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俊達 孫國軍
摘 要:本文在張亮采《補遼史交聘表》基礎(chǔ)上,依照《遼史》、《高麗史》、《高麗史節(jié)要》、《東國通鑒》、《東史綱目》、《增補文獻備考》、《高麗墓志銘集成》等史料,并參考學(xué)界現(xiàn)有相關(guān)研究成果,對《補遼史交聘表》中高麗遣使遼朝相關(guān)史事予以全面辨析和考證,疏正史事73條,并增補闕載史事25條。
關(guān)鍵詞:《補遼史交聘表》;高麗;遣使;遼朝;補正
中圖分類號:K24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7)06-0001-05
53.乾統(tǒng)元年(1101)春正月,高麗遣崔善緯,來賀正旦。
按:據(jù)《高麗史·肅宗世家一》,知崔善緯的出發(fā)時間為壽昌六年(1100)十一月丙戌,無關(guān)于其抵達遼朝時間的記載。
54.乾統(tǒng)元年(1101)六月丙申,高麗遣太府少卿王公胤、閣門使魯作公,來吊慰并會葬。
按:據(jù)《高麗史·肅宗世家一》,知王公胤、魯作公的出發(fā)時間為四月癸卯,六月丙申為其抵達遼朝的時間。
55.乾統(tǒng)元年(1101)十二月丁酉,高麗遣同知樞密院事郭尚、尚書左丞許慶,來賀即位。
按:據(jù)《高麗史·肅宗世家一》,知郭尚、許慶的出發(fā)時間為九月戊寅,十二月丁酉為其抵達遼朝的時間。
56.乾統(tǒng)二年(1102)十一月,高麗遣楊信孚來謝賀生辰。
按:據(jù)《高麗史·肅宗世家一》,知十一月后脫“甲午”。
57.乾統(tǒng)三年(1103)春正月,高麗遣金澤先,來賀正旦。
按:據(jù)《高麗史·肅宗世家一》,知金澤先的出發(fā)時間為乾統(tǒng)二年(1102)十一月甲辰,無關(guān)于其抵達遼朝時間的記載。
58.乾統(tǒng)四年(1104)春正月,高麗遣沈侯來賀正旦。
按:據(jù)《高麗史·肅宗世家二》,知沈侯的出發(fā)時間為乾統(tǒng)三年(1103)十一月丁酉,無關(guān)于其抵達遼朝時間的記載。
59.乾統(tǒng)四年(1104)冬十月庚午,遣崔璇來謝賀生辰。
按:“崔璇”,《高麗史》作“璇”,《高麗史節(jié)要》作“浚”,待考。
60.乾統(tǒng)五年(1105)春正月,高麗遣崔德愷,來賀正旦。
按:據(jù)《高麗史·肅宗世家二》,知崔德愷的出發(fā)時間為乾統(tǒng)四年(1104)十月庚午,無關(guān)于其抵達遼朝時間的記載。
61.乾統(tǒng)五年(1105)冬十一月丙辰,高麗三韓國公王颙薨。子俁遣中書舍人金緣來告哀。
按:《高麗史·睿宗世家一》載:“肅宗十年(1105)十月丙寅,肅宗薨,奉遺詔即位于重光殿。戊子,遣中書舍人金緣如遼告哀?!薄哆|史·天祚皇帝本紀一》載:“乾統(tǒng)五年冬十一月丙辰,高麗三韓國公王颙薨,子俁遣使來告。”知肅宗于十月丙寅去世,告哀使于同月戊子出發(fā),十一月丙辰抵達遼朝。
62.乾統(tǒng)五年(1105)冬十一月癸巳,高麗遣刑部侍郎崔緯,來賀天興節(jié)。
按:《高麗史·睿宗世家一》載:“肅宗十年(1105)十月癸巳,遣刑部侍郎崔緯如遼賀天興節(jié)?!敝笆辉隆睘椤笆隆敝`。
63.乾統(tǒng)七年(1107)六月壬戌,高麗遣刑部員外郎樸韶永,來謝賀生辰。
按:據(jù)《高麗史·睿宗世家一》,知“樸韶永”為“李韶永”之誤。
64.乾統(tǒng)八年(1108)十一月庚戌,高麗遣黃元道來謝落起復(fù)。癸丑,高麗遣崔贄來謝賀生辰。十二月己卯,高麗遣使來謝。
按:《高麗史·睿宗世家一》載:“睿宗三年(1108)十一月庚戌,遣黃元道如遼謝落起復(fù)。癸丑,遣崔贄如遼謝賀生辰。”《遼史·天祚皇帝本紀一》載:“乾統(tǒng)八年冬十二月己卯,高麗遣使來謝?!敝辉赂?、癸丑為出發(fā)時間,十二月己卯為抵達時間。
65.乾統(tǒng)九年(1109),是歲,高麗遣都官郎中李國瓊來奏,還女真九城。
按:由《高麗史節(jié)要》、《東國通鑒》、《東史綱目》可知,李國瓊于十二月出使。
66.天慶元年(1111)十一月庚辰朔,高麗遣禮部侍郎李珣,來謝賀生辰。
按:《高麗史·睿宗世家二》載:“睿宗六年(1111)十一月庚申朔,遣禮部侍郎李珣如遼謝賀生辰?!敝案健睘椤案辍敝`。
67.天慶二年(1112)春正月,高麗遣禮賓少卿文公彥,來賀正旦。
按:據(jù)《高麗史·睿宗世家二》,知文公彥的出發(fā)時間為天慶元年(1111)十一月丙子,無關(guān)于其抵達遼朝時間的記載。
68.天慶二年(1112)冬十月辛酉,高麗三韓國公俁之母死,遣殿中監(jiān)李德羽來告哀。
按:《高麗史·睿宗世家二》載:“睿宗七年(1112)秋七月己巳王太后柳氏薨于信樸寺。八月丁酉,遣殿中監(jiān)李德羽如遼告哀?!薄哆|史·天祚皇帝本紀一》載:“天慶二年冬十月辛亥,高麗三韓國公王俁之母死,來告,即遣使致祭,起復(fù)?!敝鮽R母于七月己巳去世,八月丁酉遣使赴遼報哀,十月辛亥抵達。
69.天慶三年(1113)春正月,高麗遣刑部侍郎許之奇,來賀正旦。
按:據(jù)《高麗史·睿宗世家二》,知許之奇的出發(fā)時間為天慶二年(1112)十一月壬午,無關(guān)于其抵達遼朝時間的記載。
70.天慶三年(1113),十二月甲戌,高麗遣禮賓少卿金景清來貢。
按:“金景清”,《高麗史》作“金”,《高麗史節(jié)要》作“林”,待考。
71.天慶三年(1113)十二月庚戌,高麗遣禮部尚書洪灌、刑部侍郎金義元,來謝吊祭。
按:據(jù)《高麗史·睿宗世家二》,知洪灌、金義元的出發(fā)時間為十月庚午,十二月庚戌為其抵達遼朝的時間。
72.天慶三年(1113)十二月癸亥,高麗遣秘書少監(jiān)韓沖,來謝起復(fù)。
按:據(jù)《高麗史·睿宗世家二》,知韓沖的出發(fā)時間為十一月庚辰,十二月癸亥為其抵達遼朝的時間。
73.天慶四年(1114)正月,高麗遣戶部侍郎李資瑊,來賀正旦。
按:《高麗史·睿宗世家二》載:“睿宗八年(1113)十一月丙申,遣戶部侍郎李資諴如遼賀正?!敝艾{”為“諴”之誤,出發(fā)時間為天慶三年(1113)十一月丙申,無關(guān)于其抵達遼朝時間的記載。
二、《補遼史交聘表》高麗遣使遼朝史事補闕
此外,應(yīng)在《補遼史交聘表》的基礎(chǔ)上增補高麗遣使遼朝史事25條,具體如下:
天贊三年(924)增補一次 《遼史·高麗傳》載:“天贊三年,來貢?!睋?jù)補。
天贊四年(925)增補一次 《遼史·太祖本紀下》載:“天贊四年冬十月辛巳,高麗國來貢?!睋?jù)補。
天顯元年(926)增補一次 《遼史·太祖本紀下》載:“天顯元年二月丁未,高麗來貢?!睋?jù)補。
天顯二年(927)增補一次 《遼史·高麗傳》載:“太宗天顯二年,來貢?!睋?jù)補。又遼太祖于天顯元年七月去世后,“皇后攝軍國事”。次年冬十一月壬戌,“人皇王倍率群臣請于后曰:‘皇子大元帥勛望,中外攸屬,宜承大統(tǒng)。后從之。是日即皇帝位……壬申,有司請改元,不許?!敝谟谔祜@二年十一月壬戌繼位后,繼續(xù)使用太祖“天顯”年號,故高麗使者的抵達時間當在此之后。
統(tǒng)和二十八年(1010)增補一次 《遼史·圣宗本紀六》載:“統(tǒng)和二十八年十一月辛卯,王詢遣使上表請朝,許之。禁軍士俘掠。以政事舍人馬保佑為開京留守,安州團練使王八為副留守。遣太子太師乙凜將騎兵一千,送保佑等赴京。壬辰,守將卓思正殺遼使者韓喜孫等十人,領(lǐng)兵出拒,保佑等還?!薄陡啕愂贰ぶ遣涛膫鳌份d:“王以三軍敗衄,州郡陷沒,上表請朝,契丹主許之。遂禁俘掠。以馬保佑為開城留守,王八副之。遣乙凜將騎兵一千,送保佑等。又遣其閣門引進使韓杞,以突騎二百,至西京北門,……思政聞杞語,與蔡文謀,使麾下鄭仁等將驍騎突出,擊斬杞等百余人,余悉擒之,無一人還者。思政以蔡文為先鋒,出與乙凜戰(zhàn),乙凜保佑敗走?!薄陡啕愂饭?jié)要》、《東國通鑒》、《東史綱目》將王詢遣使上表請朝的時間皆記作“十二月”。又《遼史》記載同月乙酉遼軍渡鴨綠江,丙戌擒康兆;《高麗史》記載辛卯遼軍渡鴨綠江,己亥擒康兆。時間上存在一定出入,知高麗顯宗于統(tǒng)和二十八年十一月或十二月遣使赴遼軍軍營請和,具體時間待考。
開泰三年(1014)至開泰九年(1020)間增補三次 《高麗史·顯宗世家一》載:“顯宗五年(1014)六月,是月,加陳頔、李禮均為門下侍郎,平章事王同穎為內(nèi)史侍郎,平章事尹余為司宰卿,王佐暹為將作少監(jiān),以奉使契丹被留未還也?!睋?jù)《高麗史》,陳頔、尹余于統(tǒng)和二十八年(1010)八月丁未出使,王佐暹于同年九月出使,李禮均、王同穎于同年十月癸丑出使。而“顯宗十一年(1020)二月甲辰,以門下侍郎陳頔、李禮均,內(nèi)史侍郎王同穎,司宰卿尹余,將作少監(jiān)王佐暹,少府丞金德華,將作注簿金征祜,大醫(yī)監(jiān)金得宏被留契丹,各賜其妻米谷有差?!薄暗伦谠辏?032)秋七月壬申,以李禮均等八人使于契丹,被留不還,賜妻子物有差。”知金德華、金征祜、金得宏為開泰三年至開泰九年間出使遼朝的高麗使者,據(jù)補。又“金征祜”,《高麗史》、《高麗史節(jié)要》皆作“祜”,《東國通鑒》、《東史綱目》作“祐”,《增補文獻備考》作“金佑征”,待考。由上文可知,門下侍郎、內(nèi)史侍郎、司宰卿等官職,皆為升遷后官職,故不取少府丞、將作注簿、大醫(yī)監(jiān)作為三人出使時的官職。
太平十年(1030)、十一年(1031)各增補一次 《高麗史·靖宗世家》載:“靖宗元年(1035)六月,寧德鎮(zhèn)回牒契丹來遠城云:竊以公文聿至,備見親仁,……竊念當國于延琳作亂之初,是大國興兵之際,道途艱阻,人使寢停。厥后內(nèi)史舍人金哿慶克復(fù)于東都,戶部侍郎李守和續(xù)進獻其方物。先大王之棄國也,閣門使蔡忠顯將命而告終;先皇帝之升遐也,尚書左丞柳喬遄征而會葬;今皇帝之繼統(tǒng)也,給事中金行恭乘傳而朝賀。”金哿于太平十年九月甲戌出使遼朝,賀收復(fù)東京,知李守和出使在金哿之后;又顯宗王詢卒于太平十一年五月辛未,知蔡忠顯出使時間當在此之后。據(jù)補。同時據(jù)《高麗史·德宗世家》,柳喬出使時官職為“工部郎中”,此處記作“尚書左丞”;金行恭出使時官職為“郎中”,此處記作“給事中”?!栋俟僦疽弧份d:工部郎中秩正五品,尚書左右丞秩從三品;郎中秩正五品,給事中秩從四品。知此處所記為升遷后官職,非出使時官職,故不取“戶部侍郎”、“閣門使”作為李守和、蔡忠顯出使時的官職。
重熙十六年(1047)增補一次 《遼史·興宗本紀三》載:“重熙十六年十二月壬戌,高麗遣使來貢?!睋?jù)補。
大康元年(1075)增補一次 《高麗史·樸寅亮傳》載:“遼嘗欲過鴨綠江為界,設(shè)船橋,越東岸,置保州城。顯宗以來屢請罷,不聽。(文宗)二十九年(1075),遣使請之,寅亮修陳情表曰:‘普天之下既莫非王土,王臣尺地之余,何必曰我疆我理?又曰:‘歸汶陽之舊田,撫綏弊邑;回長沙之拙袖,抃舞昌辰。遼主覽之,寢其事?!敝啕愇淖谟诖罂翟昵彩垢斑|請罷船橋。據(jù)補。
壽昌二年(1096)增補一次 《高麗史·肅宗世家一》載:“肅宗元年(1096)十一月戊申,遣白可臣賀正?!睋?jù)補。
乾統(tǒng)七年(1107)增補一次 《高麗史·睿宗世家一》載:“睿宗二年(1107)六月壬戌,遣起居舍人樸景中賀正?!睋?jù)補。又“樸景中”,《高麗史節(jié)要》作“樸升中”,待考。
乾統(tǒng)八年(1108)增補一次 《高麗史·睿宗世家一》載:“睿宗三年(1108)十一月戊午,遣徐祐如遼獻方物?!睋?jù)補。
天慶五年(1115)增補六次 《高麗史·睿宗世家三》載:“睿宗十年(1115)正月己丑,遣尚書李壽、侍郎黃君裳如遼謝橫宣。十月癸丑,遣侍御史尹彥純?nèi)邕|賀天興節(jié)。十一月壬申,遣郎中金仁琯如遼謝落起復(fù)?!睋?jù)補。又同卷載:“睿宗十年十一月庚寅,北路兵馬使馳報遼東京牒:‘昨奉敕旨,高麗所遣生辰、橫宣、落起復(fù)三謝使,近緣邊境多故,未得入界,已令還國。十一年(1116)閏月庚戌,遣秘書校書郎鄭良稷稱為安北都護府衙前,持牒如遼東京,诇知節(jié)日使尹彥純、進奉使徐昉、賀正使李德允等稽留事。”《尹瓘傳》載:“彥純,睿宗朝以侍御史如遼賀天興節(jié)。時金兵起,路梗,又高永昌叛據(jù)東京,彥純與徐助、李德允等為永昌所拘,逼令上表稱賀,彥純不能守節(jié),一如所言?!敝鲜鲋x橫宣使、節(jié)日使、謝落起復(fù)使外,高麗另派遣謝賀生辰使、進奉使、賀正使出使遼朝,據(jù)補。其中謝賀生辰使于十一月庚寅抵達遼麗邊境,不得進,還國;進奉使、賀正使至東京被扣留。同時據(jù)《高麗史·睿宗世家三》、《高麗史節(jié)要》、《東國通鑒》、《東史綱目》可知,進奉使為徐昉,《高麗史·尹瓘傳》作“助”,實誤。
保大三年(1123)增補一次 《高麗史·仁宗世家一》載:“仁宗元年(1123)八月甲辰,遣河則寶如遼,自龍州泛海,不達而還。”據(jù)補。
另有三人具體出使時間不詳。金黃元 《高麗史·金黃元傳》載:“睿宗朝,累遷中書舍人。奉使如遼,道見北鄙大饑,人相食,馳驛上書,請發(fā)州郡倉廩賑之。王從其言,及還,百姓見之曰:‘此活我相公也?!?/p>
文公仁 《高麗史·文公仁傳》載:“嘗以戶部員外郎奉使如遼,私贈儐者、白銅螺、鈿器及書、畫、屏、扇等奇玩,自是遼人每于行李,必援公仁,征索無厭,遂為巨弊?!薄对鲅a文獻備考》將其出使歸在睿宗八年(1113)下,待考。
李公壽 《李公壽墓志銘》載:“睿廟為皇太子以選為詹事府主簿。不數(shù)日,遷試司直。明年,拜右拾遺、知制誥。其年冬,奉使契丹。還朝,以殿中內(nèi)給事、通判黃州徙為西京留守判官?!?/p>
——————————
注 釋:
張亮采.補遼史交聘表[M].北京:中華書局,1958.128,129,129,130,130,131,132,133,133,133,135,136,137,138,138,139,140,140-141,141, 141,141.
[朝]鄭麟趾.高麗史第一(卷11).世家卷第十一.肅宗一[M].東京:國書刊行會株式會社,昭和52年(1977年):164,167,168,171,171.
[朝]鄭麟趾.高麗史第一(卷12).世家卷第十二.肅宗二[M].東京:國書刊行會株式會社,昭和52年(1977年):173,175,175,177.
[朝]金宗瑞.高麗史節(jié)要(卷7).肅宗二[M].朝鮮史料叢刊本,昭和七年(1932年):肅宗九年冬十月條.
[元]脫脫.遼史(卷27).本紀第二十七.天祚皇帝一[M].北京:中華書局,1974.322,324,327.
[朝]鄭麟趾.高麗史第一(卷12).世家卷第十二.睿宗一[M].東京:國書刊行會株式會社,昭和52年(1977年):177,182,186.
[朝]金宗瑞.高麗史節(jié)要(卷7).睿宗文孝大王一[M].朝鮮史料叢刊本,昭和七年(1932年):睿宗四年十二月條.
[朝]徐居正.東國通鑒中(卷19).高麗紀.睿宗文孝王一[M].朝鮮群書大系本,明治四十五年(1912年):28.
[朝]安鼎福.東史綱目二(卷8上)[M].朝鮮群書大系本,大正四年(1915年):319.
[朝]鄭麟趾.高麗史第一(卷13).世家卷第十三.睿宗二[M].東京:國書刊行會株式會社,昭和52年(1977年):195,195,196,196, 199,198,198,198.
[朝]金宗瑞.高麗史節(jié)要(卷8).睿宗二[M].朝鮮史料叢刊本,昭和七年(1932年):睿宗八年十二月條.
[元]脫脫.遼史(卷115).列傳第四十五.二國外記.高麗[M].北京:中華書局,1974.1519,1519.
[元]脫脫.遼史(卷2).本紀第二.太祖下[M].北京:中華書局,1974.21,22.
[元]脫脫.遼史(卷3).本紀第三.太宗上[M].北京:中華書局,1974.28.
[元]脫脫.遼史(卷15).本紀第十五.圣宗六[M].北京:中華書局,1974.168.
[朝]鄭麟趾.高麗史第三(卷94).列傳卷第七.智蔡文[M].東京:國書刊行會株式會社,昭和52年(1977年):84—85.
[朝]金宗瑞.高麗史節(jié)要(卷3).顯宗元文大王[M].朝鮮史料叢刊本,昭和七年(1932年):顯宗元年十二月甲寅條.
[朝]徐居正.東國通鑒上(卷15).高麗紀.顯宗元文王一[M].朝鮮群書大系本,明治四十五年(1912年):438.
[朝]安鼎福.東史綱目二(卷6下)[M].朝鮮群書大系本,大正四年(1915年):179—180.
[元]脫脫.遼史(卷15).本紀第十五.圣宗六[M].北京:中華書局,1974.168.
[朝]鄭麟趾.高麗史第一(卷4).世家卷第四.顯宗一[M].東京:國書刊行會株式會社,昭和52年(1977年):53,57,52,52,53,63.
[朝]鄭麟趾.高麗史第一(卷5).世家卷第五.德宗[M].東京:國書刊行會株式會社,昭和52年(1977年):76.
[朝]金宗瑞.高麗史節(jié)要(卷3).顯宗元文大王[M].朝鮮史料叢刊本,昭和七年(1932年):顯宗十一年二月條.
[朝]徐居正.東國通鑒上(卷16).高麗紀.顯宗二[M].朝鮮群書大系本,明治四十五年(1912年):458.
[朝]安鼎福.東史綱目二(卷7上)[M].朝鮮群書大系本,大正四年(1915年):203.
[韓]洪鳳漢,李萬運,樸容大.增補文獻備考(卷172).交聘考二.歷代朝聘二[M].首爾:明文堂,1959.1016.
[朝]鄭麟趾.高麗史第一(卷6).世家卷第六.靖宗[M].東京:國書刊行會株式會社,昭和52年(1977年):81.
[朝]鄭麟趾.高麗史第一(卷5).世家卷第五.顯宗二[M].東京:國書刊行會株式會社,昭和52年(1977年):73,73.
[朝]鄭麟趾.高麗史第一(卷5).世家卷第五.德宗[M].東京:國書刊行會株式會社,昭和52年(1977年):75,75.
[朝]鄭麟趾.高麗史第二(卷76).志卷第三十.百官一[M].東京:國書刊行會株式會社,昭和52年(1977年):553,548,547.
[元]脫脫.遼史(卷20).本紀第二十.興宗三[M].北京:中華書局,1974.238.
[朝]鄭麟趾.高麗史第三(卷95).列傳卷第八.樸寅亮[M].東京:國書刊行會株式會社,昭和52年(1977年):99.
[朝]鄭麟趾.高麗史第一(卷11).世家卷第十一.肅宗一[M].東京:國書刊行會株式會社,昭和52年(1977年):160.
[朝]鄭麟趾.高麗史第一(卷12).世家卷第十二.睿宗一[M].東京:國書刊行會株式會社,昭和52年(1977年):182,186.
[朝]金宗瑞.高麗史節(jié)要(卷7).睿宗文孝大王一[M].朝鮮史料叢刊本,昭和七年(1932年):睿宗二年六月條.
[朝]鄭麟趾.高麗史第一(卷14).世家卷第十四.睿宗三[M].東京:國書刊行會株式會社,昭和52年(1977年):201—204,204.
[朝]鄭麟趾.高麗史第三(卷96).列傳卷第九.尹瓘[M].東京:國書刊行會株式會社,昭和52年(1977年):117.
[朝]金宗瑞.高麗史節(jié)要(卷8).睿宗二[M].朝鮮史料叢刊本,昭和七年(1932年):睿宗十一年閏月條.
[朝]徐居正.東國通鑒中(卷20).高麗紀.睿宗二[M].朝鮮群書大系本,明治四十五年(1912年):40.
[朝]安鼎福.東史綱目二(卷8上)[M].朝鮮群書大系本,大正四年(1915年):328.
[朝]鄭麟趾.高麗史第一(卷15).世家卷第十五.仁宗一[M].東京:國書刊行會株式會社,昭和52年(1977年):220.
[朝]鄭麟趾.高麗史第三(卷97).列傳卷第十.金黃元[M].東京:國書刊行會株式會社,昭和52年(1977年):127.
[朝]鄭麟趾.高麗史第三(卷125).列傳卷第三十八.奸臣一.文公仁[M].東京:國書刊行會株式會社,昭和52年(1977年):557.
[韓]洪鳳漢,李萬運,樸容大.增補文獻備考(卷172).交聘考二.歷代朝聘二[M].首爾:明文堂,1959.1021.
[韓]金龍善.高麗墓志銘集成[M].春川:翰林大學(xué)校,1993.64.
(責(zé)任編輯 孫國軍)
Abstract: Based on Complementary the Visiting Table in History of Liao by Zhang Liangcai ,in accordance with Liao History, and Korean History, Korean History Section, Comprehensive Mirror of East Country, and Compendium of East History, Supplementary Documents for Reference, and Korean Epitaph Integration and referring to the existing academic research results, this paper makes full analysis and research on the Korean diplomats in Complementary the Visiting Table in History of Liao corrects 73 articles and adds 25 articles.
Keywords: Complementary the Visiting Table in History of Liao; Korea; Send Diplomats; Liao Dynasty; Correction and Compl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