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程起駿 /文
偉大的航海家—鄭和
◎ 程起駿 /文
縱觀世界發(fā)展史,航海引領著人類文明的進步,航海事業(yè)促進了世界不同人種、不同地域相互間的認同。在人類的航海史上,有一位功高北斗,世界仰望的偉大航海家——鄭和。
鄭和(1371—1433年),回族,小字三保,云南昆陽人。其祖父及父親都是虔誠的穆斯林,并且都曾去過天房朝圣,凡朝圣歸來者,都被尊稱為“哈智”。據現(xiàn)存云南晉寧縣“馬哈只(智)碑”記:“公字哈(智),姓馬氏,世為云南昆陽人……子男二人,長文銘,次和自幼有材志,事今天子,賜姓鄭,為內官太監(jiān)。”從中可知鄭和本姓馬,由姓馬到改姓為鄭的經過是這樣的。
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秋,明太祖朱元璋任命穎川侯傅友德為征南將軍,率30萬大軍攻占云南。明軍勢如破竹,這年末,云南事平。在攻下云南后,鄭和就被傅友德收在門下,并任侍者。鄭和體貌不凡:“身長九尺,腰大十圍,又岳峻而鼻小,法反此者極貴。眉目分明,耳白過面,齒如編貝,行如虎步,聲音洪亮。”(袁中徹《古今識鑒》卷八)這段史料記鄭和生有異相,被當時的著名識相者袁中徹認為有“極貴”的前程。鄭和在傅友德旗下做了哪些事,有何功勞,史書不記。只說1384年傅友德隨燕王朱棣北征,攻打蒙古殘存勢力。傅友德能征能打,深得朱棣賞識,二人關系密切,交往較多,大概在這個時段,朱棣就看到跟隨傅友德的鄭和“豐軀偉貌”,給燕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燕王朱棣從北平起兵,以“靖難”的名義發(fā)兵攻打南京。公元1402年,南京城破,朱棣從親侄兒手中奪取了政權,做了永樂皇帝。在“靖難”之戰(zhàn)中,鄭和跟隨燕王“出入陣戰(zhàn),多建奇功”,鄭和便成了永樂皇帝十分倚重的人。
據陳有和先生研究,鄭和如何被燕王朱棣看中,收入王府,或是由舊主人傅友德推薦給永樂皇帝做太監(jiān),都無考。但據《鄭和家譜》載:“公和始事于永樂二年正月初一。御書‘鄭’字,賜以為姓,乃名鄭和,選為內官監(jiān)太監(jiān)?!敝扉τX得鄭和其人大材可用,故選在眾大臣給皇帝賀歲之大年初一,御筆賜其鄭姓,并被選為“內官監(jiān)太監(jiān)”,這是何等的榮耀。從此,鄭和就成了永樂皇帝的親信太監(jiān)。在有明一朝,太監(jiān)是一個特殊的及權利特大的群體。作為內官監(jiān)太監(jiān),與皇帝的親近程度,其參與軍國大事的機會又高于一般太監(jiān)。這年是公元1404年,明永樂二年的事。預示著“天降大任與斯人也”,《鄭和家譜》載。
鄭和七下西洋的事,人人皆知。但鄭和在下西洋之前先去了東洋,這一點人們知之甚少。
鄭和祖父和父親都去過伊斯蘭教圣地麥加,從小就受到海外世界的教育及有關航海的知識儲備。這一特殊的社會背景,可能對永樂皇帝的下西洋決策起到了關鍵作用。就在永樂皇帝賜鄭和姓氏只過了20天,永樂即“命京衛(wèi)造海船五十艘”,并命做好一切航海物資準備,要派鄭和下西洋。但發(fā)生了一件始料不及的重大事件,促成了鄭和先下東洋,即出使日本。其原因是日本作為中國的近鄰“一衣帶水”,早在唐代兩國就建立了密切的關系。到了明代,日本倭寇不斷侵犯我沿海地區(qū),加之明太祖時,大臣胡惟庸一案有通倭之疑,明與日本斷絕了往來。永樂皇帝即位后,立即派大臣帶上皇帝“詔諭”赴朝鮮、日本,以便建立關系,得到日本積極回應。永樂元年九月,日本國遣使堅中圭密等來華,正式入貢。日本國王源道一接受永樂皇帝的賜封“日本國王”的稱號。并向永樂皇帝保證不縱容日本浪人勾結中國“奸宄”繼續(xù)侵犯中國邊境,雙方還為“勘合貿易”達成協(xié)議。
但是日本國好像有說話不算數的老傳統(tǒng)。就在兩國通好的第二年,即1405年,正當鄭和率船隊下西洋之際,日本倭寇大舉進攻直隸、浙江等地。這可是燃眉之急,永樂皇帝便命鄭和先出使日本,經與日本國王的一番折沖樽俎,鄭和順利完成了所負使命。有關鄭和下東洋的史料雖較少,現(xiàn)錄幾則,也可見其大概。
明人鄭舜功著《日本一鑒·窮河話海》卷六《流逋》條記載:“永樂甲申(二年),倭寇直隸、浙江地方,遣使中官鄭和住諭日本王。明年乙酉(永樂三年),其王源道義遣使以所俘倭寇為患者。上嘉其勤誠,遣使赍璽書褒論諭之,遂封其國之山曰壽安鎮(zhèn)國之山,上親制文立石其他”。
又據同書另一處記載:“永樂甲申二年,中官鄭和使日本,惟時倭寇浙江、直隸地方,故遣鄭和奉敕討賊?!睆囊陨蟽啥问妨蟻砜矗嵑瓦@次下東洋,不僅是一般外交上的交涉,而且還負有“討賊”衛(wèi)國的使命,由于以上兩段史料記載過于簡略,對鄭和這次下東洋的詳情難以說明。另據王穉登著《客越志》上說:“桃花渡為永樂中太監(jiān)三保奴出西洋處,海舟征倭時,碇入水不可出,益數十人泅出之,復有碇大如牛,相挽而上,上鑄三保名。憶吾家六世祖陰陽(公)以星占從太監(jiān)行,過其故跡,為之停杯而嘆?!?/p>
即曰“海舟征倭時”,當指鄭和于永樂二年下東洋之時,有強大的海軍作后盾;“海舟”也很可能是命京衛(wèi)所造的“海船”;揚帆東渡的出口處,無疑是“桃花渡”;因桃花渡在今寧波附近,寧波一帶一直是唐、宋、元、明通往日本的重要港口,而且近代還在此打撈出鄭和之遺物,可見鄭和下東洋“征倭”一事是可信的。
至于鄭和到日本后的外交活動,清人傅維麟《明書·戎馬志》中這樣記載:“永樂二年,寇浙直,乃命太監(jiān)鄭和諭其國王源道義,源道義乃縶其渠魁以獻。復令十年一貢,正副使毋過二百人,若貢非期入,及人船逾數,或挾兵刃,以盜論?!憋@然,鄭和這次下東洋是代明成祖向日重申永樂元年的協(xié)議規(guī)定不得違背。日王源道義聽到命令,便立即付諸行動,逮捕了倭寇首領。因此,同年年底歸國的鄭和向明成祖“回言”后,明成祖至書源道義說:“王修德樂善,中良恭謹,朕甚爾嘉。又能尊奉朝命,禁止壹岐、對馬諸島之人,不為海濱之害?!?/p>
綜上所述,永樂二年鄭和下東洋是一次成功的出使活動,充分展示了鄭和的外交及航海才能。不僅穩(wěn)定和促進了當時的中日友好關系,使兩國之間“海洋平靜”,使臣友好往來不絕于道,而且還為一年后大規(guī)模出使西洋奠定了基礎。
明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7月,是一個世界航海史上值得銘記的時日,因為在這一月,航海家鄭和統(tǒng)率著一支偉大的船隊,揚帆出海,開始了震驚世界的遠洋航行。
這次航海有著四個世界第一。
其一,是當時世界第一的龐大船隊。鄭和船隊共有船只200多艘,船員27800人,分寶船、坐船、馬船、水船、糧船、戰(zhàn)船等不同船型,其各自所負的任務也大不相同。據《明史》載,一號寶船為鄭和乘坐的指揮船,船長 44丈(約120米),寬 18丈,分五層,有桅桿 9根,可乘千人。船隊中有寶船6艘,供鄭和的幕僚和各級官員乘坐。其指揮部成員由正使太監(jiān)、副使、少監(jiān)、內宮內監(jiān)、都指揮、指揮、千戶、百戶、舍人、戶郎中等,還有陰陽官、醫(yī)士醫(yī)官、占星官、教諭、官校、旗軍、勇士、通士(翻譯)、民稍、買辦、水手、書手等。其指揮船隊行止,相互聯(lián)系、避險救援、沿途交涉、生活保障等,都有一整套的規(guī)章制度,保證其全體成員在海上的作息和航行的安全。船隊行進有著縝密的隊形,其形如一只大鵬鳥,掠海而行。6艘寶船居中,為船隊的指揮核心。其他船按所負任務,分任前哨、兩翼、殿后。龐大的船隊,帆檣接天,旌旗蔽日,劈波斬浪,如潮奔涌,其勢如虹。鄭和七次下西洋,船隊的規(guī)模及航行技術,在當時堪稱空前,若與鄭和大致同一時代的歐洲航海家相比,有其天壤之別。詮釋著鄭和是當時世界航海事業(yè)的總領航員。現(xiàn)附一表:
其二,鄭和七下西洋到達的范圍和持續(xù)時間屬世界第一。
鄭和下西洋經過的海域及地理位置有:中國東海和南海、馬六甲海峽、太平洋、印度洋、孟加拉灣、阿拉伯海、霍爾木茲海峽、波斯灣、紅海、非洲東海岸。
鄭和七下西洋所到達的國家及地區(qū)有:占城、爪哇、蘇門答臘(今馬來西亞)暹羅、榜葛刺、錫蘭、古里國、今伊朗、今也門、今沙特阿拉伯、今索馬里、今肯尼亞等13個。
其三,鄭和七下西洋所到達的著名城市及港口最多。
占有城的港口城市、新村、三寶壟、舊港、滿刺加、蘇門答臘港口城市、暹羅港口城市、榜葛刺的撒地港、錫蘭港口城市、柯枝、古里、忽魯謨斯、(今也門)港口城市,阿丹、天方、麥加、不刺哇、竹步、麻林、慢八撒、木骨都束(二者均為非洲東海岸城市)等30多個。
其四,鄭和的龐大船隊滿載著文明和友誼。鄭和下西洋的使命是弘揚國威、傳遞友誼、開通貿易。雖然在艦隊的序列中也有戰(zhàn)船勇士的編制,但那主要是為了防御橫行在中國南海、馬六甲海峽及非洲東海岸的海盜,保護艦隊的安全,無攻城掠地的用心。這與同一時代的歐洲航海家們所負的使命大相徑庭。
鄭和與歐洲航海家船規(guī)模對比表
鄭和艦隊所到之處,當地的國王、首領、酋長、官員都帶領臣民,遠道相迎,以當地最高的禮遇接待鄭和及其船隊。原本鄭和下西洋每日都有專職的官員書寫航海日記。但這一份珍貴無比的資料,連同其他有關鄭和下西洋的文獻檔案,被朝廷中的禁海派代表人物,兵部郎中劉大夏偷偷燒毀。因此,完整的有關鄭和七下西洋的文獻檔案缺失,不能不說是中華航海史之痛!但鄭和七下西洋畢竟是持續(xù)了28年之久的大規(guī)模歷史事件,是世界航海史的一座豐碑,因此,在中外的官方及民間仍然留下了不少珍貴的相關資料。經中外學者不懈之努力發(fā)掘整理,鄭和七下西洋的全過程,又有了一部較為完整清晰的史料?,F(xiàn)舉幾例:
其一,《婁東劉家港通番事跡碑》:碑立在今江蘇太倉縣瀏河鎮(zhèn)。劉家港在宋元之朝就是著名的國際商港,所以也是鄭和下西洋的始發(fā)港和返航時母港。碑刻記錄了鄭和初航西洋及返航歸國的事跡。史料性極強,十分珍貴,為中外史學界所重視。《天妃靈應之碑》:碑立在今福建長樂縣。鄭和船隊多次在此停泊候風。宣德六年冬鄭和船隊由劉家港駛至長樂,祈天妃降風而得風,遂立碑記事,為鄭和親立,碑文記載了七次下西洋的時間、航海路線、主要活動,是可靠的第一手史料?!跺a蘭鄭和布施碑》:鄭和下西洋多次到過錫蘭(今斯里蘭卡)。
永樂七年(公元1409年),鄭和曾到錫蘭佛寺內布施大量財物,并刻石紀念。此碑1911年發(fā)現(xiàn),現(xiàn)存斯里蘭卡國家博物院。碑刻三種文字,上為漢文,中為泰米爾文,下為波斯文。這通碑是中斯兩國人民友好往來的見證,確切記載了鄭和第三次下西洋的時間,糾正了《明史》及伯希和把第二和第三次兩次下西洋時間的誤記,也是研究鄭和宗教信仰的重要物證。
這些碑刻真實地記錄了鄭和所到之處,都在播撒著友誼文明的種子,詮釋著對航海事業(yè)的執(zhí)著,對理想信念的追求。其中又以鐫刻在泰國神廟上的《暹羅國王迎接鄭國使圖》最為生動,形象地表達了絲綢之路上,各國人民對鄭和的尊崇及愛戴。(見附圖)圖中前兩人為開道警衛(wèi)官,其后為一頭全身披錦繡、纓絡、寶石華麗象服的大象。象背上穩(wěn)坐著暹羅國王,兩世子一抱懷中,一坐其側,大象后是三位暹羅重臣;騎高頭大馬的是鄭和屬官,國王的全幅儀仗隊和懷抱各種寶物法器的僧侶、禮賓官員;畫面的核心是四幅巨大的羅傘,兩幅引風的巨扇,八抬大轎中穩(wěn)坐的人就是鄭和。場面宏大,氣氛熱烈,這是暹羅國王親自迎賓的最高禮遇,從中可見鄭和在東南亞人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鄭和船歷次駐泊及啟航長樂太平港時間表
鄭和歷次下西洋艦隊人數
鄭和下西洋船隊人員組織表
鄭和所到之處,與當地的政府及民眾建立了廣泛的聯(lián)系,多層面地傳遞了有關中國的各種信息,搭起了文化經貿交流的橋梁。并且也將沿途所見所聞回饋到國內,引起國內工貿界人士的廣泛興趣。其中,就有閩粵沿海民間商人沖破海禁,沿鄭和開拓的道路,前往東南亞、中東阿拉伯地區(qū)經商、種植,為當地的經濟社會注入了一股強勁的活力,改變了所在國經濟落后的狀況。英國的海峽殖民地總督瑞天威也承認,馬來半島的繁榮昌盛,“皆華僑所造成”。安南(越南)、南掌(老撾)、真臘(柬埔寨)、暹羅(泰國)、緬甸、淡馬錫(新加坡)、柔佛/馬六甲(馬來西亞)、爪哇 /三佛齊(印度尼西亞)、渤泥(文萊)、蘇祿(菲律賓)歷史上都留下華人建設的足跡和故事?,F(xiàn)只舉三寶壟市一例:三寶壟市是印度尼西亞爪哇省的省會,也是爪哇島北海岸的三大城市之一。這個城市與中國有著難解的情緣,處處都有華人的印記,“三寶壟”的名字就起源于中國的航海英雄——鄭和。取他的小名三保,加以雅化成三寶,其中蘊含著佛教哲理。在這里,華人和爪哇繼承了鄭和勇于開拓的精神,共同創(chuàng)造了三寶壟的輝煌歷史。
三寶壟市是怎樣形成和發(fā)展的?依據有關資料,學術界有著一致看法:即公元1416年鄭和第五次下西洋時,在今天三寶壟市西南郊塞蒙安河河口登陸,華僑最初也定居在這塊叫葛堂巴都(意為“石室”)的河口,他們稱它為三保洞。在三保洞周圍,華僑開始了墾殖和商業(yè)活動。
大約在17世紀初,由于荷蘭殖民主義者的脅迫,華僑被迫從三保洞遷入今日的三寶壟區(qū)。當時這里還是一片人煙稀少的荒野和沼澤。華僑遷入后,蓋起了簡易的竹屋,他們和當地人友好相處,建立和發(fā)展了互通有無的貿易關系,繁榮的港口城市三寶壟就在這塊沼澤地建立起來。為了紀念鄭和的業(yè)績和感謝他保佑三寶壟市居民安居樂業(yè),華僑在三保洞口建立了三保公廟。最早的廟大約只在洞穴里供了鄭和的雕像,別無其他。后來,洞穴在一次暴雨中塌陷,一對正在洞中膜拜的新婚夫婦不幸遇難。到1724年當地華僑又集資重建了更加壯麗的三保公廟。
三保公廟香火鼎盛,每年的農歷六月二十九日都要舉行盛大的紀念活動,把鄭和神像從洞中迎到三寶壟市內的大覺寺“赴宴”,宴畢,他老人家又在喧天的鑼鼓和競舞的龍獅中回到洞內,送迎隊伍所經之處,無不洋溢著喜慶的氣氛。
三寶壟是一個繁忙的行政和貿易城市,眾多辦公大樓、商務中心、工業(yè)場地聚集在低地上,山麓一側則坐落著許多帶有美麗花園的房屋,是飽覽城鎮(zhèn)和海面景色的絕佳位置。城市有記載的歷史是從15世紀到18世紀,許多動人的有關鄭和航海的故事仍然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