所以保持舊習慣,不敢嘗試,不也往往是患得患失心理在作祟嗎?”再如作文《鲇魚跑了》,寫家人雖然對買來的鲇魚嚴加防范,但第二天發(fā)現(xiàn)它們還是逃脫了。作者不由感嘆:“拼搏中的生命具有不可遏止的力量!”這兩篇作文的題材都很平淡,主題卻比較深刻,成功之處就在于深入挖掘!
三是在具體寫作上,我們可用如下方法來“以小見大”:
(一)要學會從小事中來表現(xiàn)大主題。這一類的文章往往通過敘寫生活中的一件小小的極其平常的事情闡述一個大的事理。臺灣著名女作家張曉風的《買橘子的兩種方法》就是以小見大的一篇典范之作。這篇文章取材于生活小事——買橘子:“我”買的每一個橘子都帶梗帶葉。而且,“我”又專愛挑葉子極多的那種來買,而公公買的是光禿禿的一點枝葉都沒有的那一種?!拔摇北容^看重橘子的觀賞價值,而公公看重的是橘子的食用價值?!拔摇睕]有自以為是地把自己的價值觀強加于公公,而是在說明自己選擇連枝帶葉的橘子的理由后,又入情入理地分析了公公選擇光禿禿的橘子的心理原因。他選沒有梗葉的橘子買,是因為梗葉這些東西占重量,買三斤帶梗葉的橘子等于少買了一個橘子,劃不來。公公這樣做、這樣想,自有其道理。因為“公公那一代卻是從貧窮邊緣掙扎出來的,對他來說,如果避開枝葉就可以為家人爭取到多一枚的橘子,實在是開心之極的事。他把這‘買橘秘笈傳授給我,其實是好意地示我持家之道。公公平日待人其實很寬厚,他在小處扣省,也無非是守著傳統(tǒng)的節(jié)儉美德”。正是基于這些原因,“我”沒有把自己買的非常滿意的橘子拿出來給公公看,而是“悄悄地把自己買的帶葉桶柑拎進了自己的臥房”?!拔摇钡呐e動,“我”的寬容,來自善解人意,然而善解人意則是由于“我”善于換位思考。正如“我”所言,“我對他也對”,真理往往不止一個。這就生發(fā)出一個“大”的意旨:為人應(yīng)善解人意,換位思考,應(yīng)該有寬廣豁達的胸襟氣度,這樣才能建立和諧的人際關(guān)系。
(二)要學會從小事物中來突出大道理。太史公司馬遷在《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評價屈原的《離騷》“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意思是,就其文字描寫來看,不過尋常事物,但是它的旨趣是極大的。劉燕敏的《一棵核桃樹》中寫道:“菜地荒了,籬笆沒了,門前就多出一棵樹。孩子4歲時,去了一次鄉(xiāng)下,回來問我:‘媽媽,爺爺院子里有一棵棗樹,我們家的這一棵也是棗樹吧?……我還真不知它是棵什么樹?!鞭r(nóng)校的一位朋友“審視了一會兒,說:‘這是一棵李子樹,一看葉子就知道?!?。寒來暑往,它開花了,適逢爺爺從鄉(xiāng)下來,對著被我們叫了三年的李子樹,十分肯定地說:“傻孩子,李子樹什么樣子,我能不知道嗎?你們家的這一棵是櫻桃樹。”直至深秋的一天,拆遷丈量的畫線員說“這是誰家的核桃樹”,“你看看那上面,明明掛著一顆核桃”?!斑@棵樹多次被我們張冠李戴,最后是它用一枚小小的果子,向我們證實了它的真實身份?!蔽恼陆Y(jié)尾處,作者由物及人,以核桃樹這一“小物”見出大道理:“有時我想……作為一個人,你必須奉獻出自己的果實,否則在這個世界上,沒有誰會真正認識你?!?/p>
(三)要抓住“小人物”,表現(xiàn)大主題。這里的“小人物”是指在社會上不出名、沒有影響的人。以小人物見大,即以生活中平凡的小人物為敘寫對象,通過塑造小人物的形象,揭示其閃光的性格層面,彰顯其偉大的人格,折射出底層人民的光芒,喻人以大道理,動人以大感情,從而起到激勵、感化讀者的大作用。 英國作家高爾斯華綏的《品質(zhì)》中的靴匠格斯拉,“他本人有點兒像皮革制成的人”,“他所做的靴子非常禁穿,一時穿不壞的——他好像把靴子本質(zhì)縫到靴子里去了”。他雖然很窮困,但他恪守職業(yè)道德,他一生中只做一件事,也就是制作靴子。他用最好的皮革,不惜時間,不讓別人插手,廢寢忘食,不預收工錢,“經(jīng)常斷炊”。他把做靴子這件事做到盡善盡美,寧可餓死也不愿降低靴子的質(zhì)量。他認為他是最懂得靴子的人,可是顧客要的是時髦,這些最終導致他生意下滑,直到餓死。他身上表現(xiàn)出了底層勞動者的誠實敬業(yè)和高尚的勞動道德。作者通過這個社會底層的小人物形象,揭示出了深刻的大主題:小說以工業(yè)壟斷對手工業(yè)作坊的沖擊為背景,客觀地描寫了手工業(yè)者的生存危機,贊揚了靴匠格斯拉恪守職業(yè)道德,寧可餓死也不肯偷工減料的高尚品質(zhì),表現(xiàn)了對底層勞動者的尊重;同時作者借這個形象,揭露了工業(yè)革命、市場競爭帶來的商業(yè)誠信危機。
(四)以小細節(jié)來支起文章的主干。細節(jié)是對人物、環(huán)境的某一局部的具體描繪,或是對情節(jié)發(fā)展中某一細微過程的形象展示?!皩懸粋€人物,就要仔細描寫出這個人物的形象、性格、精神狀態(tài)……這一切,都必須用細節(jié)來顯示?!保ㄏ难堋督o一位青年作者的信》)寫作比較短小的文章,一個細節(jié)就能成為一篇文章的主干;一個精彩的細節(jié),也能成為揭示文章主題的關(guān)鍵。 丁海珍在《一笑》這篇文章中,于一瞬間敏銳地捕捉住了“燦爛的微笑”這個細節(jié),并以其作為文章的主干,富有詩意地對其進行了描寫。文章以看到一期封面有一幅題為“微笑的花”的畫和附有胡適小詩《一笑》的《讀者》為切入點,由小詩的觸動引起了“我與微笑的一段緣”的回憶:初三畢業(yè)前,“我”與幾位同學去一所師范類??茖W校面試。在“我”準備進行最后舞蹈測試時,心情非常緊張,“手心漸漸滲出了汗”。“我”前面一位參加測試的考生,步伐輕盈,動作優(yōu)雅,但在跳到高潮時突然摔倒了。她的失敗令“我”惴惴不安,“可是當我們在練功房門口擦肩而過的一剎那,她抬頭給了我一個燦爛的微笑,鼻翼微皺,嘴角稍稍上揚,沒有絲毫怯懦與沮喪的微笑。這笑是如此純美……我已不再緊張壓抑而充滿了信心和力量。我邊唱邊跳,歌聲與舞步是如此和諧,而展現(xiàn)在我眼前的始終是一個燦爛、純美的微笑”。后來“我”以很高的分數(shù)接到了這所學校的合格證,“我笑了,為那個微笑而笑了”,“那個微笑一直留在我心里”。行文至此,作者對這一細節(jié)進行了升華:微笑,對于我們每個人來說是再簡單不過的了,我們身邊的人卻可以從中得到安慰和鼓勵。把你的燦爛微笑散發(fā)到周圍,讓微笑去告訴身邊的朋友:“我只想在你的理想和希望中,為你增添一份鼓勵;我只想在你的生活出現(xiàn)疲憊和失意的時候,能給你一點力量和希冀?!北疚囊浴盃N爛的微笑”這一細節(jié)作為主干,并通過這一小小細節(jié)揭示出了一個大的主題:至真、至善、至美的微笑能消除人的疲憊和失意,能給人以力量和希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