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1世紀青少年犯罪率持續(xù)攀升,犯罪嫌疑人向低齡化、反偵查化和團隊化發(fā)展,特別是團隊合作犯罪是其犯罪的主要特征。這些犯罪特點都給青少年犯罪嫌疑人的訊問工作帶來了挑戰(zhàn)。青少年犯罪嫌疑人在認識能力、情感、意志和犯罪動機等方面都有其自身的特點。在對青少年犯罪嫌疑人心理特征準確把握的基礎(chǔ)上,制定有針對性的訊問策略和措施,是線索發(fā)現(xiàn),證據(jù)收集和突破犯罪嫌疑人的重要保證。
關(guān)鍵詞:青少年犯罪嫌疑人;心理特征;訊問策略
一、青少年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特征
(一)思想認識方面
青少年犯罪嫌疑人思維方式中形象思維占很大成份,所以看問題帶有明顯的片面性和表面性,缺乏對問題邏輯關(guān)系的理性認識。在日常生活中,總是對自己有利的一面感興趣,對于不合自己心愿甚至阻礙自己愿望實現(xiàn)的事實具有較強的逆反心理。青少年犯罪嫌疑人在認識上一個很重要的特點是對外界不良刺激的感知有很強的敏感性,把不良的信息轉(zhuǎn)化為記憶,進而轉(zhuǎn)化為犯罪經(jīng)驗。
(二)情緒控制方面
青少年犯罪嫌疑人在情緒情感上突出表現(xiàn)為急躁、遇事不冷靜、好感情用事,對自己的情緒情感很難調(diào)節(jié)和控制,很容易被消極的情緒情感所困擾和控制。
(三)思維意志方面
青少年犯罪嫌疑人在意志上表現(xiàn)出看似矛盾又密切聯(lián)系的兩個特征。
1.意志的頑強性
由于對事物認識存在偏差,青少年犯罪嫌疑人往往把盲目固執(zhí)視為自信堅強、把沖動好斗當做勇敢無畏、把草率當果斷。
2.意志的薄弱性
由于自身能力欠缺的原因,青少年犯罪嫌疑人意志又具有一定的薄弱性,這主要體現(xiàn)為他們在面對抉擇時缺乏決斷力和對自己行為的約束缺乏自制力上。
(四)內(nèi)驅(qū)動力方面
1.義氣為先
大多數(shù)青少年犯罪嫌疑人尤其是團伙犯罪的青少年犯罪嫌疑人都崇尚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為哥們兒“兩肋插刀”信條。有的青少年犯罪嫌疑人可以為了所謂的義氣為他人強出頭,甚至傷害和自己完全不相干的無辜者。
2.強烈沖動心和報復(fù)欲
青少年犯罪嫌疑人大都追求自由散漫、我行我素的生活,具有強烈的逆反心理,對干涉他們生活的人抱有強烈的敵對情緒,在報復(fù)心促使下他們很容易采取犯罪手段發(fā)泄心中的不滿。
3.好奇心強烈
這種好奇心如果正確運用會促使他們學習知識,鍛煉能力,但由于他們?nèi)狈ι鐣?jīng)驗,容易受暗示而模仿,因而很容易在暴力、色情等消極社會傳媒和周圍環(huán)境的不良影響下走上犯罪道路。
二、訊問中青少年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及行為表現(xiàn)
(一)供述與辯解缺少系統(tǒng)性和邏輯性
青少年犯罪嫌疑人因為社會閱歷貧乏,思維方式簡單,對犯罪的社會危害性,及被捕后的法律地位、供述的重要性都認識不足。在面對偵查人員的提問時,往往靠直覺思維臨時拼湊防御體系,供述和辯解帶有很大的隨意性,前后存在很多的矛盾和漏洞。
(二)情緒不穩(wěn)定,表現(xiàn)出很大的波動性
大多數(shù)青少年犯罪嫌疑人愿意聽鼓勵和表揚的話,遇到不合自己主觀認識或感到委屈時常突然爆發(fā)對抗情緒而不顧后果。
(三)供述與否受外界環(huán)境影響較大
如果偵查人員尊重他們的人格,通過合理利用情感教育和暗示相結(jié)合的手段,使他們認同偵查人員的言語和行為,會有效瓦解他們的心理防線,促使他們對自己罪行做出供述。
三、針對不同類型的青少年犯罪嫌疑人制定不同訊問策略
(一)青少年初犯的訊問策略
1.情感感化與情緒疏導(dǎo)
偵查人員運用情感感化策略,在態(tài)度上要溫和,訊問要從青少年犯罪嫌疑人的成長經(jīng)歷、生活學習環(huán)境、社會交往等方面入手,使他們對偵查人員充滿信任和尊重。
2.法律政策和人生觀教育
偵查人員應(yīng)當向其說明法律制裁的嚴厲性和違法犯罪的后果,要向其說明法律政策的公正性。使其認識到自己所犯罪行的嚴重性的同時,走坦白從寬是其唯一正確的出路。
(二)青少年慣犯的訊問策略
青少年慣犯既具有慣犯所具有的犯罪信念頑固和拒供意識強烈的特點,同時也很難擺脫青少年時期所固有的心理特性。要從以下三方面入手展開對青少年慣犯的訊問工作。
1.充分做好對案件的外部偵查工作和對青少年犯罪嫌疑人心理和社會關(guān)系的調(diào)查
要認真進行案件偵查工作,掌握青少年犯罪嫌疑人違法犯罪的相關(guān)證據(jù),全面了解青少年犯罪嫌疑人的成長經(jīng)歷、家庭情況、社會交往和個性特點。
2.在訊問的過程中引入肯定性評價
通過提出并肯定青少年犯罪嫌疑人身上的優(yōu)點和取得的成績,幫助他們認識過去做過的以及在生活中經(jīng)歷的所有美好的事情,能夠增強其成就感,促使他們改變對自己消極的自我認識,從而建立起一個對自我全新和積極的認識。
3.情理交融,教育感化
偵查人員單純的呵斥震懾可能很難取得良好的效果。要使他們能認識到偵查人員是真心要教育挽救他們,而不是要“整”他們。要真正做到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作為慣犯的青少年犯罪嫌疑人仍然是可以感化的。
(三)青少年團伙犯罪的訊問策略
1.利用青少年犯罪嫌疑人供述和辯解中的矛盾
偵查人員對這些矛盾一開始要不動聲色,隨著訊問的深入,其前后矛盾會越來越明顯,這時再抓住機會逐一進行嚴厲的批駁,揭穿謊言,促其端正態(tài)度,迅速突破案情,查清案件事實真相。
2.利用青少年犯罪嫌疑人同伙之間的矛盾
偵查人員要通過利用社會調(diào)查的結(jié)果來離間青少年犯罪團伙,向其指出其所謂的“兄弟情義”的虛假性和不可靠性,扭轉(zhuǎn)他們的錯誤信念,使其陷入孤立無援地步,不得不供述自己的罪行。
3.利用其他證據(jù)與口供之間的矛盾
在訊問的關(guān)鍵時候,發(fā)現(xiàn)證據(jù)和口供之間的矛盾,通過明示或暗示的方法,指出犯罪嫌疑人供述和辯解的虛假性。通過利用證據(jù)來擊潰青少年犯罪嫌疑人的心理防線,促使其陷入百口莫辯的地步,最后不得不供述犯罪事實。
參考文獻:
[1]鄭紅麗,羅大華.青少年犯罪成因心理學研究新進展[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
[2]鐘其,蔣曉冬.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學分析[J].山東: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7(2).
作者簡介:
伍杰,天津市河東區(qū)人民檢察院檢察院干警。