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慶恬
摘 要:發(fā)端于安徽壽縣的壽州鑼鼓在淮河流域鼓樂文化中占據(jù)重要地位,它是壽州歷史發(fā)展的象征,具有獨特的歷史文化背景、發(fā)展脈絡以及研究價值。作為地方傳統(tǒng)音樂,有關壽州鑼鼓的文獻資料鳳毛麟角,且大多停留于藝術基本特點和傳承現(xiàn)狀。為進一步挖掘壽州鑼鼓的歷史淵源,本文從壽州鑼鼓的研究現(xiàn)狀、壽州鑼鼓與楚文化的歷史淵源、壽州鑼鼓的重要藝術標志——“虎座鳥架鑼”三部分進行深入細致的探討。
關鍵詞:壽州鑼鼓;歷史源流;楚文化特征
中圖分類號:J632.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7)06-0087-03
壽州鑼鼓,起源于壽州(今安徽省壽縣),是厚重楚文化歷經歷史滄桑遺留下的珍貴遺響,其歷史底蘊深厚、音樂文化豐富,名列安徽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近幾年,壽州鑼鼓憑借自身獨具一格的藝術魅力,正悄悄揭開面紗,以優(yōu)美動人的形象展現(xiàn)在安徽乃至全國人民的面前。壽州鑼鼓作為一個非常具有地方特色且久副盛名的民間藝術,在沿淮流域的打擊樂中更是富有至關重要的意義,被人民群眾所熱愛。每逢傳統(tǒng)佳節(jié),壽州鑼鼓頻頻登臺露相,為觀眾奉上一場視聽盛宴。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fā)展,人民生活水平與日俱增,弘揚和保護傳統(tǒng)民間藝術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
一、壽州鑼鼓的研究現(xiàn)狀
目前,有關壽州鑼鼓的文獻資料相對較少,主要有齊克斌、湯兆麟的《鑼鼓樂述略》、馬曉源的《淺談壽州鑼鼓》、孫四化的《壽州鑼鼓的特征與現(xiàn)狀調查》、《文化人類學視野下的壽州鑼鼓研究》、裴貽思、朱凌的《皖西非物質文化保護遺產——壽州鑼鼓的保護與研究》等七、八篇文章。
朱慶磊在《“活化”保護,讓非遺薪火相傳》中認為,淮南市保護“非遺”,并非把它們送進博物館,而是將其“活化”,找到與當代生活的契合之處,尋找新的發(fā)展機遇,在實踐中,使“非遺”得到更好的保護與傳承。有關壽州鑼鼓的保護工作,壽縣組建鑼鼓隊,聘請一批專業(yè)人士傳授技藝,對壽州鑼鼓組織編排。同時,壽縣積極舉辦“非遺進校園”活動,傳承壽州鑼鼓,從兒童抓起。齊克斌、湯兆麟的《鑼鼓樂述略》把安徽地區(qū)的鑼鼓樂分為“燈會鑼鼓、生產勞動鑼鼓、喜慶鑼鼓、祭祀鑼鼓四種形式”。并詳細介紹了各個鑼鼓的流行地域、鑼鼓隊編制、擊鼓常用的技法、常用的鑼鼓點子及其特點。在喜慶鑼鼓中,作者詳細介紹了壽州鑼鼓中使用的花鼓、鋼鑼、趟鑼、沙鑼的制作規(guī)格,并配有鑼鼓隊的定位圖示。馬曉源在《淺談壽州鑼鼓》中,從歷史淵源、基本內容、特點以及價值四個方面對壽州鑼鼓進行詳細的介紹。由于演奏壽州鑼鼓不受諸多條件的限制,適合參加多種喜慶類活動,因此深受人民群眾的喜愛和歡迎。壽州鑼鼓有助于豐富和協(xié)調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對構建文明諧和社會將發(fā)生積極的促進作用。他在壽州鑼鼓的歷史淵源中提到壽州鑼鼓源于楚國的祭祀樂舞和宮廷樂舞,并指出“所用的樂器以鼓為主,雜以簫、鐘、竽、瑟等;而宮廷樂舞演奏的樂器除鐘、竽、簫、瑟、磬外也離不開鼓”[1]。裴貽思、朱凌的《皖西非物質文化保護遺產——壽州鑼鼓的保護與研究》重點分析了壽州鑼鼓獨特的藝術魅力與傳承保護,認為其具有獨特性、即興性、靈活性,保護壽州鑼鼓應該將鑼鼓和舞蹈相結合、要面向基層群眾,同時利用學校進行傳播。孫四化的《文化人類學視野下的壽州鑼鼓研究》以人類學為角度簡述了鑼鼓音樂目前主要在音樂形態(tài)、儀式、民族志調查等方面的研究情況,之后詳細敘述壽州鑼鼓的歷史發(fā)展脈絡、音樂織體與旋法特代表性織體的分布等,最后他指出,壽州鑼鼓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其藝術形式也已經發(fā)生了變化,壽州鑼鼓會有一個光明的前景。
壽州鑼鼓這個優(yōu)秀的地方傳統(tǒng)音樂、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一顆明珠,所能查到的文獻資料少之又少,縱觀現(xiàn)有的關于壽州鑼鼓的研究成果,社會學者及各音樂愛好者大多從其音樂織體、音樂特點、傳承現(xiàn)狀等方面進行了論述,其歷史根源,以及壽州鑼鼓究竟哪些方面受楚文化的影響,則少有人問及。對于這個楚文化的歷史遺響在哪些方面體現(xiàn)楚文化的,卻少有問及。
二、壽州鑼鼓與楚文化的歷史淵源
古時的壽縣又被稱做壽春、壽州、壽陽,是戰(zhàn)時楚國的都城。楚人酷愛音樂更加善于舞蹈,且具有較高水平,從宮廷到市民十分普及。無論是在宮廷還是鄉(xiāng)野市井、從達官文人到市野鄉(xiāng)民,每逢宴請貴賓、歡度佳節(jié)、祭祀神靈,皆有樂舞為之?!俺臉肺杩煞譃榧漓霕肺枧c宮廷樂舞兩種。祭祀樂舞以娛神為重要目的,具有十分濃厚的巫術意味,所用樂器以鼓為主,雜以簫、竽、瑟、鐘等;而宮廷樂舞使用的樂器除鐘、簫、瑟、竽、磬之外也離不開鼓”[2]。公元前622年起,壽縣先隸屬于楚,后歸屬吳,再被蔡劃入。公元前447年,楚惠王覆滅蔡,壽縣最后隸屬于楚國所管轄?!妒酚洝こ兰摇份d: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41年),“楚東徙都壽春,命曰郢”,在壽春歷經四王,共計十八年,至公元前223年被秦所亡。壽春—楚國都城,楚文化后期最重要的匯聚地,楚文化擁有的厚重的歷史積淀,這其中當然也包括鼓樂,且伴隨著楚國千秋子孫的生活,歷久不衰。
楚辭在戰(zhàn)國時代的楚地廣為流行。在《東皇太一》、《東君》等詩歌中,都寫到了使用鼓、琴、鐘等樂器進行演奏,歌舞中也使用了這些樂器。戰(zhàn)國時期至漢代,《楚辭》中樂舞中的重要伴奏樂器,如鐘、瑟、鼓在古時的楚地占有舉足輕重的重要地位,獨具音樂歷史文化內涵。楚辭中的重要篇章《九歌》和《招魂》中都有講述到鐘與鼓,且鼓經常出現(xiàn),其次為鐘,且戰(zhàn)國時代的楚地祭祀或演奏宮廷音樂時皆適用鐘鼓之樂組成的樂舞形式。另外,《九歌·禮魂》中使用了很多種樂器進行的齊奏,即,鼓的合奏,做祭祀禮儀而使用:“成禮兮會鼓,傳芭兮代舞,姱女倡兮容與。春蘭兮秋菊,長無絕兮終鼓?!边@也體現(xiàn)了楚文化中鼓樂的使用。數(shù)篇與樂舞密切聯(lián)系的《楚辭》文獻,多少都談及到了鐘、鼓這類打擊樂器。另外,從襄樊出土的音樂文物、戰(zhàn)國時期的虎座鳥架鼓等相關樂器,在音樂文物角度上也證明了鐘鼓之樂在戰(zhàn)國楚地的興盛景象。
三、壽州鑼鼓的樂隊標志——“虎座鳥架鑼”
壽州鑼鼓與淮河兩岸其他鑼鼓最大的不同點在于其使用了“虎座鳥架鑼”為其樂隊的標志,孫四化在《壽州鑼鼓的特征與現(xiàn)狀調查》一文中說,“壽州鑼鼓與其他鑼鼓樂隊的不同之處,在于以錦雞作為樂隊的標志”,“從這個錦雞的造型以及結合當?shù)氐拿袼淄茰y,這與楚地古老的巫術有一定的關系”[3]孫四化根孫四化根據(jù)“錦雞”的造型并結合當?shù)孛袼淄茢噙@與楚地的巫術有部分關系。
筆者對此持有疑問,就此實地采訪了壽縣文化館(博物館)館長、壽州鑼鼓傳人王西林以及壽州鑼鼓老藝人等,他們也不贊同將此鑼看作是“祭祀和巫術”,并且指出,壽州鑼鼓樂隊的標志是一只“鳳”,而不是“錦雞”,這和楚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而且,這個區(qū)別于淮河兩岸其他鑼鼓班子的標志性道具叫做“虎座鳥架鑼”。它的原型是荊州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虎座鳥架鼓”。
“虎座鳳架鼓”的造型是以兩只臥坐的老虎為底座,它們四肢蜷曲,虎尾內卷、昂首俯臥、背向而踞,立于虎背之上的是兩只昂首朝天、引吭高歌、背向而立的鳳凰,鳳冠之上懸掛的是一面大鼓,以紅色的絲綢或繩帶綁住。在這一鳳與虎的組合造型中,鳳昂首向天,傲視天穹,虎卻萎縮趴在地上,情愿被鳳踩在腳下。這與我們現(xiàn)代以“龍為上”的觀點似乎是相悖的,這是為什么呢?
楚國,古時又被稱做荊、荊楚,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作為南方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最強盛的一個諸侯國。它可以追溯到古荊州之地——楚部落?!俺俗瘌P,在楚人看來,鳳是至真、至善、至美的神鳥。先秦時期,以鳳喻人的唯有楚人”[4]?!妒酚洝酚涊d楚莊王曾把自己比作一只“三年飛天,飛將沖天;三年不鳴,鳴將驚人”的神鳥——鳳。楚人對鳳的摯愛、尊敬和崇拜,達到了刻骨的程度。據(jù)史料記載,楚人是祝融的后代,祝融是他們始祖之神,相傳祝融原來是鳳幻化的。因此,在楚人的歷史觀點里,祝融就是鳳,鳳就是祝融,他們在楚人的心靈深處具有崇高的位置。換句話說,楚人、楚文化中最顯著的標志就是“鳳”,今人在談及“楚國”、“楚文化”、“楚樂”等有關“楚”的字眼時,就會想到它的標志——“鳳”,如今的楚地人口中有時也會提到“鳳鳴楚天”這個詞。張正明先生在其著作《楚文化史》中也提到,楚人有“尊鳳、貶龍、賤虎”[5]的習俗。
壽州鑼鼓隊中的打鑼人因為長時間拿著鑼,體力上會吃不消,所以敲鑼的人用一根竹木插在腰后,前面系鑼,稱為鑼繃,為了美觀起見,鑼繃用塑料花或者紅綢裝飾。本世紀初,壽州鑼鼓參加央視心連心慰問團赴霍山慰問演出時,為彰顯楚文化特色及鑼繃的新意,就以“虎座鳥架鼓”為原型創(chuàng)作了現(xiàn)在這個鑼繃。所以,筆者以為,“虎座鳥架鑼”前面的標志是鳳,是與楚文化有著深厚的關聯(lián)的。
楚風浩蕩,淮水湯湯,作為楚文化的歷史遺珍——壽州鑼鼓在沿淮地區(qū)的鼓樂音樂文化中一直以來享有盛譽。自古以來,壽州鑼鼓都承擔著豐富壽縣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任務,為壽縣人民提供重要的精神食糧,每逢喜慶節(jié)日或者有重大工程開工儀式,必定不會缺少壽州鑼鼓的身影。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現(xiàn)代生活的步伐不斷加快,科技水平進步與日俱增,有一部分民間藝術逐漸被歷史的大潮吞沒,被現(xiàn)代人所遺忘,壽州鑼鼓也受到不同程度受到影響。壽州鑼鼓不但是人民大眾的智慧凝結,更是壽縣歷史文化發(fā)展的標志,屬于一個時代滾燙的印章,被一代代壽縣人深深地銘刻于心,世代傳唱,流傳至今。雖然時代的大潮在不斷向前推進,人民生活水平愈加優(yōu)越,但是在享受著高水平物質生活的同時,我們不能遺棄自身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民間藝術——壽州鑼鼓。它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豐富的音樂內涵,經過各有關部門的努力、爭取,壽州鑼鼓成功入選為安徽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得到社會各界音樂愛好者、專家、各界學者的高度關注。最近幾年,保護和傳承民間藝術工作開展的如火如荼,受到政府、媒體、文化工作者等各界人士的一致重視。針對保護壽州鑼鼓的相關工作,當?shù)卣拔幕块T通過組建鑼鼓隊、聘請一批專業(yè)人士進行授課指導等多種途徑,使得壽州鑼鼓找到與當代生活的契合之處,使之得到更好的保護與傳承。作為一種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民間藝術,我們相信,壽州鑼鼓憑借其獨特的優(yōu)勢,一定將會重新活躍在世人面前。
參考文獻:
〔1〕〔2〕馬曉源.淺談壽州鑼鼓[J].大眾文藝,2014,(08).
〔3〕孫四化.壽州鑼鼓的特征與現(xiàn)狀調查[J].山東農業(yè)工程學院學報,2015,(5).
〔4〕〔5〕張正明.楚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責任編輯 賽漢其其格)
Abstract: Originated in the Anhui Shouxian County, Shouzhou drums occupy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music culture of Huaihe basin, it is a symbol of Shouzhou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which has a uniqu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value. As the local traditional music, the relevant documents of Shouzhou drums are rare, and mostly stay in the art of basic characteristics and heritage status. To further explore the historical origin of Shouzhou drums from the current research, this paper will explores Shouzhou drums from the current situation,history of Shouzhou drums and Chu culture, an important symbol of Art -- Shouzhou drums "tiger bird seat frame Gong".
Keywords: Shouzhou Drums; Characteristics; Chu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